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买买买,买不来的是规则
我大清帝国有钱,我就一直买买买,不行吗?1864年,李鸿章致信总理衙门,说我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我们各方面都比他们强,输就输在火器之上,咱们多买他们的先进武器,不就完事儿了吗?可是在这不断的买买买过程之中,李鸿章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只买人家的武器是不行的,你买了人家的武器,没有近代军事技术,没有近代军事管理人才,那还是没有用。除了军事,李鸿章又看到了大清帝国的经济问题。西方列强疆土狭小,但岁入财富动辄万万计,我大清帝国疆域辽阔,但积弱患贫的财政经常是捉襟见肘。这是为什么?李鸿章惊讶的发现,原来问题啊,就出在我们重农轻商,没有商业怎么能够振兴经济呢?所以说大清帝国也必须扶持商业,民富才能国强。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李鸿章就彻底抛弃了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这个陈旧的观念,他也中于搞明白了大清帝国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近代文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你买武器就得引进军事技术,然后就要关联到机器制造业,你搞机器制造,势必又要关联到铁路和煤矿,然后又要兴办教育,为这些行业提供人才,这是一个大型的系统的改造,我们需要的是规则的改造,而不是买几艘船、买几门炮就能解决的问题。可惜在当时的大清帝国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人实在太少了。1867年,郭嵩焘赴英国担任公使,王闿运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那英国乃是荒原海岛,没有接受过我儒家的教育和熏陶。那个国家的学者都是傲慢利己,急需我们这种有学问的人去宣传圣道。你此去英国,就应该教育他们。那火器是不祥之物,能吓人,但不能令人信服,码头更不利于人心统一,会带来纷争。铁路日行万里,不如关起门来在家中安坐轮船,日货万斤也比不上肚子吃饱就好。英国人必须抛弃商船,回归农桑,这才是人间正道。王闿运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是笑话,而是一种自信,一种盲目的自信。这种自信持久绵长,成为了我们拥抱现代文明的最大阻力。 引用来源: 《李文忠公全集》 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 王闿运《致郭兵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