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喜欢学习,作业还特别慢
我的伯父是在我们当地正科级官员退休的,是我们老家我爸那代人少有的大学生。他的独生子也就是我的堂哥二本毕业,也是公务员,现在副科,估计马上也要正科了。而我堂哥生的也是独生子,也就是我的侄子小明,现在读初一。小明从小一路都是重点,小学是最好的重点小学,初中抽签也抽到重点初中。我伯父伯母,也就是小明的爷爷奶奶退休后,全职照顾小明的生活和学习。
家里上两代都是大学生,血统优良,一路重点,又有专人照顾,再加上体制内家庭对学历的重视。结果呢?经常不及格。非但如此,每天的作业经常做到深夜,而这都是因为拖延导致的。每天的作业,偶尔的考试,都成了战场。孩子呢,脾气还很倔,最后还都是爷爷奶奶屈服了,隔代嘛,再怎么严厉,骨子里还是宠孩子的。这么好的外部条件,怎么就换来这样结果呢?
我很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于是,我想起了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我的老房子那边的邻居。我在那里住了22年,也和隔壁老丁家做了22年的邻居。老丁爷爷有1个孙女,1个孙子,算是跟我同辈,比我小一点。孙子,从小被妈妈盯着读书,每天晚上到深夜,几乎从不改变。他是我这辈子肉眼可见,到目前为止,最勤奋的人。但是他的成绩一直平平,甚至越到后面接近高考时越差。后来,他妈妈为了激励他,连名字都改成思博,意思是时时刻刻想着博士。与他产生鲜明对比的是,老丁的孙女。孙女,比孙子小几岁,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他的父母因为生意忙,从来不管她的作业。而结果出人意料,她的父母也从来没有操心过她的学业。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很好,后来考上了上海交大。现在在深圳一家高科技企业工作,听说年薪有六七十万。而孙子呢,最终只考上了一个民办大学的专科。毕业后,他按照他妈妈给他安排的路线,考公考教师考银行。因为他妈妈是地税的,爸爸是银行的。考了十几年一直没考上,现在35岁还在做临时工,连女朋友都没找到。事与愿违,思博这个名字并没有带给他过多激励。最终这个名字带给他的,是实实在在的羞辱。
怎么会这样?这件事对于我们家来说,一直是一桩悬案。因为我们是实实在在看着他们兄妹读书读了22年。不是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吗?为什么老丁孙子的汗水都白流了,而且从小学算起,他努力奋斗学习考试,努力了28年,为何没有任何回报。而老丁的孙女是放养式的,反而一路学霸。这不科学?难道人真是天生的?
一直到现在,在我心里存在了28年的疑团终于解开了。是因为对自律,内驱力,脑科学的深入研究,再加上这次小明成绩引发的深入思考。其实老丁孙子和小明成绩差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由于动力缺失导致的拖延,不专注。再深一层,是由于生活的全部都缺乏控制感,没有自由度。在学校里,老师管的严。在家里家人管的严,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还学不好,那就再加强度,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老丁孙子,几乎从来不玩的,22年。我父母都觉得,他太苦了,这么辛苦,还没有成果。小明,很喜欢我儿子,上个寒假,很想过来跟我儿子玩。可是一整个寒假,他连一天,甚至一个晚上玩的时间都没有得到。在我看来,这件事实在太夸张了。
原来,给予自由,适当鼓励引导,提供帮助才是学霸养成的正确模式,而过度逼迫式学习有反效果。这是科学的。学习的思维模式,如听课的目的是什么,练习刷题的目的什么,怎么听课解题是对长远最有利,效率最高的,这些非常重要,可是失去了内驱力,孩子学不进去,这些思维方法再好也会失去意义。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他看不见,朴实无华,可是却决定了上层建筑未来的空间和格局。不但对于孩子学习本身是好的,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体验也是很好,对于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给予孩子控制感和信心呢?
既然适量是最好的,过度了不好,什么都不管不顾肯定也是不行的。这里无论你的孩子是学前,还是已经是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我们都可以按照如下方案去执行:
1,自己成为一个爱学习认真工作的人,给孩子树立榜样。对人的潜意识影响最大的,就是身边人的行为。人95%是根据潜意识是去做决策,而潜意识对身边的言行,文字图片视频,进行不自觉的记录。孟母三迁,多数人只看到了搬地方,想到了学区房。可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孟母自身的言行,肯定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模仿父母的言行。所以,自己先成为一个热爱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把你的孩子,当成大人,当成朋友,去和他讲你工作时的专注的状态,工作上遇到的困难,你看待困难的态度,以及你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甚至可以让他给出意见,尝试使用他的意见去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再给他反馈。
2,在任何事情上,尽量让他自己做决策。自主决策,做事,会有两种收获,如果是正反馈,会收获成功的经验。如果是负面结果,就会收获逆向思维,收获教训。所以,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自己吃饭,自己选择衣服鞋子的款式,自己决定报什么培训班,看什么书,看什么动画片,玩什么运动,选什么手表。当然这种决策,必须模拟真实的社会,给孩子反馈,让他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鞋子太贵,他必须从别的地方节省开支。比如,培训班如果不能退,选择了之后除非生病,一定要都去上。这种反馈,是因为这是付钱的,需要家长接送配合的。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孩子,家长共同的事,当然需要一起商量着来。在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或者共同事情做出自己的决策,产生不好的后果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责备,而是引导他思考和将教训用起来。
3,给他制定框架。就像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是独立自主自由的人,但是你必须遵守法律,必须受到道德,诚信的约束。父母的功能,就像政府一样,给孩子一定的框架。政府不会允许个人违法违纪。父母不要让孩子做出会对自己产生不可逆转伤害的事情。甚至在趋势和苗头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制止。比如你不想孩子吃太多零食,就不要在家里放零食。这就是防止孩子出现不健康饮食的趋势,遏制这种苗头。比如在一些危险行为,如过马路嬉闹,要严格禁止。比如在餐厅动车上,吵到别人的行为,要根据当时大环境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4,给孩子提供助力,最关键是信息型的建议,以及资源。在孩子对什么方面感兴趣时,他有什么目标时,我们可以提供书籍,课程,老师,接送。以及衣食住行之类的后勤跟进。特别是信息型建议,在这里再次强调,在属于孩子自己那部分决策权,你不能剥夺。你应该像一个大臣给皇帝提建议一样。一个对着皇帝提建议时,指责,甚至破口大骂的大臣,大概率是要被砍头的。当然孩子不是皇帝,他不会砍你的头,但是孩子可以选择阳奉阴违,可以选择和你对着干。孩子可以选择在略微长大逐渐叛逆。这种对抗在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决定的,因为他要成为一个自由自主独立的人,他需要对生活的控制感,他需要信心。这种控制感甚至在绝望的时候可以通过把事情搞砸,这种畸形的方式来获得。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我们在对本文章视频有所触动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思考,再执行详细的执行方案。然后,跟踪其效果,再进行改进。
关注老任讲透自律,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好。自律,让我们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