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见,鹿道森,愿玫瑰年年为你盛放

2021-12-02 09:58 作者:护心镜聊心理  | 我要投稿
2021年11月28日深夜十一点,网名为@鹿道森的博主发布疑似遗书的博文后失联,后在海滩的礁石上,发现了他的风衣和手机。直至12月1日上午10点钟,他的遗体才被寻到。他最后的文字说:“无需为他立碑,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

除去亲友外,很少有人能切实感受那种哀痛。我也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最后留下的文字。但他所留下的,对爱的渴望,对温暖的呼吁,对陌生人释放的善意,希望能走进你我的心。


01“人生总是这样艰难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才这样?”


“校园霸凌


我们往往会忽略那些,来自孩子的恶意。

和很多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一样,他其实并没有犯什么错,不过是乖巧、礼貌、安静了些。他没有模仿女生,却因为“男生就该调皮捣蛋”“太安静的人就是女的”这样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受到无端地排挤和欺负。

我们曾讨论过性别刻板印象这一话题,无论是偏见还是刻板印象,都不是天生就有的。社会文化中的不良风气和歪曲引导,强行给人贴上标签,充满恶意地将人分类。大到整个文化环境,小到学校和一个个家庭;从环境影响成人,到成人影响儿童。 

刻板印象和偏见随处可见,有些会被表达出来,但能够被抑制(外显偏见),有些则深藏内心,形成后很难改变甚至很难被发现(内隐偏见)。就连文学作品中,睿智的神探福尔摩斯都对女性的聪明才智嗤之以鼻,直至遇到艾琳小姐才意识到自己的偏见。何况成人已经形成了道德观和是非观,往往会隐藏、抑制自己的偏见。而孩子还没有学会这些,就会将其中的敌对、赤裸裸地表达出来。


透过刻板印象,我们看不到真正的世界。

如果现在要你画一个人,你会画出的,大概率是这样的:

【一个火柴人】

看起来能和“人”对应上:一个脑袋,四肢,眼睛鼻子嘴。但这是我们现实中认识的任何一个人吗?不是!(他甚至没有耳朵)

这只不过是我们根据头脑中“人”的概念,绘制的一个“符号”。刻板印象,也是我们头脑中,对某件事物形成的“概念”,在这种“概念”驱使下,我们在实际接触事物前,就会形成自己对它的“预设”和“偏见”。而为了维持认知平衡,我们会努力寻找证据,去证明自己的固有认知“没有错”。 

就像怀疑另一半不体贴的人,总能找到恋人不体贴的证据,并且在“你看,我说得没错吧”这样的成就感中沉溺。久而久之,我们只会看到那些,刻板印象想让我们看到的。

不要活在头脑的世界,从现在开始,体验真实的生活。



爱的缺失


童年辗转于亲戚家。留守儿童,何以为家?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尽管父母都在家中,但缺少陪伴和关爱的孩子。

就像@鹿道森,童年留守经历带给他的是“无依无靠,患得患失”的流浪感。加之家庭中争吵的氛围,来自亲人的责备和伤害,更是令他恐惧、不安;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

缺少爱和陪伴,特别是在儿童早期,对人的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重大的打击。 尤其是在0~3岁的关键期:

  1. 各种需要总是无法被满足,孩子就会失去“信任感”; 

  2. 无法得到“高质量的陪伴”,就难以建立“安全的依恋”; 

  3. 被过度控制和干预,就会影响自尊和自信的发展。

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到了青春期,情绪和认知变得不稳定且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加剧“安全感的缺失”。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得不听话”,“不会说话不愿意说话”,不要为了人前的虚荣心忙着指责孩子,或是假笑着说“不好意思,我家孩子就这样”。

孩子需要您更多真心的接纳,关爱和鼓励。



02“爱,钱,生活的动力,未来。”

想要拥有完美无缺的童年并不简单,所以才说很多时候,长大后的我们都是在“治愈童年”。但治愈的过程并不总是快乐的,压力和烦恼也不会随着年纪增加而减少。


“要是有点钱,那只流浪猫也不会死。

听到过这样一种言论:人大部分的烦恼都来自于没有钱。

许多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并不是不想得到帮助、治疗,而是觉得自己支付不起心理咨询和精神类药物的费用。在“金钱”和“心理健康”的选择中,放弃了许多求助、治愈自己的机会。

从学校离开不久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穷的。初入社会缺乏理财观念,没有工作经验挣的少,养活自己让家人安心的自尊心,环境改变的紧张和不适应……有些时候是实在的“账户里没钱”,但很多时候,是“关于金钱的焦虑感”。

有很多人不管收入多高,家底多厚,都会觉得自己不够有钱,甚至感觉自己很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童年经济紧张:因为“缺钱”造成的童年不愉快回忆,会在长大后仍拉紧我们的神经,为了避免回到那一场景而拼命积攒。尽管已经拥有许多,仍担忧未来会不够用,无论长到多大,内心仍然是一个“穷小孩”。

除此之外还来源于我们的社会比较

人们总是在追求着“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是怎样,没有见过便没有概念;因此人会选择另一个作为参照物进行比较。就像小时爸妈为你设置的“别人家的孩子”“亲戚家小李”“隔壁家小王”,通过比较和超越他们,确认“我很好”这件事。 

但钱似乎总是不嫌多。我们总是习惯于向上比较,就永远无法满足,永远觉得自己穷。 社会比较理论中,以下三种情况往往会加剧社会比较:

  1. 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2. 处于高压力、新的或变化的情景中;

  3. 在促进竞争的环境中。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的当下环境我们一个人力量可能很难改变。但我们或许可以从自身想法和感受入手。 检查一下自己的账户,自己真的一分钱也没有了吗?没有钱,自己真的会失去所有吗?真的已经到了没有任何办法的地步了吗?没有钱就不会有人爱你吗?

理清自己是现实“没有钱”还是内心“担心钱”,或许能帮助你减少一部分生活的烦恼。


无力感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社会支持。它是人的一种重要心理资源,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和行为的方方面面。从功能来界定,共有三个层次:

  1. 使个体相信自己被关心和爱的信息; 

  2. 使个体相信自己有尊严和价值的信息;

  3. 使个体相信自己属于团体成员的信息。

有研究证明,在社会支持领域,重要的不是客观上别人做了多少,而是自己主观上感知到了多少——

从“关心和爱”的角度来看,他的生活是孤独而缺乏关爱的,唯一回想起的温暖时刻,都来自童年时期,来自已经去世的外婆…… 

从“尊严和价值”的角度看,他看不到自己奋力追逐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的回馈。家庭方面又面临催婚,事业生活的压力……

从“归属感”角度看,独居的生活更带给他孤单感;经济压力不敢告知父母;童年回忆让他对家产生恐惧不敢依赖……

如果我们接收到的,始终是这样的消极信号,必然引发社会支持感的降低,幸福感和做事的动力也会随之降低,从而逐渐失去希望和力量。


我们都无法使得离去的人再回来,但至少我们能够听一听他留下的话:

  • “请停止校园霸凌吧”

  • “陌生人,请你一定要记住,你就是值得被爱的!”

  • “请你此刻开始爱你的孩子吧”

  •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爱,不是伤害”

就像他所说,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但无论如何,希望大家记住全国免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存在。虽然无法保证未来是什么样的,但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 END -


再见,鹿道森,愿玫瑰年年为你盛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