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撤出10年后的法门寺,40亿元外债缠身,口碑一落千丈难翻身
寺庙类的旅游景区,和其他山水风景、人文景观相比,运营难度上相对要容易不少。
除了门票收入之外,到寺庙上香祈福,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仅仅只是香火钱,养活寺庙都不成问题。

即便如此,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陕西法门寺,到如今,却面临债务缠身、经营困难的窘境。

1987年,文物专家在修缮法门寺塔时,意外发现了佛塔下的地宫,沉睡千年的大唐珍宝重返人间,震惊了世界,其中就包括佛教至宝——全球现存唯一的佛指舍利。

仅凭佛祖舍利这一点,法门寺就在全国佛教乃至宗教界的地位就无法撼动。
法门寺也成为西安出发西线旅游当中,必去的旅游景点代表之一,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一睹佛指舍利的真容。

2013年6月,陕西省决定将法门寺景区交宝鸡市运营,2006年起接管运营的曲江系退出。
持续7年多的“曲江模式”复制,并没有在法门寺身上成功,反而留下了巨大的债务,转给了当地,接手后的陕西法门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法门寺景区独家永久经营权,实际控制人为宝鸡市国资委。

据了解,从2021年6月开始,因租金偿还违约,法门寺公司被多家机构上诉,陷入多起诉讼,已列入失信公司名单,不完全统计显示,法门寺如今有超过40亿元的债务缠身。
2019年,法门寺公司的营业收入是1.17亿元,按照这样的收入情况,法门寺要不吃不喝近35年才能把债还完。
和国内同类型的寺庙类景区相比,法门寺的运营确实不算成功,最典型的莫过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仅门票年收入就超过1.5亿,这还不算香火钱,当然了,寺庙类景区不能单纯以经营收入来判断好坏。

只不过,法门寺这些年来的发展,确实是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本来在中国佛教寺庙里算是第一梯队的存在,完全有问鼎全国的潜力,结果,因为之前过度商业化被曝光品牌形象受损,项目运营不善,更不被市场认可,造成了现在负债累累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寺庙游”逐渐流行起来,寺庙正成为新一代的打卡胜地。
据某程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

与以往大众传统观念不同,热衷于寺庙游的人群正在向年轻人转变,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晨钟暮鼓、进香拜佛似乎已成为年轻群体更加青睐的休闲旅游方式。

不光是年轻人,面临生活、事业和学业等各方面多重压力的城里人,也急需找到舒缓压力的空间和机会,到庙里进香拜佛,可以更换心境,不断修行,获得信仰的力量,而这,居然成为寺庙相关景区的一波红利。

只是,当年号称要做陕西仅次于兵马俑的第二张名片,打造“世界佛都”的法门寺,显然赶不上这样的旅游红利,只能走向没落,也再也没有人提起“宗教搭台,经济唱戏”这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