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我们,他们
这两天闲着无聊,直播平台的服务器也不是太稳定。所以我就决定放空脑子,充充电,看能不能搞点新活。偶然看到有个家伙,做的神话介绍视频不错,就开刷。昨天晚上,恰好看到印度神话故事,就饶有兴致的看了几个小时。被直播间的人给吐槽了,说我净看一些阴间的东西(我前一天看的是有关冥府题材的神话)。不过后来,我没搭理他,他倒是也沉浸下来,跟我交流剧情了。我看他挺有兴致,就跟他聊了聊我看这些东西的理由。这家伙一开始也是抗拒,后来又跟我讨论了起来。这个过程,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就想借着昨天的这个事,来给我写的《开悟心文》中有关主客观的内容,做个拓展。于是就有了这篇《你们,我们,他们》。
首先我要在这里说明一下,我看印度神话的理由。我接触印度神话其实并不是最近的事。我大概再2015年的时候,其实就有过一些涉猎。但是当时即便是看电视剧,当爱情小说来看,三四百集的剧情,也实在是太长了。到当时看到湿婆的第一任老婆萨蒂死掉,第二任阿帕刚出生,就实在是肝不动了。大概看了一百多集。印度教神话的素材确实非常丰富。而且我在看的过程中,发现印度教神话的创造者,其实发明了一套非常有意思的宗教哲学观念。这套宗教观念在其他文明中不是没有,但保留至今的应该说只有这一个分支是比较著名的了。那就是用宗教的意识形态统一来实现统治合理化。
我们站在现代史的角度看古代史,可能在地球上最强的三大宗教,就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三个教派在全球宗教人口基数肯定是超过六成以上的。除了佛教的发展路径比较特殊以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文本和教义上,又有着传承性和发展性的地理竞争关系。基督教本身的正统,又有着从最初的犹太教到天主教,再到工业革命以后的新教的不同教宗改革过程。从犹太教算起,基督教的发明总纲领,其实是用一神论去彻底颠覆抹杀上古自然崇拜时期遗留下来的多神论的意识形态,把宗教的地位放到了超越地缘政治政权博弈更替之上的地位。
在古代,萨满的存在其实要比统治者更加长久,战争可以非常频繁的干掉统治者。而萨满却可以通过更换神像的方式,完成类似现代公务员系统的那种执政延续性的长期稳定。但说到底,这种宗教形式对于统治者来说,也是有很大风险的。这种风险首先体现在自己的统治延续性不如萨满。民众相信萨满多于统治者。其次就是,换神的成本对于萨满来说太低了,自己的合法性,非常容易被萨满通过换神的方式否定掉。基督教通过一神论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意识形态延续性问题。从最直观的效果来看,基督教治下的道德伦理范畴相对来说更加稳定。即便是神职人员,也要根据统一的教义进行争论,而不是完全颠覆一套话术,自说自话。
这是自罗马帝国从多神教,转向基督教的重要改革动机。不过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都走了这条路。中国的儒释道体系,干脆就把神仙系统和自然崇拜差点全扔了,直接根据社会的人伦秩序,延伸出一套神系逻辑。而印度教的体系,则更像是走了多神统一的整合路子。我们在印度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很多在行为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上甚至截然不同的形象,无论身份,服饰,行为模式都有巨大不同。但是通过分身的概念,把这些东西都合理化成三相神的在某个情景下的分身。根据我的推测,其实这些分身,最开始很有可能是某些部落的祖先崇拜。他们都曾经在印度大陆上有过相对鼎盛的时期和事迹。只不过后来伴随着历史发展衰落了,被印度教合理的整合在史诗之中。所以你可以把印度教的故事,视为一本整合原始崇拜信仰以及意识形态的文明史。
从历史的角度讲,人类文明有文字记载的长达几千年,越是久远的历史,文字记录其实就越难找到。要是推及食人部落时期,对应我国殷商早期,那基本上就属于上古神话的范畴,难以触及文字记载了。那个时代的人,如何生存,在想什么,以什么逻辑为信仰基础,很难靠挖坟掘墓了解的完整。况且,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多样性也证明,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来组织人口和社会生活。对于这样一部贯穿了几千年部落整合史的史诗,其实是非常有文学价值,考古价值和政治学研究价值的。
