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的安史之乱(上)

天宝14年(公元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这种叛乱兵变在古代是经常发生的,而且安史之乱最终也被平定,但这场叛乱简单的说是唐朝的转折点,往深了说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为啥这么说,今天就来扯一扯这个。
文章开头先说一下当时的情况是啥样的,当时的唐朝是已经击败了东、西突厥,灭掉高句丽,挡住吐蕃的强大帝国,同时在人口红利和强大的经济力量的支持下让周围一票小国俯首称臣。那个时期的唐朝国力是达到了顶峰的,光天宝13年全国的户口统计结果为5200万人左右,这还不算隐户、出家人、士兵等乱七八糟不统计的人群,粗略估计当时的唐朝人口至少在6~7千万左右,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也不过2亿左右,这其中唐朝就占了三分之二。
但即便人口如此之多当时唐朝的人均粮食产量却达到了700斤,这个指标直到千年后的1982年才重新赶上,而其他时期的这个数值都不及当时唐朝的一半。就这个人均粮食产量唐朝做到了确实家家户户都有粮食,也确实有资本以胖为美,毕竟那么多粮食喂猪都不如喂你,这基本提前达到共产主义了。
当时的唐朝疆域辽阔,而且疆域内民族众多,唐朝实行的政策是“顺其土俗”,这个政策也让很多非汉民族真心跟随唐朝。而且唐朝还给予少数民族相对平等的地位,除了宰相外朝中的官职包括国防军政要职均向外族人开放。同时在军事征服后采用和亲和册封等手段来解决一些国际问题。
另一方面,贸易方面也是唐朝统治者一直很重视的问题。当时的唐朝已经控制了丝绸之路,掌握贸易的主动权。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西域流向欧洲,而欧洲的财宝、葡萄酒、橄榄油、香料等也走到了中国。
当时的长安完全就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155米宽的朱雀大街纵贯城门与皇城,而且当时的大明宫的面积比后来明朝的还要大4倍,这个面积大家自己脑补有多大吧,而且这还仅仅是皇城,而整个长安有多大···可以想象一下了。在这个街道纵横交错同时又商客往来的长安城内,而且突厥人、吐蕃人、契丹人、波斯人、回鹘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罗马人、百济新罗人,就差外星人穿梭在这个城市里了。
另一方面,长安的太学院已然成了世界第一个国际学院,不少各国的学子在此学习,学成回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国家汉化改造,这其中日本就是典型的代表。
而这就是当时唐朝的影响和实力,四海境内一片歌舞升平,四海国内无不朝贡,创造这一切的唐玄宗李隆基,而摧毁这一切的也还是他。
李隆基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他刚执政的时候勤于政务,改革内政,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比如丰年收购收购余粮,灾年开仓放粮等。同时他还在全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在这位皇帝的带头下整个唐王朝迎来开元盛世。但···好景不长。
在李隆基执政的中期,面对眼前的繁华似锦的他对权力逐渐失去了兴趣,对政务也不再像以前那么上心了,开始逐渐沉迷享乐了,在他见到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之后他整个人就彻底放飞自我了,在这种环境和皇帝的领导之下开元之初的节俭之风荡然无存,但大唐仍旧还有希望。
公元751年怛罗斯战役爆发(没错,又是这个事,详细的内容可以看我写的西域史和唐历史),强大的唐帝国军队与阿拉伯帝国互有胜负的交锋之后双方互派大使,建立往来关系。虽然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边境冲突,但这战之后大唐停止了向西的征伐,因为对外战争的减少也让节度使慢慢的变得没事干了。
节度使,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原本是唐朝为了维持对外用兵或者镇守边关而设置的官职。起初是只管军事事务,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一直对外扩张导致的军费增加,这一大串的事导致国家的经费开支增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就将军队开支和募兵问题就落到了节度使身上,但慢慢的节度使将管辖范围内的军事、行政、民政、财政以及税收通通管了起来,这样一来一个“国中之国”就诞生了,而节度使手中的兵只认节度使而不认皇帝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个有点像东汉的州牧,起初的目的都是为了为了缓解中央财政问题而设的问题,但这些州牧到了汉末是啥状况我相信很多人肯定比我都清楚,所以节度使自然而然也免不了这种情况的演变。
怛逻斯战役后由于对外用兵的减少,各镇节度使有劲无处使自然也就将注意力从国外放到了国内,慢慢的朝廷官员与边关各镇出现了矛盾的对立之势,但就这样唐玄宗继续吃喝玩乐,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根本就不知道。而当时的朝廷内部也是贪腐严重,李林甫成为宰相之后几乎独揽朝政,但李林甫作为一个权臣还是很有能力也确实帮李隆基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依旧无法他任人唯亲,排除异己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快朝廷内部乌烟瘴气,中央军开始堕落战斗力直线下降,而边境的节度使却在不断壮大,大唐的危机已经日益可见。
