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政变,法国屋漏偏逢连夜雨
最近非洲国家尼日尔爆发武装政变。
8月6日,尼日尔政变军人声称,该国面临外部军事干预威胁,宣布关闭领空。

尼日尔位处非洲北部的中间位置,但尼日尔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国家。
这样一个小国发生武装政变,为何会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因为尼日尔资源丰富,法国有19%的铀矿是从尼日尔进口,而且大家很清楚,尼日尔属于法国传统的势力范围。
这次尼日尔发生武装政变,民众更是高喊“打倒法国”的口号。
所以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国际博弈。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俄罗斯做的局,是俄罗斯在针对法国。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美国做的局,因为法国最近不听话,所以美国在给法国上眼药水。
此外,也不排除这次没有外部势力煽动,毕竟最近几年西非国家越来越反法,已经是一个趋势,只能说法国自己太菜。
不管是哪种可能性,尼日尔政变,从结果来说,对法国乃至欧洲都是比较糟糕的。
具体本文会来详细分析。
(1)来龙去脉
7月26日,尼日尔政变军人扣押了总统巴祖姆,引爆这次尼日尔内乱。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7月30日下通牒,要求政变军人一周内交权并恢复民选总统职权,否则就采取包括军事干预在内的一切措施。
8月6日就是所谓最后期限,所以尼日尔政变军人,才会关闭领空回应。
不过,截止目前,西共体还没有对此做回应,还没有出兵迹象。
来对尼日尔目前派系做个梳理。
总统巴祖姆是属于既亲法,也亲美。
尼日尔历史上曾经长期是法国的殖民地,即使到现在法国对尼日尔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法国在尼日尔有1500人的驻军。
而尼日尔的全国正规军也只有5200人。
尼日尔除了法国之外,外国驻军最多的就是美国,美国在尼日尔有1000人驻军。
所以,对尼日尔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其次就是美国。
总统自然就是既亲法、也亲美。
这个在以往自然没啥问题,不过今年美国和法国之间,有出现一些矛盾。
主要是法国在听完我们高山流水之后,显然是有要发出一些独立声音的意思,至少在中美关系上,选择没有对美国一边倒的态度。
不过,在法国越来越多发出一些独立声音之后,马克龙被上眼药水的次数也增多了。
比如,6月27日,一名17岁的非洲裔快递员在巴黎郊区开车时,遇到警方临时检查,因为没有配合停车,遭警察枪击身亡。
这件事情引发了法国大规模骚乱。
这场骚乱导致2000多辆汽车被烧毁,数百座公共建筑被毁,3000多人被捕。
即使法国过去这些年,经常发生大罢工和骚乱,但6月底的这场骚乱也被认为是过去20年来最严重的。
这次骚乱虽然导火索比较明确,但过程的组织手法,还是让我们感到很熟悉。
所以,也被不少人认为,是美国在借机煽动,来对马克龙上眼药水。
这场骚乱虽然已经平息了,但我相信,还是给马克龙提了个醒,要时刻提防美国捅刀子。
法国骚乱是内部被捅了一刀。
那么尼日尔武装政变,则是在外部捅了法国一刀。
更何况,在这次尼日尔武装政变过程里,尼日尔民众高喊“打倒法国”的口号,显然也是让法国脸上无光。
(2)法国的压榨
客观来说,尼日尔民众的诉求还是很有道理的。
尼日尔是一个资源很丰富的国家,但却十分贫穷。
尼日尔人口有2600万人,但有1000万人是处于极端贫困之中。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尼日尔大多数人的生活费,每天只有2.15美元。
尼日尔本来资源是很丰富的,特别是铀矿资源储量占全球第五,但尼日尔的铀矿是长期被法国独占。
一直到2005年,尼日尔给其他7个国家发放铀矿开采证后,法国独占局面才结束。
但依托于法国驻军对当地的巨大影响,法国在尼日尔的铀矿开采上,仍然是一家独大。
仅仅2010年,法国阿海珐集团就从尼日尔开采了11.43万吨的铀,出口额达到35亿欧元,但尼日尔只从中获得4.59亿欧元,法国阿海珐集团拿走了大部分收益。
这跟被美国经济殖民的其他资源国一样,虽然资源很丰富,但利润都被这些跨国资本卷走,留给本地的利润,也基本被军阀和当地财阀给分走,当地老百姓就完全享受不到资源丰富的红利。
所以,当地民众一直有长期积累的反法情绪。
这次武装政变能够成功,也是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
民众太穷,自然希望能乱中生变。
贫穷一向是动乱的根源。
这件事情对法国影响还是挺大的,法国有19%的铀矿是从尼日尔进口。
而法国是一个以核电为主的国家,法国的核电比例是占总发电的71%,法国本身没什么铀矿,法国的铀矿大都是从非洲进口。
这也是法国为什么要在非洲维持较大规模的常规驻军,也让法国在非洲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维持法国在非洲的铀矿稳定供应。
这次尼日尔政变,对法国来说,最糟糕的是可能会在西非掀起一股反法浪潮。
尼日尔政变军人已经扬言将废除与法国签署的安全防务协议。
假如法国没有采取什么行动的话,这样一幕可能会在其他一些法国控制的非洲国家上演。
所以,这次事情里,最奇怪的还是,法国在当地的1500人驻军,目前看并没有什么动作。
正常来说,既然已经是明确的武装叛乱,按照法国跟尼日尔签署的安全防务协议,法国在当地的驻军,是可以以解救总统的旗号,去进行平乱。
但法国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动静。
今天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还访问尼日尔,装模作样的谈判一番后,结果说进行了“坦率而艰难”的会谈,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并未取得任何进展。

