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对特殊儿童社交障碍的改善作用
音乐能影响人的性格,也能影响到人的成长。但是不是所有的音乐对人的影响程度都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人曾经用290种名曲,先后测试过两万人,这些音乐都能引起听者情绪上的变化。情绪变化的大小与被试人的欣赏能力高低成正比。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音乐,还能增强各项能力。比如:记忆乐谱对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好处,弹钢琴可以锻炼左右手的灵活和协调性,还锻炼了大脑,增强记忆力和智力。
音乐是一般特殊儿童较容易接受的感官刺激,多重感官协调配合的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性,可协助他们加强注意力、记忆力,锻炼自闭症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这些都是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学习、生活所需要的先决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是现今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提及最多、应用最广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
特殊儿童对于声音多数都有超高的敏感度,他们缺乏去除背景噪音的能力,往往是用身体去聆听声音,当他们听到过多强烈混乱的声音,反而莫名的发脾气、尖叫。这是他们处理一个外来声音自我安抚的方式。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经过严格的控制,而非所有乐音都是有益的声音。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星儿”们,大部分拥有音乐天赋,只要得到适当的专业教育指导,特殊儿童的音乐天赋可以被充分的发掘,并发挥出其特殊的才艺能力。在特殊儿童中开展音乐活动必须针对相关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对特殊儿童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改善他们偏执的行为状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对于刺激感知觉发育、提高动作协调性、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音乐治疗强调的是为儿童创设一个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使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感觉是安全的、自由的,在情绪上是放松的,有良好的、愉快的心境;音乐治疗中的关系是平等的,而非传统心理治疗中的医患关系;音乐治疗在儿童看来是一种自由、愉快的活动,通过音乐治疗能使儿童充分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对于特殊儿童社会交往的训练总结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训练要坚持长期性和循序渐进性
对特殊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可能会收效甚微,有时还会出现反复性,但不可急功近利或因此而泄气,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果。为特殊儿童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以及各方个案所固有的特点与现状,训练必须分步进行,循序渐进地按照从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先进行单个环节的训练,然后再进行各个环节的综合训练,按照预定目标一步一步地指令进行训练,最后达到总目标的实现。
(二)团体治疗为主,个别治疗为辅-
每个特殊儿童在社交障碍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要训练者对儿童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化训练,并且要求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训练者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选择训练内容与方式,并制定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使自闭症儿童学会如何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合唱、群舞、合奏乐器等音乐活动是以团体形式出现的,在这一过程中, 特殊儿童以互相交流为目的,学会接受和他人的身体接触,分辨他人和自我,并练习社会化的行为。活动中的面对面、手牵手、互相倾听都是儿童在社会和情感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总之,音乐治疗是儿童社会化的有效手段,可以给儿童间接创造相互作用的机会。集体的音乐治疗过程可以增强特殊儿童合作、分享、遵守秩序、正确的礼貌行为等体验。
(三)必须重视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
以心理学家Jean·Piaget的儿童发展四阶段论为基础,可把儿童音乐技能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音乐刺激促进该阶段儿童感知动作的发展,通过它,儿童练习并最终掌握一系列重要的发展任务,对于婴儿和处于这一智力阶段的重度弱智儿童,音乐治疗都是十分有效的。前运算阶段(2—7岁)是语言和概念快速发展阶段,为扩展音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奠定基础。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该阶段是提高儿童语言能力,促进同伴交流和协调以及发展高级认知活动的良好时机。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音乐治疗可能在该阶段难以开展,因为他们可能很难发展到该阶段,很难对音乐要素形成合乎逻辑的概念系统。
(四)治疗内容生活化
对一些严重的特殊儿童来说,学习日常生活内容是他们接受治疗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因此,治疗的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因为取材于生活的内容已经成为他们的经验,现在或将来还要经常体验,如韵律步行、跑、跳、点头、摇头、拍手、跺脚、掰手指等,独唱或合唱洗手歌、刷牙歌、拉链歌、认识肢体歌、课堂规则歌、校歌等,治疗内容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天津市音乐疗愈特征是什么##河西区音乐疗愈前十名##西青区孤独症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