在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下,反而救了安禄山一命,但也让他动了造反的念头。原本他只是一个打了败仗的准备问罪的胡人兵马使,在花钱通关系后不仅免去责罚反而官越做越大。当时的李林甫想收安禄山为党羽,便推荐他做了东北三镇的节度使,掌管河东、范阳和平卢,这仨地包括了现在的辽宁省、北京、山西省,地有多大看地图就知道了,而这三镇的总计兵力是20余万,三镇让一人指挥这对中央的威胁是极大的,面对这种情况李林甫表示无所谓,因为毕竟安禄山是自己的人,但如果李林甫死了那这种情况就两说了。
李林甫死后,原本地痞出生的杨国忠因为是杨玉环的族兄关系当上了宰相,杨国忠祸乱朝纲的能力比李林甫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嫉贤妒能还因为不通军事导致唐军在对南方的征战中多次损失惨重,这不仅削弱了中央的实力还让朝廷内部更加的腐败堕落。而安禄山当年因为李林甫的关系与杨国忠交恶,在看到杨国忠独揽大权不断铲除异己的时候,感觉个人安危遭到了威胁,同时又感觉中央实力不济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发动兵变。
公元755年12月16日(这日子和我生日同一天,所以贼好记),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其实就没密诏)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由于安禄山在东北扎根多年,所以在起兵后基本也没遇到啥抵抗就占领了河北,兵峰直指洛阳。12月22日,李隆基命儿子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帅出兵讨伐安禄山。由于精锐的边防军尚未调回,而中央军的实力又不够,于是高仙芝和封常清便开始临时募兵,但这种临时招募的部队战斗力可想而知,于是安禄山在这种很不像样的抵扣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洛阳,并自立称帝,国号“大燕”。而高仙芝等人率领败军撤回潼关,并与撤回的边防军一起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
原本老老实实守着并等待其他大军回防是个不错的战略,而且安禄山原本就是匆忙造反,他的后方并不是特别的安稳,所以一心寻求速胜。但朝廷内部的文官权臣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将这些抵御敌寇的武将视为洪水猛兽,加之高仙芝等人也并非汉人,同时造反的安禄山让李隆基的内心对胡人产生忌惮和不信任,这就给了文官们找事的借口,很快高仙芝和封常清等人以勾结叛军避战不出的罪名被斩首示众,接替防守的是同为胡人出生的陇右节度使老将哥舒翰。
哥舒翰接替后依旧采取高仙芝等人的策略,依旧坚守不出同时还加固的城防,这让几次无功而返的安禄山气得直跳脚。此时此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在河北攻打同为叛军的史思明,并且战局进行的十分顺利,这让安禄山的后方变得更加的不稳定。此时的哥舒翰只要继续坚守,等待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战果继续扩大,安禄山便会不战自溃,到时两军夹击自然问题不大。安禄山的后方不稳定,但唐军的后方更不稳定,杨国忠一直怀疑哥舒翰在谋己怯战(PS:毕竟唐朝是一直有武将从边关调回并官至宰相的先例的),同时安禄山一直派老弱残兵不断骚扰潼关,这让杨国忠和李隆基坚信安禄山大势已去一直催促哥舒翰出兵,百般劝阻无果哥舒翰只能含泪出击,安禄山诱敌深入并在灵宝山设伏,20万唐军全灭,哥舒翰也不幸被俘。而这一幕场景在888年后的1643年会再次上演,地点还是在潼关,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孙传庭和李自成,那个王朝叫明,皇帝是明思宗朱由检,不过大家一般都喜欢叫他崇祯帝。
这次出击的失败也让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此时的长安已经门户洞开,再无险可守,安禄山的部队已经“冲塔”了!李隆基知道消息后放言将要御驾亲征。
公元756元6月12日黎明,唐玄宗在陈玄礼的禁军护送下仓皇逃出长安往逃去,开始了他的“迂回亲征”。因为李隆基“御驾亲征”计划实在是太匆忙了导致皇宫内的很多珍宝、国库内的财物等通通都没带走,也没销毁,而一些皇室成员也根本就不知道李隆基的“迂回亲征”计划,所以根本没来及的走。6月16日,安禄山的大军杀进长安,冲进大明宫,开始破坏宫殿、抢夺财物、奸淫妇女、烧毁街道,同时安禄山还将能找到皇室成员通通杀了,曾经富庶繁华的长安城在叛军的“努力”下彻底成了地狱。
安史之乱时间之长,历经三任皇帝才彻底平息,同时这场叛乱也将曾经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关中地区变得民不聊生、人口锐减,据史料记载这场叛乱让唐朝失去了3000万左右的人口,还让这个历经商周秦汉魏晋隋多个朝代的努力和千百年苦心才建立起来的中华中心地位变得寸草不生,唐以后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在长安建都,而关中地区也再也没有回到汉唐时期的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