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 中国古代对于年龄的不同别称
年龄别称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婴儿
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髫,即指儿童垂下的头发)代指幼童
髫年——女子七岁
童龀、总角——八岁左右儿童通称
九龄——九岁儿童通称
黄口——十岁以下儿童通称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男子十三-十五岁
二七之年——女子十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成年
束发、成童、志学——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男子十五-二十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
结发——初成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艾服之年——五十岁
开六——五十一岁
花甲、耳顺、杖乡之年——六十岁
开七——六十一岁
皓首、黄发——指老年人、老年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七十岁
开八——七十一岁
喜寿——七十七岁
望八、杖朝之年——八十岁
米寿——八十八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望九、鲐背——九十岁
白寿——九十九岁
期颐、人瑞——百岁
死亡时——终年、卒年、落年

复习完了知识
我们就进入实战
来看看历年百科考研真题当中是怎么考到的吧~

古代中国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替。杖朝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A.60至70岁
B.70至80岁
C.80至100岁
D.100岁以上
解析:C。杖朝之年指男子80岁,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撑着拐杖人朝。耄耋之年是指八九十岁。综合题意, 杖朝之年、耄耋之年是指80至100岁。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近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栽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是( ) 岁
A. 20、30
B. 30、40
C. 40、50
D. 50、60
解析:C。“而立”是指30岁,“不惑”是指40岁,“知天命”是指50岁,“耳顺”是指60岁。“而立” “不惑”“知天命”“耳顺”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对年龄有一系列的婉称 ,如弱冠之年(1)、而立之年(2)、耳顺之年(3)、花甲之年(4)等,这些说法早已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沿用至今。
解析:
(1)弱冠之年指二十岁。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2)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其源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耳顺之年指六十岁。其源于《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4)花甲之年指六十岁。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
怎么样,大家都记住了吗?要是以后考到有关于年龄的问题可千万别写成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呀!

文章来源 | 初心百科
整理搬运|初心阿卓
百科咨询|初心C老师
(微信号:VIP7claire)
初心翻硕百科448公益讲座群(CCtalk课程群号:88064388)

更多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