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裁|形制:“长襦”指及膝以上的上衣
“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的全称是“现代工业化非西化反改凉传承炎黄尧舜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汉服道和统的研习小组”。请不要看到“现代”俩字就骂,请认真看完我们的考据文章之后再批评指正。感谢大家!
为了撰写《一期一新款》系列文章,需要讨论汉服形制与汉裁,而讨论汉裁,需要从先秦开始。上一篇我们将北大藏秦简《制衣》篇进行了初步的释读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包括襦是指上衣,可以加下半部分结构(如腰襕),也可以不加。(释读秦简《制衣》兼论汉服的襦不是必须加腰襕)
在释读过程中,涉及到几个专有名词,对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服饰剪裁、结构和演变很关键,有必要专门撰文进行阐述。
襦是泛指上衣,可以作为上下分裁连属制的上半部分结构,也可以以单品的形式存在。襦类似于今天的衬衣、T恤,一般衣长到腰胯部位。长襦则是指较长的上衣,及膝及以上的上衣。长襦就像是“长衬衫”、“长T恤”,有衣长到大腿、到膝盖的款式,但是再长的衬衫、再长的T恤,也是属于上衣的范畴,不可能长到过膝、覆盖全身的地步。
所以长襦依旧属于上衣,衣长的长度是及膝,或者膝盖以上位置,不应该指覆盖全身的长衣。
那么为什么说“长襦”就不能是过膝的、覆盖全身的长衣呢?这是因为这类长款衣在先秦两汉往往被称之为“襌衣”、“複衣”、“袷衣”,甚至于单称为“衣”。
我们注意到先秦两汉的出土文献有以下的现象:
襦与帬(裙)、絝(裤)穿着搭配,而衣往往与(常)裳搭配。

睡虎地秦简封诊式所载“衣络襌襦、帬各一”,这里的衣是动词,襌衣和帬配套出现。

新蔡葛陵楚简,甲三207、269号简。这里“衣”和“裳”并列配套出现。
传世文献中,“衣”有泛指一切衣服的、有做动词用的,也有在一些语境中,与襦并列出现的情况。
《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该文献中“衣”和“襦袴”并列。
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襦”一定是跟“衣”有着不同的剪裁、功能、性质上的不同,才会有区分指称的必要性。
那么“长襦”是否可以混用,用来指称过膝、覆盖全身的长衣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看出土文献,北大藏秦简《制衣》中,按照“大衣”“中衣”“小衣”“大襦有衺”“大襦毋衺”“小襦有衺”“小襦毋衺”进行并列叙述。
秦简这里的“衣”不是泛指,而是可以下接“大衺”“中衺”“少衺”裙子的单品。如果“大襦有衺”是指过膝或者覆盖全身的长衣,那么与“大衣大衺”有什么区别呢?为何专门分开来阐述呢?
更何况,在之前的《释读秦简<制衣>兼论汉服的襦不是必须加腰襕》中,计算了“大襦有衺”的衣身总长约为94.56厘米。这个衣长大概位于正常成年男性的膝盖以上,大腿部位。
“大襦有衺”是指廓形较为宽松、尺寸相对较大,上下分裁拼接有下裙的,及膝以上的上衣。这样的“襦”相对于常规的恒襦来说,长度较长,因此称之为“长襦”也是合理的。
大约公元前186年,西汉初年,张家山汉简的“赐律”记载了襦的用料:

“衣”的用料六丈四尺,按照十进制为六十四尺,因为特别说了表和里的面料不同,因此这里的六十四尺指单层的用料。按照秦简《制衣》的“大衣”规格,上半部分用料为二十六尺,考虑到官员的服装袖子用料更多,比如要达到回肘的效果,则多接两幅,即三十九尺,那么下半部分用料二十五尺。下半部分如果按照六幅剪裁,那么长度为四尺一寸六,上下拼合总长为七尺一寸六,换算过来为141.17厘米(按照二尺二寸幅宽、周小尺计算)。这个衣长达到正常成年男性的脚背位置。
“襦”的用料二丈二尺,按照十进制为二十二尺,按照秦简《制衣》的“恒襦”规格,小襦有衺的主衣身都需要二十尺,即便秦和西汉的度量发生了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二十二尺的面料,是做不出上下分裁连属制的襦,那么这个只能是“毋衺”的襦,也就是没有下半部分结构的、不接帬裳腰襕的通裁短款上衣。按照缘边用料达一丈(有可能是全缘边),絮二斤的规格,大概类似秦简《制衣》中的“大襦毋衺”,用料大约二十几尺、衣长55厘米左右,衣长达到正常成年男性的胯部位置。
可知西汉初年的“衣”和“襦”有着极为明显的长短差距。
大约公元前168年,西汉长沙马王堆三号墓遣策中,有“长襦”的名词。出土了大量衣服实物的马王堆一号墓没有见到“长襦”的遣策写法,仅仅在马王堆三号墓的遣策上,有“长襦”的写法。值得说明的是,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实物衣服(如敛服)与遣策上记载的送葬物品不是一类性质的,因此,不能用三号墓的遣策去简单比附一号墓的实物衣服。
我们来看三号墓的遣策:


