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大师|包豪斯日本设计领域代言人—柳宗理!

柳宗理(1915.6.29-2011.12.25)Sori Yanagi 是日本老一代的工业设计大师。他将民间艺术的手作温暖融入到冰冷的工业设计中,是较早获得世界认可的日本设计师。

(柳宗理)
他在设计史上有很重要的位置,就是将西方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成功糅合到东方文化中,未必是青出于蓝,但敢说一句旗鼓相当。

柳宗理是日本工业设计的代表人物。在其设计生涯中,始终贯穿着一种鲜明的设计思想,即在遵循现代工业生产和产品实用功能要求的同时,注重将日本文化及审美特性融入现代设计中。

他的作品体现出了民艺精神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某种交融,其独特的设计思想和优良的产品特质,对日本现代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柳宗理设计的椅子)
柳宗理人物生平:1936-1940年在东京艺术大学学习。1942年起,任勒·柯布西耶设计事务所派来日本参与改进产品设计工作的夏洛特·佩利安的助手。1954年任金泽工艺美术大学教授。

(年轻时候的柳宗理)
1977年起任东京日本民艺馆总监。柳宗理虽受到包豪斯和勒·柯布西耶的影响,但他在主持日本民艺馆时他的主要兴趣仍在日本乡土文化上。柳宗理官方网站:http://soriyanagi.com/

设计理念解读
“真正的美是天生而来的,而不是制作出来的。”
——柳宗理
在柳宗理看来,民间工艺可以让人们从中汲取美的源泉,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化的真正意义。他坚持自己对现代设计的独特见解和创作个性。他认为:
(1)美是有用的,好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日本的美学和伦理学,表现出日本的特色。
(2)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的使命是创造出比过去更为优越的产品,模仿不是真正的设计。
(3)传统本身即来自创造,好的设计如脱离传统是不可想象的。
(4)真正的设计要面对现实,迎接时尚,潮流的挑战。他批评当代设计中存在的唯物质条件论和屈服于时尚趣味等不良倾向。
代表作品欣赏

晚年的柳宗理依旧如年轻时爽朗亲切,并喜欢开着吉普车悠游于生活及设计工作之间,一如他以「双手」摸索用之美的设计哲学,其生活当然也是摒弃无谓的形式,任凭「心灵」寻求日常生活的朴实滋味。(Photo credit:东京平凡社)
活跃于设计圈近半世纪,柳宗理不仅是二次大战后日本当代设计的先驱者,柳氏风格也在设计史上留下一股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对东西方设计后进带来许多启发。
例如1952年,柳宗理为日本哥伦比亚公司设计的「唱盘机」拿下第一届新日本工业设计大赛首奖,人们开始对这位身兼传统工艺精神与现代主义的设计师产生好奇。
如今柳宗理的设计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尤以三大作品最是为人熟知。
1.蝴蝶凳(Butterfly Stool)
真正让柳宗理大放异彩且受到国际瞩目的知名作品,即是1956年发表的《蝴蝶凳》。受Eames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设计的胶合板(Plywood)家具启发,据说蝴蝶凳2片如蝶翼般飞舞的榉木片,是无意间「折」出来的造型,手工制作的弧度不仅轻盈,更透着手感的温润,让人发自内心想要触碰与使用它。
而此椅的精湛设计,除了在1957年获颁米兰三年展金奖,更在隔年获选为MoMA永久收藏品(后来Vitra设计博物馆也珍藏了这款经典椅)。


虽然《蝴蝶凳》的优雅曲线是柳宗理无心插柳的杰作,但当时没有任何一间工厂做得出如此复杂的曲面,因此在柳宗理与钻研合板成型的日本职人乾三郎共同研究了5年后,《蝴蝶凳》才得以成功开发制造。(Photo credit:Vitra)
2.大象凳(Elephant Stool)
另一件同样享誉世界,且更广泛被使用在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大象凳》,则取材自Eames夫妇的塑料家具系列。微凹的椅面与厚实的凳脚,如大象般沉稳地承载人体重量,并舒适地承托乘坐的弧度,简单又深具机能性。
2000年,《大象凳》由当时的Habitat设计总监、英国设计鬼才Tom Dixon进行复刻,并改以聚丙烯(Polypropylne,简称PP)为主要材质以减轻环境负担。
2004年再由Vitra获得欧美授权开始贩售,至今在世界各地依然广受欢迎,是许多设计师住家、工作室常见的家具椅。