这其实就挺离谱的。
法国驻军1500人,美国驻军1000人。
尼日尔的正规军都只有5200人,这次政变军人的数量,不会超过这个数。
如果美国也是支持法国的态度,二者联手分分钟就可以解决叛军,如果每次以动用武力来威胁,美国不至于谈了两个多小时,未取得任何进展。
另外,美国在这次尼日尔政变后的态度也很微妙。
8月3日,被扣押的尼日尔总统巴祖姆还在美国媒体发文呼吁美国援助。
但直到现在,美国官方仍然拒绝把尼日尔的动荡定性为“政变”。
尼日尔是美国在非洲重要的军事支点,美国是不会轻易放弃尼日尔。
所以,我个人认为,即使美国不是这次尼日尔政变的幕后黑手,但美国至少也是一个大放水的态度。
此外,也有不少人说是俄罗斯做局。
理由是,当地民众在反法的时候,还有拿着俄罗斯国旗,高呼向俄罗斯求援。
还有消息人士称,尼日尔政变军人向瓦格纳求援。
不过,俄罗斯已经表示,不会介入尼日尔政变。

俄罗斯的瓦格纳雇佣兵集团,虽然在非洲有数千名武装人员,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不过,瓦格里在非洲的势力分布,主要在中非、马里、苏丹等,尼日尔并不是瓦格纳驻扎的势力范围。
虽然马里和尼日尔交界,瓦格纳雇佣兵是可以从马里进入尼日尔。
问题在于,美国在尼日尔的1000人驻军也不是吃素的。
要是瓦格纳雇佣兵进入尼日尔这个传统的美法势力阵营,那么美国当地驻军大概率会有一些动作,如果因此引发美国和俄罗斯的直接对抗,这个后果就比较严重。
我觉得俄罗斯当前是深陷俄乌冲突泥潭,不像是有余力还可以在非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样子。
当然,从过去几年西非局势的结果来说,认为这件事情的最终导向对俄罗斯比较有利,也是很正常的猜测。
过去几年,由于法国的拉胯,让法国在西非几个传统势力国家,都纷纷向俄罗斯瓦格纳寻求安保。
在西非,过去三年内就有3个国家: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发生军事政变,尼日尔成为了第四国。
这四个国家都是以前法国的殖民地,之前也都是法国的势力范围。
但马里和布基纳法索在军事政变后,都强烈要求法国撤军。
马里和同为前法殖民地的中非共和国是跟瓦格纳寻求安保,布基纳法索也在与瓦格纳磋商。
不过,即使这次尼日尔政变的结果,同样对俄罗斯比较有利,也不一定就是俄罗斯煽动这次政变,这更多只是法国自己拉胯而已。
所以,我觉得不管这次尼日尔政变背后是谁在布局,单从结果来说,至少对法国来说是很不利的。
过去这几年,法国在非洲是越发拉胯,西非是已经有形成去法国化的态势。
毕竟,法国控制的非洲国家,一个比一个穷。
法国显然也跟美国一样,只会掠夺,也难怪当地民众会这样反法。
事实也证明。
霸道只能一时,王道才能长久。
(3)美国剑指欧洲
其实判断这次事情到底谁布局,可以看几个关键点。
西共体之前声明很强硬,说不放人就要打。
这其中最关键是尼日利亚的态度。
尼日利亚人口2.2亿,是西非最大的国家,而且尼日利亚亲美。
所以,以尼日利亚为首的西共体会不会动手,是判断局势的重要依据。
假如尼日利亚没有动手,那么意味着美国虽然明面反对,但实际上是暗中支持或放水这次尼日尔的政变。
假如尼日利亚动手了,那么就说明这次政变并不是美国煽动的,尼日尔政变军人确实是得到俄罗斯的支持。
那么,一旦尼日利亚动手出兵,非洲就可能开辟出美俄的第二战场。
此外,这次事情,即使不是美国煽动,美国大概率也会借此,去对法国落井下石。
我觉得美国目的也很明确,一个是给法国上眼药水,另外就是想以此继续重创欧洲。
那么尼日尔很可能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后续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让其他被法国控制的国家,也掀起反法风暴。
如此一来,法国大部分铀矿进口来源就会不稳,这毫无疑问会给深陷能源危机的欧洲,带来致命一击。
在失去俄罗斯廉价天然气后,高价的美国LNG天然气,已经让欧洲能源成本高企,这直接让德国的制造业PMI只有38.8,面临去工业化风险。
现在支撑欧洲的,主要就是靠法国庞大的核能发电。
以前支撑欧洲工业的两条腿,一条是俄罗斯廉价天然气,一条是法国核能。
现在俄罗斯廉价天然气已经被砍断。
要是法国核能这条腿,因为铀矿来源不稳,也被砍断,那欧洲的工业体系就真的废了。
所以这件事情最终结果导向,有可能是俄罗斯填补法国在非洲的利益,同时便于美国去收割欧洲。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