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看轻武侠小说?书香门第的子弟,却被迫为生计而写武侠
任何人对于自己的职业都会自夸,或对别人的夸奖欣然接受,比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等等。
但以武侠小说扬名大中华地区的金庸,却经常在媒体面前并不怎么夸耀武侠小说,甚至对媒体说:“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
“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他甚至不以文学家自居,自称是只是一个“讲故事人”:“我只求把故事讲得生动热闹”(《一个“讲故事人”的自白》)。
反观古龙,除了写稿赚钱之外,毕生的梦想是改变人们对武侠小说是末流文学的看法,反而金庸对此并没有任何表示。
这就不得不令人产生困惑,武侠小说给金庸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财富,为什么金庸不极力鼓吹武侠小说呢?难道真的是因为金庸自谦吗?
结合金庸的人生经历,我分析原因有两个:
1. 武侠小说在20世纪以来一直声誉不佳
进入20世纪,随着新小说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各种小说如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纷纷出现。
而与此同时,一批寄居城市中的落魄文人为了生存便开始为报刊撰稿,如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李定夷、尤其是古龙。
当时市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无法欣赏那些高雅艺术,所以当时市民文化都以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之类的“下里巴人”的艺术为主。


因为武侠小说中的内容如凶杀暴力等等,受到主流文学界的批评,许多文学家轻则批评武侠小说毫无文学价值,是速食文化,重则抨击武侠小说教坏青少年,是精神污染、文化垃圾。
郑振铎批评道:(武侠小说)中崇拜侠客,是呼唤“中国的塞万提斯”。
沈雁冰批评道:(武侠小说)让读者得到了“过屠门而大嚼”的满足,“悬盼着有一类‘超人’的侠客出来”,以此“宽慰了自己无希望的反抗心理”,其社会效果是“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做奴才”。
其实,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港台武侠小说蜂拥而来,大陆掀起了一股“武侠热”,当时的中国主流报刊就曾猛烈抨击武侠小说是精神污染,毒害青少年的思想。
当然,这些文学家过度强调了文学的“文以载道”的教诲功能而忽略了其娱乐性,这是不可取的。
可以想象,出生在书香门第的金庸,虽然在青少年时期也喜欢读还珠楼主等人的武侠小说,但却遭到长辈们的的批评,认为这都是“闲书”,对一个人的学习和前途毫无益处,少看甚至不看为妙。
所以大概从那时起,他就不认为武侠小说是一种正式的文学,而只是一种消遣读物,以至于后来他有看轻武侠小说的思想。
2. 金庸家世显赫,后来流落香港不得不为生计而写武侠小说
金庸家世显赫,是浙江海宁查氏第二十二代孙。海宁查氏为浙江海宁县袁花镇之书香门第,是浙西一带的望族,明清年间共出22个进士。
康熙年间,查家更是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包括金庸的直系祖先查升及查揆。康熙下江南时曾为查家提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而金庸的父亲父查枢卿是当地大地主,自幼接受西式教育并毕业于震旦大学。
这样一个诗书传家的大家族当然要求族中子弟以读书做官为目标,而不是写什么被人瞧不起的只有落魄文人为了吃一口饭才写的武侠小说。

1946年金庸曾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他曾在新中国成立后前往北京,想在外交部谋取一个职位,但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和他曾读过国民党的学校而未成。
失望的金庸去往香港,担任报刊编辑,后来又创办了《明报》。
金庸在《明报》上经常会发表一些对国内外大事的专业级评论,令《明报》的水准很高,在知识分子中很有声誉,但在香港市民中未免曲高和寡,销售量不佳。

与当年中国上海等大城市一样,当时香港人普遍受教育不高,市民文化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武侠、言情等小说。
为了衣食温饱和报纸的发行量,金庸被迫拿起笔,回想起自己故乡的传说和少年时偷偷读过的那些武侠小说,写出了十四部武侠小说,发表在《明报》的副刊上,以此来吸引读者,扩大《明报》的销售量。
金庸的武侠小说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明报》的销售量也节节攀升,令金庸度过了生存危机,成为香港的顶级富豪之一。
大陆改革开放之后,金庸的武侠小说又传到内地,随着影视剧的传播,让金庸的名气更大,其中不乏一些大佬级的读者,比如马云。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政治抱负的金庸,最后竟然以写武侠小说这样的方式闻名大中华地区。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武侠小说给无数的中国人编制了一个瑰丽而梦幻的武侠梦。



2005年10月,81岁的金庸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取得历史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初唐皇位继承制度》。
2010年,金庸完成博士论文《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许多人不理解,都80岁了,别人都安享晚年了,金庸何苦去读个学位呢?这不是自己折腾自己吗?
大概在金庸心目中,出身书香门第查家的他,觉得读名校取得学位才是正经事吧。

命运给出身书香门第、有志于外交的金庸开了一个大玩笑,想必金庸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也只能苦笑着感慨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