《大象凳》不仅是柳宗理唯一的塑料椅凳,也是全球第一张一体成形的塑料椅,其造型简单又具有机能性,完全展现柳式设计的本质。(Photo credit:Vitra、Sam Kaufman Gallery)
3.不锈钢餐具及铸铁锅具
除了家具,柳宗理更广为人知的则是一系列不锈钢餐具与铸铁锅盘,包含各式刀叉、汤匙、调理盆与锅盘等器具。
每件器具的弧度、深度与尺寸,皆经过柳宗理亲手调整与计算而成,并依据不同用途在外型上有些微差异,不仅将材质的特性在使用上发挥最佳效益,外型也有着一致性的极简利落美感。
位于巴黎第七区的夏洛特‧贝瑞安故居中,也可见到成套柳宗理餐具,极简清爽的风格是她妆点自家与待客的首选。


崇尚民艺运动的柳宗理认为,日常生活的美学即是从生活器物开始,因此他设计了许多厨房与餐桌上使用的锅碗瓢盆。虽然这些线条极简的生活道具,看似不是什么厉害的设计,但却饶富职人的手作精神,十分符合柳宗理所提倡的「用之美」哲学。(Photo credit:Mark Robinson、Gateaway Japan)

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左1)与英国设计师Jasper Morrison(右1)不仅相当敬重柳宗理,也是其设计的爱好者,例如两人的家里都特别选用柳宗理的不锈钢锅具及餐具组,也深深为产品的「手作」线条着迷。图为两位设计师于2006年在日本「Super Normal」展览中与柳宗理的合影,翻摄自Super Normal展览出版品。(Photo credit:Lars Müller Publishers)
4.陶瓷酱油瓶1956年柳宗理设计的陶瓷酱油瓶,完全颠覆传统酱油瓶设计,造型流畅极简,头部模仿了鸟的生动形态。
在物资匮乏的战后,柳宗理设计了硬质陶器系列餐具。硬质陶器是高温烧成的新素材,亚光的乳白色给人以安定感,但在当时被看作半成品而难以普及。
之后柳宗理又改良了白色餐具的设计,设计了白瓷系列。白瓷酱油瓶的头部呈鸟的形状,既符合普通酱油瓶的功能,又展现出了优雅的姿态,是体现柳宗理设计造型感的代表作品。

5.靠背椅
柳宗理的设计着眼于日用之器的舒适机能和浑然天成的美感,去除刻意的矫饰,回归功能、材质的原点,并将日本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融合,将手作精神的温暖融入冰冷的工业设计中。




6.南部铁器系列崇尚民艺运动的柳宗理认为,日常生活的美学即是从生活器物开始,因此他设计了许多厨房与餐桌上使用的锅碗瓢盆。虽然这些线条极简的生活道具,看似不是什么厉害的设计,但却饶富职人的手作精神,十分符合柳宗理所提倡的「用之美」哲学。
1999 年设计的南部铁器(Nambu Tekki) 铸铁锅,流畅的边缘曲线令汤汁更易倾倒。南部铁器与普通铁器的区别在于厚度,厚实而紧密的器物内壁令受热和散热都更均匀。
7.咖啡杯这款系列咖啡杯的设计采用方形元素,但方形不方便饮用,柳宗理在直线方面做了曲线变形,从圆到方,由方中有圆,突破了传统,也非常实用。
柳宗理的设计风格同时也显现他的个人哲学──真正的美并非创造出来,而是自然显现。
诚如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所说:「柳宗理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并不突显个性,而是自然展露一种个性之美。」并将自然形体与用途结合,在浑然天成中突显使用机能,而这正是柳宗理面对设计与生活的最佳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