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年度最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短片《脸子》| 翠麟专访

2023-08-31 15:41 作者:SHISW短片周  | 我要投稿

采访嘉宾:


导演 万启航青年导演,1998年出生于贵州,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现就读于澳门科技大学。作品入围洛杉矶独立电影节、新加坡世界嘉年华电影节、棕榈滩国际电影节、ARFF巴黎国际电影奖、罗马棱镜电影节、韩国国际短片电影节等,侧重于探索本土民族文化影像表达。
2023 SHISW上海国际短片周 年度最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短片

2023 SHISW上海国际短片周 年度翠麟华语故事短片推荐榜(50部)


《脸子》影片简介:外孙刘妥乐是安顺地戏戏班的学员,戏班神头王戎生为培养外孙长大后接班剧团,从小便被外公严格训练。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项与要求父母共同完成的汇报作业,让与外公留守在家的妥乐犯了难。外公试图帮助妥乐,在寻找超级英雄的过程中闹出不少笑话与误会。在寻觅之旅屡屡碰壁的失落中,严格管教压抑下的妥乐把象征神的地戏面具重重摔在地上,与外公的争执渐次升级,更大的冲突在所难免。传统的秩序与夯实的亲情如何抉择,一个大胆创意的灵感在外公脑海中悄然浮现……


采访主持:


王科程就读于燕京理工学院摄影专业
第2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原创影片 初审评委
SHISW上海国际短片周 特邀影评人



王科程:片中出现两次“不露脸就不算英雄”是有什么隐喻吗?

万启航:这句台词有关我对中西方英雄刻画方法差异的思考,且与中西英雄面具的特征和我创作短片的灵感来源密切相关。美式超级英雄与中国戏剧活化石地戏间都有遮盖面部的视觉特征奇观,美式超级英雄的面具多为人面部的部分结构,眼睛部分往往露出。

面具在西方语境下传递着英雄身份的双重性,面具的功能倾向于在英雄身份互换时对自己的提醒与约束。地戏为代表的东方木刻假面往往展现完整的人物面孔,形制是完整而立体的鬼怪与人物脸谱,是没有可视窥孔的。佩戴于额前演绎强调表演者对神与古代英雄人物的幻化,以技艺达到“演神而成神”为最高造诣。

因此,相比美式英雄面具蕴含的掩盖和隐藏,地戏脸子有着更加张扬外向、傲然示人的美学表现,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差异。“不露脸算什么英雄”是外公对美式英雄风靡于孩童间一声无奈的叹息,隐喻展开了爷孙两关于代际情感间的矛盾以及地戏为代表的的中国本土古戏剧的关注流失。

然而,差异是否必然带来两种文化的对立呢,影片最后我给出了我思考下的答案,借此感谢片中原创面具设计者陈韫和制作者周明的精湛演绎。若能通过《脸子》引发观众对非遗文化的一些关注与思考,创作的初衷也就达到了。

王科程:电影中的动物一般来说是比较难拍的,请问导演是如何控制影片中的鸡让演员抓住的?以及后面几个镜头让它乖乖不出声的?

万启航:说起来惭愧,这也是我第一次指导非宠物动物演员的拍摄。没有什么太多的技巧,我想最重要的是随机应变能力和付出足够的耐心。

首先影片关于取鸡敬神的情节设计旨在还原真实的地戏开箱。地戏脸子开箱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纳福避祸,步骤大致分为“祝辞”——“打素坛”——“请神”——“点鸡”——“点将”——“无忌”——“出马门”——“开场”。其中“点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需在现场将公鸡割喉取血,将新鲜的鸡血点撒在装有地戏面具脸子的木箱之上。

而实际拍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用片场周围原有的植被盆栽划定了相对封闭的区域,在区域内不限制鸡的行动路线,摄影机时刻保持录制状态,让演员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抓鸡的表演,最后取用角度与节奏最好的片段使用。另一方面是前期的分镜设计上,多采取演员刘松滨老师绑鸡、提鸡穿巷、取鸡入笼等动作,让演员成为与鸡互动戏份的主导,尽可能减少鸡的不可控因素。至于后面鸡为什么乖乖不动了,或许也是因为开始的多段NG后显得“疲惫”了吧哈哈,不是刻意训练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鸡血是美术老师万军准备的道具血浆道具,这位敬业的动物演员并未在本片拍摄过程中受到任何伤害,拍摄结束后放归当地。

王科程:孩子和动物可以说是拍摄中最难拍摄的元素了,请问导演在拍摄中遇到哪些问题并如何解决的呢?

万启航:片场的拍摄过程中时常会伴随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但此次拍摄我至今仍为之欣慰与感恩的是两位小演员李易泽和郑维浩然的出演,感谢他们奉献的精彩表演与辛苦付出,饰演妥乐的李易泽自幼学习京剧,且有多次登台表演的经历,因此在地戏身段学习和表演的情绪释放上都显得游刃有余,郑维浩然敦实可爱的形象也很符合元宝人物设定。

他们在剧本发下的很早一段时间就开始熟悉台词并精读人物小传,在家长与孩子的全力配合与付出下,拍摄总体来说是十分紧凑且顺利的,或许只有全贵州方言的演出要求对于小妥乐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但在执行导演的耐心指导下也较为顺利的完成了。儿童的选角十分重要。

王科程:片中老人攀岩的镜头,请问是如何说服演员并保证演员安全的?

万启航:片中蜘蛛人徒手攀岩并非演员培训所得,而是流传在贵州安顺紫云地区苗族的一项古老而绝妙的传统技艺,是我特意建构在影片情节中的核心之一,也想借此展现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风貌与文化,此项技艺发源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相传苗族祖先蚩尤统领九州部落,但因战事纷扰各部落分散而逃,因此紫云苗人先辈便将过世者棺椁悬于悬崖峭壁上显眼的地方,待后人发现后便带回家乡,入土为安。

正因此“背棺人”这一职业才应运而生,此项技艺离不开老人积年累月的练习与对传统习俗的守护,如今该技艺掌握人数在全国已仅剩数人。我至今仍无不感叹他们非凡的勇气与娴熟的技术,安顺紫云格凸河景区一直以来都有蜘蛛人技艺的表演项目,欢迎各位前往一探究竟。文化传播也是我制作短片的初心。

王科程:请问导演可以说一下未来的发展计划吗?

万启航:《脸子》是我真正意义上编创的第一部剧情短片作品,无疑稚嫩笨拙。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从事电影行业、阅读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窗口,为培育塑造自己的电影观奠定基础,未来希望在读研阶段能够更加深刻的发掘本土民族文化影像表达的诸多可能性。











SHISW翠麟电影短片奖大赛是通过FilmFreeway官方认证的国际影像赛事。FilmFreeway作为SHISW翠麟电影短片奖国际独家征片平台。作为全球首家将 NFT/NFR 区块链技术应在国际影像赛事的节展品牌,我们为华语新一代青年影像创作者进阶专业领域提供平台与方法。我们既是一个短片评选、展示、宣传的平台,也是一个影视项目孵化的平台。从2022年5月14日开始第一届SHISW翠麟电影短片奖收到了来自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优秀短片作品,超过1000部。年龄最小的参赛者来自中国的初中生,最大年龄的参赛者75岁来自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

《影像现场.短片角》
我们与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联合发起的一项公益影像展映交流活动。为鼓励中国新一代影像创作人与观众、专业人士建立链接,从而获得更好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每期展映作品均来自SHISW翠麟短片奖的获奖作品,从2023年4月开始我们将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和大家见面。


年度最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短片《脸子》| 翠麟专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