蔡伦老友01-盛夏杂糅
认识康萌是在重庆燥热的夏天。
燥热,是一个可以形容很多事物的词语。表达情绪,又可以具象形容现实,不管用那个定义区间去理解它,我想燥热之中一定是饱含「比热烈更浓厚追逐」。
我去重庆的那个夏天,在国家原子能实验室的阳台边算着导师留下的数据。彼时,通过共有的账户看到了一个已经弥散在记忆中的「公众号」,写的一篇文章应该就是以热烈为开题的随笔。
我不知道如何去夸赞她对于去过地方所留下记忆描述的准确。
我观察了一阵子,看到康萌写的字总是寥寥数笔,大幅留白的图片贯之黑灰色的背景。纯粹的天空,自由穿插在凌乱无序的日子里。
不管怎么样,都在融合多种无比芜杂世界在一张一张明信片的邮戳上。
也许吧,剁章时刻总能让我觉得她旅行的热烈。可能也在更多我看不到的地方,她都如此表达着浓重的想要更好看看这世界。
我想写好这段故事,必要的需要回首看看她去过的那些地方。也真的得要和她说说去这里的目的意义,让她说服我为什么要去这里??
旅行是不知道打开话匣两人最好的接力棒,同样的我们的接力还是发生在开头那个燥热重庆的两年后。不过这次开启话题的是秋天、重庆与书籍。
两年时间康萌读完了大一大二,似乎在社交媒体上顺利的毕业,哦她脱单了,总之一切都很好。除了她还没有来重庆,一个她2016年就问询过我的燥热的地方。
我调档出来2018年的记录,我起的话题说准备离开重庆去其他实验室交换,她在描述北京工业大学施工的新图书馆,说最近借阅了一本书。
我点开微信大图,边上那个毫不起眼的「查看原图」,然后迅速原图已删除,只保留下来根本看不清的马赛克时候。我本能回忆,哦,已经想不起来了啊。
零零总总,我和康萌断掉的2016-2019年,409k的记录还剩下三四个聊书籍的故事梗概,我记不起是哪本书了,唯独存在下的一张图,是下了半个月大雨的重庆出太阳那天的阳光。
也不是太了不起的阳光~无非是写着几个主人公故事,和揉成一团的草稿纸上写着文若角注的日子。以及无法在回忆的见到阳光的喜悦。
书上的故事大概是一个医生来检查挚友的遗体,他自杀了,不过医生并不难过。那年朋友60岁,朋友临死前说我不会在变老了,回到家的医生看了看老树,鹦鹉也在,然后那天医生也去世了。
纸上的演算是天体力学那年最难的课题,彼时中国只有我们课题组在搞的多方位超新星力学介质研究。啊,不过呀那张纸的最后我用钢笔重重的写下了康萌名字,还加了冒号。
我追溯了一下时间是在下午4:30分,日期是北京的初秋,重庆嘛,算还是盛夏吧。
北京的盛夏需要从石景山往南走,绕中轴线走一圈。再到平谷爬爬山,去海淀学院路找朋友撸个串,如有空趁着暑假到处跑一遭,问一问自己什么叫青春炙热。
重庆嘛,我每年只能十分勉强的把9月最后一周到十一假期那段时间作为短暂的接驳盛夏-寒冬的客栈,实效性十天。那段时间里我哪里都不想去,只是那时候是一年最少雨的季节,能出门晒到不灼烧皮肤的阳光,也便知足。
我没有机会去找康萌探讨重庆了,因为提前毕业离开了这里,似乎也就再也没有资格去和她客观的描述重庆了。我并不热烈,没有留白和情绪去支撑如她那样的比热烈更浓厚的追逐。
自三年期满,关于重庆的谈论结束后。我们就再也没什么交集了,因为我们很少讨论事物,基本上处在你听我说的谈话,谈话和昙花都差不多,一现时刻而已。我想以后再找人讨论季节的时候,一定不带上重庆了。
我想人之所以热烈,不外乎物质和本性勘难在一起所产出的综合体。勘难是我从宇宙物理翻译的词语,大概意思说的就是把事物有序结合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自己自洽。
我看到康萌在有关大学毕业2020年7月2日的微博中写到的热烈,贯穿在她说的那30件学会的事情中,除了她讲的兵荒马乱,光怪陆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写在最后一页没有她如往常一样留白、热烈的图片映衬下写的「要学会告别,坚信一个人只能陪你一段路」的话。说起来她写的时候可能没这么多情感,不过这个我至今没学会,还不能讨论。
而那之后我们甚至连之前有关季节、书籍和意义讨论都没有了。有很多比躁动更可恶的现实,把热烈变得滚烫,浓烈变得漫溢,追逐变成了逃离。
康萌开始考研,似乎二战还生病了,她有天直接开门见山的丢了简历过来让我帮忙问问实习,我找好朋友给她改了改简历,后来也就没有下文。打这算起其实他已经有6个月没有更新微博了。这段时间是2020年开年。
我写这件事的记忆是倒叙的,因为我看到她关于毕业的微博时候,已经又是2020年的盛夏了,在那之前我成功成为了上海交大的一名老师,还顺利直博正在做的还是那个多方位超新星力学介质研究的课题。
只不过,带我的老师去世了,全组都在等我的数据,这关系到200个人的收入问题。那时候我开始逐渐烦躁,必须每天给学生讲点科学玄学才能算是调剂。
我不知道怎么算是疲惫,起码哪阵子是能力大过了对多数事情把我产生不安的情绪。这或许也算躁动的过程,讲课时必备的安静良药。我觉得我讲的不错给康萌发了几个,她说还行要保护嗓子。
所以新冠肺炎在地球肆虐7个月之后,我和这位聊阳光、书籍的朋友第一次约着见面,希望能在新的躁动不安中,给予对方一些事情的回答。比如说读本书就能顺利考研读博,以及吃海底捞看「西藏生死书」可以解决烦恼的妙招。
我送了她一个小葫芦上刻康健,她给我一堆糖说保护嗓子日本产出,质量顶呱呱的好!看起来我们已经不聊过去的那些称之为比热烈更浓厚的追逐了。
直到今日,我似乎和康萌也无多联系。吃饭就更少了,不过她是个有才气的女孩子,学会了酿青梅酒。我们偶尔互换书籍,互赠一盏酒。还会写封信问候一下彼此,不过总是忘了回「当绝大多时候,相对陌生的云水一年的朋友。」
最后写一个故事吧。我和康萌每次见面至多一顿饭,大家都挤出时间来看看对方不知道算是朋友的老朋友。在唯独一次一起逛书店时候,我买了本小书讲王维的。
书里说「王维的一年,是和裴迪一起度过的,古诗、禅意、分歧是这两位关系的主调」这本书叫春山,同年我送了她一本俳句叫做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
「比热烈更浓厚追逐」,好像我们都接触不到了。但书单还在,每年一壶的酒还在,云水一年的时间仍旧在。
虽不是一个季节、一段时间、一阵子遇到的朋友,但总有少说某个时刻的阴翳,是能让我们聊几句那个2016年讨论的比热烈更浓厚追逐的结果的。
如送给你明信片中所写的那样:故去的盛夏的短暂的,书籍和星空也都是短暂的,这是必然,也不是遗憾。是各自在比热烈更浓厚人生当中必要的追逐与躁动。
希望你明白~如一直以来躁动但不降温的重庆。
蔡伦,2022年5月18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