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戒严中(《李自成》一到三章读书分享)
背景
外患
崇祯11年(1638年),清军入关袭击北京附近地区。北京在戒严中,皇城外炮声隆隆。 自从萨尔浒之战之后,明朝被迫在辽东地区转入战略防御。战争的主动权由清军掌控,至此清军多次入关,甚至攻占了位于昌平的北京皇陵。
内忧
自从明思宗登记以来,陕西,河南旱灾不断。封建制度的压迫叠加天气因素造成的影响使陕西,河南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立尤为严重,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变为流民,四处讨食,许多不堪压迫者变为土匪或参与农民军,为农民运动的形成提供了群众基础。1628年高迎祥在陕西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王二也揭竿而起。甚至攻陷了凤阳,农民起义的破坏性有目共睹。明王朝的对北方正在被逐渐瓦解。
《流民图》 故事梗概
崇祯皇帝召见天下勤王兵马总监军高起潜和兵部尚书杨嗣昌,密谋向满洲求和,之后卢象升带勤王兵马赶到,接受崇祯皇帝接见后立主与满洲决战,与高起潜和杨嗣昌发生激烈争吵。内朝大都主张和,外朝大都主张战。崇祯皇帝倾向求和,卢象升愤愤不平十分失望。 评论
1明王朝已经危如累卵,面对满洲和农民军这两个死敌,处处被牵制已经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2明军战斗力不强,将领大都畏惧清军,军队腐败严重。 3对于是求和还是主战,根据现在的情况分析,这已经是一个死局。 虽然有坚固的万里长城,但是没有足够的机动兵力,明朝已经失去了对满洲战争的主动权。 如果求和,势必会助长满洲的实力,即使调大军去消灭农民军,农业问题不改善,灾民不消失,明军的战斗力不增强,农民军不可能消灭,而另一边一旦大军南下,满洲攻破北京就易于反掌。 如果求战,很可能一战主力直接被清军消灭,明王朝覆灭。(之后的历史多少验证了这一点) 为了苟延残喘,求和是一个相对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