当然,你要是让我像专业学者那样,花上几年时间去研读相关资料。那我还真不一定能下那样的决心。相对于那些大部头的文字史诗来说,我也喜欢看电视剧。可就算是电视剧,印度教神话也实在是太长了,哪怕它写的主线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样。所以对我来说,花上几个小时,看看人家做的概述视频,我觉得是一件挺偷懒的事。我是抱着一种轻松摸鱼,学知识的心态看的。
不过,要是对于那些并没有接触过宗教领域的研究,历史学研究的人来说,他们对于娱乐和学习的概念,可能就跟我不太一样了。我当时在看到有人吐槽我的看什么阴间视频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其实对于别人而言,有些素材他们是有地缘文化层面的抗拒心理的。比如我们中国从小接受的就是儒释道的价值观教育,印度教中又基于整合的习惯,会把释迦摩尼解释为毗湿奴的分身,来整合佛教势力。再加上,我们现在还隔三差五的跟印度有地缘摩擦,所以大家本能就会排斥这种跟我们有实际摩擦的异域文化。
除了这个问题文化价值上的抗拒以外,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一晚上两三个小时坐在那看视频,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有点痛苦的。一般来说,即便是成人的注意力也就保持在1小时以内。超出这个时间,人们就会因为精神涣散而烦躁。学习的乐趣,其实只有对于那些抱着目的的人才能体会到的。没有目的性的偶遇,其实只会激起我们的抗拒心理,想要等到我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再回来。这个习惯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其实它也决定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自己有限的兴趣与关注度以内,而没有成长空间的。只有当这个人对我的期待粘性足够大没法绕开我,在很长时间内又只能接受我在研究相关内容时,他们才会静下心来试图了解我在看什么,才会沉浸进去。这其实就是很多大师带虔诚者入道的门路所在。
这两者的叠加,都会严格的限制住我们的认知,眼界,行为,成就。我们平时抱怨的,受到了压制,缺少机会的真相,可能反而是我们一直处于一直无知无序无欲望的狭隘执着中所导致的。而普通人其实很难意识到自己认知有限是一种执着,而非束缚。
我之前在《开悟心文》中讨论主客观的时候,曾经讨论过有关真相的问题。主观是偏见,客观也是偏见。只有这两者互相参照,不断的切换对照,才能确定我们的真实位置。从我们今天所说的角度来看,如何看待你们,我们,他们,其实也是打破执着,打破宿命的关键窍门。
因为你执着于我们和你们的区别,所以拒绝接受和了解他们这第三种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眼睛里只有非此即彼的价值准则。又因为你执着于自我的欢喜好恶,所以会追逐与逃避那些自己喜怒哀乐作筛选的东西,这又造成了不必要的偏见。而当我们愿意去摆脱我执,有更大的愿力愿意去用别人的目光去看自己原来不喜欢看的东西时。你会发现,我执有些时候其实就是视野上的,了解和不了解。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悖论,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那就是你要先了解才会接受,可是你不接受怎么去了解的死循环。打破这样一个循环,我们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心,放开自己的感受,接触到世界的真相,而不是自我封闭。我们当然有很多理由去拒绝了解一些东西,可到头来你会发现,让你迷茫的不是某些错误,而是缺少面对错误的经验。更何况,真相有很多种面目,世界又是多元的。想要驾驭自己的前提,是了解整个世界,而不是靠愿望的脑补想象世界是如何构成的。
如何对待我们,你们,他们是最小的哲学辩证题。把它做明白,我们才能够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