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信件】学生内卷的实质,或者说,应试教育的全部真相

__________________
★内卷表现为:短时间内做大量题——模拟考题,训练考试能力。
学生做题内卷来自于出题内卷(社会层面)。
考试,竞争教育资源和学历(就业资格),实现家庭社会地位再生产。
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层级家庭对出题的态度:
社会竞争占优的家庭倾向于出题冷门有门槛,信息上打败社会竞争劣势的家庭。
劣势家庭接受社会地位差距再生产、屈从于社会分工服务于他人的前提,是后代可以参与公平竞争。
以上导致出题内容上公平而形式上不公平(过份的应试压力)。
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教育无法覆盖应试要求:
学校的教学时长对应于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实际上是不足的。
只有部分差学生根本不会做而觉得考试时间太多了,而学生不会做的原因从源头上是考题太杂太细太繁琐太偏门。
这种形式上的把戏只会让学生认为自己学得太少而意识不到是考得太多。
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教育占据重要地位:
冲刺式的马拉松考试要求家庭付出额外的训练成本,家庭要有良好的情绪和耐心,学习气氛塑造的共识,给孩子包容试错的环境。这是劣势家庭无法一直提供的。
想要改变现实是需要家庭付出成本的,这使得一些特定家庭拥有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层级家庭对待应试的态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
需要通过应试训练让子女获得上升空间的家庭也只是中底层的中产家庭(小资)。这样应试训练产生出来的人才是有瑕疵的,其反思性、思维的发起性和批判性都不足,人格状态容易被规训,容易路径依赖。在社会经济稳固、就业体系与学历体系匹配的情况下具有稳定的竞争力。
更底层家庭的孩子大多没办法参与这种残酷的应试训练,在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部分参与其中的底层孩子往往要付出巨大代价,承受创伤性的痛苦,这会使其精神、情绪上失衡,这种失衡能成为某种反思和批判的动力。这样学出来的孩子是具有真正的学习能力的,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之下也能自觉应试,而自我训练能力是不能被训练的。在动荡、未知的环境下更具优势。
更高的上层家庭,其子女更容易耽于享乐。他们已经脱离了应试和求职的评价体系,不需要面对竞争,他们需要另外一套评价体系(如出国、见识等)作为标准来实现其地位再生产,保证其圈子的优越性。但是,上层家庭的年轻人容易陷于无意义的探索,由于上层家庭在学习上、审美上代际划分不明显,会使整个评价体系本身变得怠惰,这一群体的文化氛围和反思能力下降,导致其输出的社会主导性秩序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