马王堆三号墓的遣策记载了“襌衣”、“複衣”、“合(袷)衣”、“带襦”、“长襦”、“前袭”、“裳”、“絝”等,是并列关系,如果“长襦”是指覆盖全身的上下分裁连属的长款衣服,那么前面罗列的那么多的各类“衣”,就失去了指代的意义。
为什么说“襌衣”、“複衣”等是过膝乃至覆盖全身的长衣?虽然从字面上看,表达的是单层衣料和双层衣料,但是在传世文献中,有“直裾襌衣”、“纱縠襌衣”等明确记载,《说文·衣部》:“直裾谓之襜褕。”《释名·释衣服》篇认为襜褕宽大,“荆州谓禅衣曰布䙱,亦曰襜褕。”可知“直裾”与“襌衣”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术界将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实物命名为“素纱襌衣”是有依据的。
我们已知出土实物的素纱襌衣(无论直裾还是曲裾)均为过膝、覆盖全身的长款衣,不仅仅是下半部分结构加长,而是整体设计就是长款衣(意思是从结构上看不是单纯的上衣加长)。

我们对马王堆三号墓的遣策进行了整理排序。简346--358号,襌衣;简359--362号,複衣;简363号,长襦;简364--367号,複带襦;简374号,裳;简376号,袴;简380号,複前襲。
这一组是按照:襌衣、複衣、长襦、複带襦、裳、袴、複前襲的顺序排列的。可以看出,襌衣是穿在最外层的,複衣是其次,然后再是穿在中间的长襦,穿在里面的内衣(複带襦),再是讲搭配的下装--裳和袴。前襲这个在秦简《制衣》中出现过,形制不太明确,应该是一个单独的单品。
简394--396号,襌衣;简397号,长襦。
这一组是按照衣、长襦的顺序排列。
简398号,胡衣;简400号,长襦。
这一组是按照衣、长襦的顺序排列。
简401号,複衣;简402号,小傅襦。
这一组是按照衣、襦的顺序排列。
简405号,裳;简406号,袴。
这一组是按照下装裳、袴的顺序排列。与之前的结合起来看,就是襌衣、複衣、长襦、襦、裳、袴的基本顺序。那么在不可能素纱襌衣之下就是长襦,不可能跳过複衣直接称长襦。
在西汉马王堆墓葬的语境中,至少“襌衣”“複衣”就是指过膝、覆盖全身的长款衣,“长襦”指及膝或及大腿的上衣,“襌带襦”“複带襦”有可能指及腰胯的上衣。
传世文献中,“襦”就是指短上衣。比如反映先秦时期的《仪礼》:

该语境中,君和大夫们穿的是上衣下裳,那么袒的只可能是上衣。


《礼记·内则》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都说明了襦是作为内衣的短上衣的存在,不可能是长款衣。
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对“襦”的解释就是:“短衣。”

《康熙字典》对“襦”条基本上集中了历代的注解:

从以上的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短衣”、“加腰襕的短衣”、“单层的短衣”、“做内衣的短衣”……始终都是在讲短衣、上衣,没有一条记录指“襦”是长款衣。
既然襦都一直说的是短上衣,那么长襦也依然属于上衣的范畴。《说文解字·衣部》曰:“裋,竖使布长襦。”《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夫寒者利裋褐……”《索隐》曰:“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衣,短而且狭。”裋、裋褐是劳役、平民穿的衣物,显然是窄衣短款。即便是较长的上衣,也不可能是过膝或者覆盖全身。
《史记》第一百一十卷记载文帝时期赠送匈奴“服繡袷綺衣、繡袷長襦、錦袷袍各一”,可知西汉时期“袷衣”、“袷长襦”、“袷袍”是三种不同的、并列关系的衣物种类。如果长襦指称覆盖全身的长款,那么并列的“袷衣”、“袷袍”失去了指代意义。
有人会说, 《大广益会玉篇》中,对“袍”的释义为:“薄襃切。長襦也。”“长襦”也有可能是长款袍服吗?其实不然。我们来看文献版本,《大广益会玉篇》是宋真宗年间陈彭年在唐代孙强本基础上修成的古代字书辑刊。
根据吕浩《<大广益会玉篇>考论》记载:

相反,根据邓春琴的硕士论文《<原本玉篇残卷>释义研究》记载:

而查证《篆隶万象名义》对“袍”的释义为:

可知,从先秦到两汉,对“袍”的解释都集中在 “襺”这个字上面,一直到南朝时期也解释为“襺”。只有宋代成书的《大广益会玉篇》才用“长襦”来解释“袍”。因此,这条史料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除了文献以外,是否还有更直接的证据呢?
刘丽在《北大藏秦简<制衣>简介》中记载:“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有夹衣一件,编号为 N23。此衣残损严重,它是用深黄绢做衣表和衣里的。交领右祍,直裾。领缘用组,袖缘用大菱形纹锦,裾和下摆都包有绣缘。这件夹襦长 101 厘米,长及膝部。”
江陵马山一号墓的墓主人是160厘米身高的女性,衣长101厘米,大约在膝盖的上端位置。虽然没有遣策直接证明N23就叫“长襦”,但是“N23 複襦与 N24 绢裙应是配合使用的,且襦覆于裙之上,长及膝部。”可知N23是“襦”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除此之外,今天学术界的研究,比如袁仲一馆长的《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叙述:

感谢网友佳霏提供资料
无论是从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亦或是出土实物来看,“长襦”都不应该指过膝、覆盖全身的长款衣,而是指及膝或以上的上衣。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长款衣实物,无论如何,都不能命名为“长襦”。
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直裾”、“曲裾”一般是与覆盖全身的“襌衣”“深衣”等覆盖全身的长款衣配套使用,是作为长款衣结构的一部分出现。
如果是讲严谨复原、讲历史名词,“直裾”、“曲裾”不宜与“长襦”配套使用。
文案:现代汉服研习小组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转载、投稿及其他合作 或 建议与意见
请联系阿罗微信 Chinesehanfu
或邮箱xdhanfu@foxmail.com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