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西方文明撷萃】序言

2020-12-14 11:59 作者:dawenxi0  | 我要投稿

人类社会着实令人着迷。生而为人,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理解和改造过程无不伴随着本民族本地区的文明印迹。在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了跨地区与跨国间的交流合作中,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分工协作的一分子。与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人们感受到地区间差异一样,不同国别之间的人们感受到的国家和民族间的差异也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这种差异逐渐认识到自己之所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自己的家庭、国家与民族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别样的缘由;于是,世界变得精彩纷繁,同时又充满隔阂与冲突。

客观世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共同的赖以生存的平台,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虽然不同,发展生产力、寻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殊途同归。作为一名接受过东西方文明两种教育体系培养的学者,笔者试图将在东西方文化环境下接触过的各种事物加以梳理,在对比之中探寻处于不同文明与文化环境中的人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异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意图通过此种对比,为读者提供一些理解自身与其他文明体系之间异同的参考。推而广之,此作品意图通过使受众增进对自身与其他文明体系的理解,促成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环境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有效沟通,弥合分歧。

在此序作中,“文明”(civilisation)与“文化”(culture)二词高频次出现。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于《易经》文言传(见龙在田、天下文明)[1]:其含义相对更为宽泛;在拉丁语系,“civilisation”更倾向于一个狭义的、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考古学的概念:

Civilisation generally refers to state polities which combine these basic institutions, having one or more of each: a ceremonial centre (a formal gathering place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 system of writing, and a city.[2],[3]

“文化”(culture)一词,在汉语中的语源仍出自《易经》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在拉丁语系,其语源来自于西塞罗著作中“cultura animi”[5](灵魂上的耕耘)。“文化”一词在两种语言体系中的含义近似,均为: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通常通过教育的形式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认识自身的认知体系。在不同的具体学科中,“文化”一词可以衍生出不同具体含义。

广义上,“文明”与“文化”均代表人在自然界特有的事物,可将人与其他物种进行区分与联系,同时将人类社会的不同族群进行区分与联系;“文明”与“文化”涵盖人类所有在自然界中特有的活动(物质范畴)以及认识自然界的方式方法(精神范畴)。在本作品中,“文明”与“文化”的指向性是一致的,“文化”往往从属于“文明”的一部分:“文明”对应时间空间范围更广,通常涵盖多区域、多民族间在较长历史时期内的相互作用(如东西方文明、人类文明等);而“文化”针对时间空间范围相对较小,通常涵盖某一民族或特定区域内人的聚集在较短历史时期内的相互作用(如西欧文化、东南亚文化、魏晋文化等)。

文明范畴中,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以亚欧大陆为主要载体:亚欧大陆外人类文明的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亚欧大陆人类文明的影响,或者被看做亚欧大陆人类文明的衍生。由此,人类社会的认知体系引申出大致以耶路撒冷为界、东方与西方的概念。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认知与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如此不同,以致于人们有时会用“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加以区别。

在本作品中,我们在东西方文明体系的层面上,撷取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加以对比。这些事物在概念上大致分为四大类:直观人类活动(艺术)、语言文字文学、历史、认知体系(广义哲学)。在此框架之下,整部作品分为四个部分,而每一部分中各组事物的对比介绍将通过相对独立的文章进行呈现。人类文明博大精深,能够撷取东西方的一些闪耀的元素进行比较并分享给读者,本身就是一件令笔者欣喜与神往的事情。

[1] 《易·乾·文言》

[2] Michael Mann,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vol. 1 pp. 34-41

[3] 译文:人类以社会集团(通常为城市)的形式聚集,并将社会活动以及文化通过语言文字交流的方式进行传承的过程,便称之为文明。

[4] 《易·贲·彖》

[5] Cicero, Tusculanae Quaestiones, ca. 45 BC

【东西方文明撷萃】序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