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往事:一张老照片告诉你,任正非59岁时候差点就“退休”了!

大家很少见过这样的任正非吧,穿着“花衣服”,在沙滩上休闲,一副很惬意的样子。但谁知道,这张照片背后,可能意味着是华为发展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
当时的华为要被“卖”给摩托罗拉公司,双方的合同条款都已经谈好,就差最后签字生效了。
2003年12月,在谈判结束后,任正非和摩托罗拉的负责人一起到海边放松,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
对于为什么要卖掉华为,任正非在接受BBC“故事工场”纪录片制作人Nicola Eliot采访的时候有过解释。
任正非说,“因为我们自己预判,按照当时发展的状况,我们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迟早会和美国对抗……希望卖给摩托罗拉,就是为了戴上一顶美国的‘牛仔帽’……”
你看,包括任正非等华为高层,当年对胜利的信心也是不太足的。毕竟他们知道彼此的差距太大了,那时的摩托罗拉公司可以说是华为的偶像。
2002年,华为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额达5.52亿美元。而摩托罗拉的营收是数百亿美元。之所以收购华为,摩托罗拉是希望通过华为弥补自己在核心网的劣势。
对于这次收购,双方都很有诚意,大概用了半年时间就谈好了所有细节。2003年12月份,双方在海南聚会,准备等摩托罗拉董事会批准后,就大肆庆祝一番。
但事情就是那么巧,摩托罗拉的高层发生人事变动,此前支持这笔收购交易的掌门人离职,新的掌门人认为这笔交易不划算,于是就否决了。
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2003年,任正非59岁,华为创办16年,正面临内外的严峻挑战(IT泡沫破裂、思科诉讼战、李一男的港湾网络竞争、资金紧张等),任正非身心俱疲,压力巨大,可以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如果华为和摩托罗拉的交易达成,那很多矛盾就能够化解了,“戴上一顶美国的‘牛仔帽’,公司还是几万中国人在干,也是体现中国人的胜利。资本是美国公司,劳动是中国人,这样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扩展。”
而任正非也可以轻松一点。他连之后的计划都想好了——创造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机王国。
那现在人们就不会叫任正非“电信皇帝”而是“拖拉机大王”了。
对了,上面照片中的人要介绍一下:左一是翻译,左二是任正非,他右边是摩托罗拉首席运营官Mike Zafirovski和负责中国业务的Larry Cheng。
多年后当摩托罗拉的高层在回忆这笔交易的时候,据说还因为错过了一次巨大的机会而泪流满面,肠子都悔青了。
所以,任正非也不是永远是对的,他也会犯错误。如果华为公司真的卖掉了,那华为绝对不会有现在的事业高度和成就,而任正非本人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威望和荣誉。
收购失败后,华为内部争议很大,“高层就举手表决,还卖不卖?最后少壮派一致说不卖,因为少壮派好斗……”幸好年轻人充满热血,世界就应该属于年轻人。
任正非说企业要做到战略方向大致正确。但华为在相当长时间内,战略都是在方向大致正确与大致不正确之间摇摆,成败就在两可之间。
既然决定不卖公司,那任正非就提出警告,“十年之后和美国在山头上遭遇,他们爬南坡时是带着牛肉咖啡爬坡,我们带着干粮爬坡,可能到山上不如人家,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就准备了预防、备胎计划。”
而这次交易失败也可以说是摩托罗拉和华为的转折点,不过前者是从此走了下坡路,一年不如一年,而后者则是奋发有为,一年更胜一年。

2004年,华为获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首次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2005年,华为的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
华为从此走上了辉煌的卓绝之路。
对于摩托罗拉,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曾表示,“当年像神一般存在的贝尔实验室、无线通信的发明人摩托罗拉倒了,因为他们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所以,企业越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越脆弱,生死都在一念之间。
而对于任正非来说,这场变故可能是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既然退无可退,那就拼到底算了。或许,这就是他任正非的“天命”,任正非真正成为了一个由使命驱动的人。
从此,任正非没有了任何的犹疑、彷徨和放弃的念头,他告诉华为人,极端困难会把我们逼成世界第一。2003年,无疑是华为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它给人们的启示是:艰难的道路很难走,但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