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员工辞职,竟然去泰国做这个...

2023-08-03 18:09 作者:陈思炜  | 我要投稿
原创:陈思炜
编辑:小知(公众号“知己职彼”编辑)
已委托律师对本账号发布的内容维权,从不发律师函,直接传票,侵权必究。

2023啥职业最火?

新兴的ai提示工程师?

健康照护师?

还是传统的医生、会计、律师?


NONONO

答案是——自由职业

这个曾经于人所瞧不上眼的去向,

正偷偷地吸纳着各行业的人才。


first touch

小王在我手底下工作了三年,

人挺老实,做事也勤快。


就在上个月

他跑到办公室和我谈辞职,

我很惊讶,

问他是不是有待遇不满意的地方。


他先是否定了我的想法,

然后和我说:

我要去泰国,后天早上的飞机


我一愣,

三年来,就是面试那天,我都没有如此仔细地观察过他的样貌,

他皮肤有点黑,眼睛也不小,

除此之外,

怎么看也没有泰国人的血统,

看着他来回搓拭的双手

我瞬间明白了一切:

年轻人喜欢玩是好事,但也别太沉迷于此啊。


小王看到我意味深长的笑容,匆忙地解释道:

我这次去是干事业的,不碰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数字游民听说过不?


小王口齿一向不清,那句数字游民我听成了泰语:

什么如几欧灵,你还没到泰国呢,讲中文。


这回轮到他笑了,说这叫数字游民,

然后严肃地解释起来:

数字游民是一种被数字信息技术赋能的全新生活方式,
完全依靠互联网创造收入,并借此打破工作与工作地点之间的关系,
达成地理位置自由和时间自由。
我不想等到老了才后悔没有尝试过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希望您能理解和尊重。

说着双手合十,放在额前,就差一句萨瓦迪卡了。


尽管这是个滑稽的场面

但我见他又是“您”,又是“理解尊重”的,

便强忍住想笑的冲动,挥挥手不再阻拦。

当然,最后他还是和我说了“萨瓦迪卡”……


等他走后,我打开搜索引擎

”数字游民?啥玩意?“


“数字游民?啥玩意?“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

这句话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

但鲜有人知道的是,这句话出自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

他引领的“背包客”运动在上世纪60年代风靡,

包括大家耳熟能详、心生向往的gap year,

而“数字游民”这一概念的登场,

正是继承了前者的精神内核。


当然,

上面这段话是我查来的,

啥精神不精神的,我是整不明白,

等哪天小王在东南亚混不下去了,

我再聘他给你们讲。


我只有这几个疑问想要知道:

  1. 数字游民=边旅游边赚钱?

  2. 数字游民=新的职业身份?

  3. 数字游民=未来大趋势?


乍一看,是不是更玄乎了,

一个问题不够,还给整成了

相信我,看完我的解释,别说有三个问题,

就是你现在心中还有一百个疑虑

都能给你捋顺咯。


1. 数字游民咋就火了?

众所周知,一项事物的产生对应着一种或几种需求的存在:

通勤汽车

宣传、销售→广告

信息处理、娱乐、通信→电脑

......


所以不妨把数字游民分别拆解成“数字”和“游民”部分,

看看二者都对应了哪些需求吧!


游民的背后暗藏着人们对于时间自由和地理位置自由的渴望。

简单来说就是,

用地区消费力差(中国钱泰国花)和旅行抵消的物质欲望:

把自己从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中解放出来,进一步获得时间自由。


正如《达摩流浪者》中所写:

贾菲只需要一个背包、一些装干粮的塑料袋子和一双好鞋,
就足够他享受比肩富翁的乐趣,但相反没有哪个饱食终日的老头能爬上他能登过的高山。


数字的背后则是以互联网发展为依托的远程工作的盛行。

long long ago~

要想成为走遍世界的游民,通常只有寥寥以下几种选择:

真正的苦行者:到哪儿,就在哪里打工,赚够车票钱就溜,物质条件那是相当差。

财富自由者:实现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就是有钱,就是玩儿!追求精神上的需要。

相关职业者:如记者、旅行家、自媒体制作者......工作与地理位置移动的结合十分紧密。

于是对普通人来说,想满足以上三者的任一条件,

近无可能。


但“远程办公”则大大降低了这一门槛,

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只不过不用再缩在格子间里了。

这意味着:

成为游民,不一定要在经济上做出巨大的让步,

也能享受之前提到的时间自由地理位置自由

在美国,有一家名为 Automattic 的公司,

从事软件服务,自2005年成立以来,坚持远程办公已经达到了15年。

现在公司拥有超过1000名员工,分散在世界各地的70多个国家,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室。

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在咖啡厅或共享办公空间等地方办公,公司为员工提供咖啡或租金费用。

尽管公司完全采用远程办公模式,但公司的业绩却非常突出:

公司开发的知名网站构建系统WordPress,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网站都基于此构建,

在2019年,公司估值达到30亿美元。

从创始人到高管,再到普通员工,每个人都在实践远程办公理念。

他们通过个人博客、出版书籍、社交媒体等方式表达对远程办公的思考与探索。

在招聘面试和日常管理中,Automattic都把「远程」作为重点,

面试者即使到了最后一轮面试,也只能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进行面试,而不是视频聊天,甚至是文字对话。

在经过初步面试之后,候选人需要参加3至8周的「远程试用」,

不需要员工到办公室报到,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始远程协作,

参与到真实的工作当中去。


2. 真正自由的生活方式(小王著)

P.S这段都是小王这个“狂热分子”写的,看不下去的直接跳过看第五节吧,反正我是没看懂......

在知晓了数字游民形成所对应的需求后,一个更大疑问是——

数字游民究竟代表什么?它仅仅是一种新的工作形式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实际上,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偏要用一句话去概括,

数字游民是反现代价值取向表现

“喂!啥是反现代价值取向?”


