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第十届新国辩:哲理辩论AI绘画是/不是艺术”有感
观看一场精彩的辩论,果然是神清气爽,思维开阔。特别是新国辩的这种哲理辩,最近些年,除了奇葩说,以及几场华语辩坛老友赛,好像好久没看辩论了,居然发展出了这种形式,每个人24分钟,分三次,每次8分钟阐释,并中间夹杂着主持人多的提问和表达,真是大开眼界。这种赛制的主持人无愧于赛场第三方,非高手不可为,其实梁秋阳在视频中打趣说陈铭“你赢了”,一点都不为过,这种赛制下,主持人的提问和表达更接近评委,且问的问题极为精准,表达的内容也引人深思。
看完视频,对这个辩题也有一点自己的小小感悟,也便写篇小记,权当留念思考。
我虽然也是认为AI绘画有可能成为艺术品,当然我现在少有接触AI绘画,更不用说接触到感动到我的AI绘画作品,但并不影响我这么认为。看了视频和某些阐述,我所理解的角度还是略有区别的,可能是因为不是在打辩论,只需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的缘故吧,但这也是我认为辩题可以有讨论价值的地方。在评论中看到某位也认为“AI绘画是艺术”的评论者的描述,TA认为人是由大量数据的整合叠加组成而成,且艺术创造从客观意义上来说也无非是一种排列组合。其实,这种描述让我联想到了决定论,抑或是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拉普拉斯妖”。而AI绘画成为了某种其他形式的“拉普拉斯妖”,并在不断的产出。但数据的搜集、叠加并产出,是否能毫无疑问地被称之艺术,我无法肯定。AI与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自我意识地表达。AI绘画我觉得需要分两点来讨论,一点是作者运用AI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即AI作为工具,产出的作品精准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这种作品能否被称之为具有艺术性,在我看来是具备的。而另一种是,AI在伴随着大量无序且并不精准的的输入指令时,输出了完全脱离了作者表达的作品时,但这种作品却依旧让人感觉到美,那TA是否具有艺术性。 看介绍电影史的视频时,常常会出现这么一段影片,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凝视着镜头,当剪辑接上一段棺材的画面时,人们说他面带悲伤;当剪辑接上一段小孩子玩乐的影片时,人们觉得他嘴角微扬,面带喜悦。而其原本只是一段一模一样的片段,却令人有不同感受。这就是电影,有意识地通过剪辑来向我们传达某种感受。这一段段镜头就是信息,而通过拼接,产出的作品表达了他想要表达,且极具美感,哪怕观众有自己的其他理解,也并不影响一部作品成为好的作品。所以,艺术性究竟是什么。是作者将自己所思所想放到了自己的作品中,而我们又从作品中精准地感受到了这些想法,让我们思考并感动。但是,若完全缺乏作者表达的事物,或完全误解了作者的表达,而让我们感动了,TA是否具备艺术性呢。所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宇宙星河,甚至于一块石头,TA让我感动,那TA并无造物主,或者说自然是TA的造物主,其中并无表达,那TA是否具有艺术性呢?这我得再思考另一个问题,美是否就是艺术?艺术是美,当然这里说到是宏观意义上的“美”,形式之美、思考之美、暴力美学甚至是恶之华美等等,都包含在里面,但美是艺术吗?或者说个人感受的美是艺术吗?我觉得不全是。当一部作品,本身是宣扬恶行的糟粕,但我个人因为误读,而认为TA是批判恶行的艺术品时,那TA能否被认为是具有艺术性。我觉得也不能。所以从我的理性来看,缺乏作者表达的东西,其本身是不能被称之为艺术的。但以我的感性来说,我又很是同意张哲耀提出的“作者已死”概念,并把我认为是美的东西称之为艺术。这里,梁秋阳提到的“语言的通货膨胀”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究其本源,是因为“艺术”本身便很难被界定,所谓“膨胀”前、“膨胀”后,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都是不一样。若美的就是艺术,则“作者已死”,数据堆叠,这个“拉普拉斯妖”只要产出了美的作品,那TA就是艺术品;若能精确表达自己思想,并引起他人共鸣的作品就是艺术,那善于运用这种新型工具,进行创造的人,又如何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家呢?可是,是不是艺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就像一直都有争论“游戏是不是第九艺术”,为何会有“第几艺术”这种称呼,我觉得更多是为了强调自己喜欢或偏向东西的正当性。就像我关注的一个UP主Nassno在一个视频中提到“电子游戏是亚文化,而我们建构游戏成为艺术的动力,正是我们源于身为玩家这一亚文化群体的自卑。”虽不尽然如此,但也反映了我们内心中坚信的某种信念,其隐藏的背后,也是这种所谓的“自卑”,期待自己所喜爱、所认同的东西成为“合理”“正当”的艺术。最后,我觉得某种东西是否是艺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玩,重要的是美,重要的是感受。相对于是否是艺术,我觉得比赛最后说到AI辩论反而更有意思。CHATGPT最近大火,在一问一答中,颇有辩论之感,也确实给我很多感悟,我觉得AI辩论应该为时不远,可能不用等到死了之后再出现,希望近年来能够一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