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托孤”罗生门:“京剧老人”翻车,老郭上了一堂反诈课

2023-04-07 21:05 作者:纳兰枸杞  | 我要投稿

近日,一则叠了郭德纲+京剧双“Buff”的话题#郭德纲意外收到已故京剧老人礼物#甚嚣尘上。

月初在天津唱戏的老郭,“后台接待了一位小朋友”,给老郭送去“一堆剧本、一封信、一方印章”,据说以上物件来自一位“刚刚离世的京剧老人”。收到重要手稿的老郭,满怀感念地在微博附上信件实物。

消息传出,引发网友纷纷感慨,感慨“京剧老人”命运多舛的同时,也相信“郭老师”定能不负所托,“发扬京剧”云云。

信中提到的这位“付强”很快被认领。

而且根据其他网友的采访,这位“京剧老人刘富如”的履历,也逐渐丰富。

我们不妨捋一捋:

已故京剧老人刘富如(?-2023.03.01),早年“剧团开除,举报搬家,纵火烧书”,一生爱京剧,一生被排挤,1996年辗转到了云南,搭班唱戏兼职卖菜,兼资助大山的孩子……


而结合我根据另一些蛛丝马迹找到的这位“付强”的人生轨迹,接下来,“京剧老人刘富如”未审何时、未审何故,又来到了江苏徐州市。在徐州,京剧老人认识了即将在2019年的某个文艺汇演舞台上还和一群中小学生同场竞技的付强,并决定从头一年(2018年6月)开始被后者“照顾着”。

这时候开始,这件事情就似乎有些吊诡了。

对这件事,老郭的小号知名曲艺博主“我是蓬莱第一仙”也表示过保留意见。蓬莱甚至不无揶揄地概括那封“托孤信”简直就是“一切都是为老郭准备的”。

4月7日一大早,蓬莱甩出突破性证据:“托孤信”中所谓“京剧老人珍藏的剧本手稿”,真正来源竟是著名旧书网上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

要不都说“互联网总是有记忆的”呢。

世界线似乎出现了bug:

2023年3月10日,老人从孔夫子旧书网买下一份珍贵的京剧剧本手稿,自己趁着年轻的时候还演过几次,效果很好;同年2月27日,弥留之际的老人托护士代写一份托孤遗书,准备将前面提到珍藏多年的京剧剧本手稿和忘年小友付强一起托付给郭德纲;同年3月1日,老人去世。同年3月10日,前面所提到的手稿在孔夫子旧书网被售出,后来到了一位叫刘富如的京剧艺人手中,刘富如试着排演了几次,效果很好,所以剧本被他珍藏多年……

以某种阿Q精神来说,郭德纲未必见得亏得太惨。毕竟他刚刚拿到手的,从一些迹象表明,确实有一些专业价值。那么,当这些资料当初所被宣称、赋予的情怀被证伪,在老郭的心里形成多大的落差,就取决于老郭自己这些年来自己是把“弘扬传统艺术”当作情怀来售卖,还是当作使命在身体力行了。

相信——或者毋宁说,笔者希望——是以后者为主吧?

事件发展到这一步,再回过头来看那封“托孤遗书”,一些疑点似乎逐渐成了有迹可循的破绽:

剧团开除:

郭德纲在少年时期,因为一些(具体真相和过程目前还有争议的)事情,离开某文化馆;而德云社创立初期的主要成员之一张文顺,早年也曾“因勾搭女学员”被北京曲艺团开除。

举报搬家

郭德纲西河门的师父金文声;郭德纲京剧门的师祖麒麟童先生;郭德纲相声门的诸多前辈艺人……

(被人)纵火烧书

同前……

“一切要素都是为老郭准备的”

——我是蓬莱第一仙。

那封所谓“托孤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外行不胡说,内行不接锅”。

从语境上讲,这句话正确的应该是“外行不胡说,内行不揭锅”。

当然了,如果按最初“护士代笔”的设定,这句话出现错别字倒算正常。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在2018年的某一期《坑王驾到》节目中。

除此之外,再翻烂了互联网,也找不到比这更早的来源了。

当然郭德纲对此倒有他的一套说辞——一如他一贯的风格:别问,问就是“密不外宣”。

有据可查的京剧行业谚语中,另有一句:

会吃的是戏饭,不会吃的是气饭。

两者所表达的意思,有些重合之处:

有些时候,不需要太在意观众批评的声音。

但老江湖们后台聊天会说出“外行不胡说,内行不揭锅”这么水的句子,还是互相勉励“会吃的是戏饭,不会吃的是气饭”的概率高一些?

假使——我们作为外行自然只能假使——戏曲业老前辈们其实并没有说过“外行不胡说,内行不揭锅”,而读着“托孤信”的郭德纲却看到一个“京剧老人”把自己的一段杜撰认成“古语”,心里对整件事情的真相就已经有了个大概其了。

又或者……戏曲业真有这么一句水之又水的句子,而老郭又被那些溜须拍马的奉迎富有共鸣的类似经历吹捧地忘乎所以所感动,以至于蒙受了不能忽视的经济损失……

桃,趁来得及,报完警再抓紧安装一款“国家反诈中心”APP吧。


“托孤”罗生门:“京剧老人”翻车,老郭上了一堂反诈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