既然要“反”,

就先得弄明白,
反的现代性(modernity)是个啥,

这个概念啊,

可以说是社会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也是学术领域的焦点问题,

所以真要干巴巴地解释起来,

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

用大诗人王尔德的话来说:

我一旦吹起牛B来,回头自己都看不懂。


这当然不是他老人家原话,

但意思到位了。

所以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反现代价值”,

也别让我犯了“不说人话”的天条,

讲个故事先:

老王驱车带小王前往他童年时代的乐土——一片翠绿的树林,那里曾是他攀爬树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地方。
他满怀憧憬地想着,过一会要教小王如何在树干上翻腾,如何在枝叶间欢笑。

然而,当他们抵达目的地时,却发现那片树林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耸的建筑,一条条闪亮的钢管。老王不禁感到一阵恍惚,

这回难不成要教小王跳钢管舞.....

这座建设中的西式建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甚至有些扎眼。远处的卡车运送着数十米长的希腊式柱子和各种雕塑,它们白色的表面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它们粗壮的躯体似乎能支起巨大的屋顶,他们华丽的装饰处处显露的古典风格与这个小乡村格格不入,像是外来的侵略者,像是傲慢的统治者,像是无情的摧毁者。

他赶紧拦住了一个建筑工人,问他们正在建造什么。

这是乡绅的项目,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他想要把小乡村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还要建设商业街,那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餐厅,会有附加值更高的商品和食物,更多人和事会发生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到时候人们都会吃着brunch,那是一种早午餐,既不是早餐也不是午餐,但又比早餐和午餐都要美味;人们都会喝着coffee,那是一种饮品,一种加了奶油和糖的”茶“,又甜又香。

于是人们会收获快乐,得到自由。

老王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尤其是最后两个洋文单词。但他还是敷衍地点着头,就像他一贯对待陌生事物的方式。他没有兴趣,也没有勇气去探索那些陌生的东西,只想着尽快拉着小王离开这里。

当他低下头,小王的眼神却似乎被什么吸引住了,久久地驻足在原地。

他看着那些西式建筑和希腊式雕塑,感到一种奇妙的魅力。他觉得这些东西比父亲来时描述的树林更有趣,更美丽,更有价值。他想象着自己能够住在那些建筑里,穿着华服,说着异国的语言,这就是自由啊,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呐。

在他的脚底板下,是一株刚长出来的绿芽.......

一道简单的阅读理解,现代性的一些弊端其实就藏在这个故事的背后。

它们是:

1)人与自然的矛盾与生态危机
2)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公
3)普世价值导致的文化失落,形成单一文化霸权


这些点可以从杰克.凯鲁亚克等一系列背包客身上得到很好的诠释:

他们把美国代表的吵闹、虚伪、自大现代文明当成反面。

暗示其工业化,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化生活正越来越侵蚀、异化着人们的心灵,

令人烦躁——

以我闯荡江湖却又不谙世故的眼睛看着纽约的绝对疯狂和荒诞的浮躁,看它的数百万居民为了钱而你争我夺,疯狂的梦,掠夺、攫取、给予、叹息、死亡,只为了日后能葬身在长岛市以远的可怕墓地城市。

而他们自己,

则象征着静谧、纯洁、孤独特质的过去生活。

在他们的理解里,

极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简化了人认识自我过程


如同小王被草草根植的“自由”想法,

慢慢探索的效率是低下的,

所以必然要被取缔。

方式就是减少未知的神秘感,


试想一下,在现代信息编织的大网之下,

有什么秘密不能用统计学预测总结的规律?

又有哪片土地是人类没有踏足的“失落大陆”?


酒香也怕巷子深

原因是没人再去探巷子了,

盯着大众点评就够了。


人虽不是能互相共享记忆体悟的生物,

但对于信息的暴力汲取却似乎形成了一种幻觉——

“我”已足够了解这个世界。

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认为他们自己很明智,只有现代人会认为自己比之前的人更明智。


海量的信息可不会给怀疑和思考留余地,

即使是片刻的迟疑

紧随着的是数以百计的正面案例,

咋去反驳

所以“信息茧房”根本不是信息闭塞(information blockade)

而是 过量摄入(excessive intake)的结果。


但其实一个个地填补茧房缺口(消除怀疑和思考)却是一件效率低下的工作,

因为存在的观点越多样

信息的生成过程就越复杂

且每次填补的成本会越叠越高,

于是便需要制造一片“茧房巢”。


通过茧房彼此的掩护——只要挨得够近,

没有空隙,也就没有缺口(不会产生怀疑),

这个茧房巢既可以是不同人的茧大房

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多个小茧房


而二者都指向一个结果:

茧房内的对错和完整并不重要

茧房巢的规模和绝对正确才最重要的。

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这种心态:


索取型(getting type)

这类人较被动,不愿意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而是依靠他人的照料,他们在乎外界赋予的身份,比如国籍、公司、性别......对与错于他们而言不是原则问题,而是立场问题。


典型的阿德勒人格表现,

在他的理论中“自卑感”是神经症的基本心理元素,

有神经症的人一生都在努力克服这种感觉,

而从未触及现实世界


好在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即便是编排完美的茧房巢,

但当发现周遭的一切都是编制好的糖衣炮弹

除了“发疯”,又该如何生活?

数字游民一系列的生活模式是重压之下的反弹,

他们做的事情很简单,

拥抱未知,探索未知,承认无知。


3. 上哪儿搞钱?

听小王神神叨叨地扯了半天,

还是让我给大家讲点实际的,

钱从哪儿来?


这点在之前倒有所涉及,就经济支撑方面,

无外乎四点
1.自由职业
2.资本积累
3.远程工作(门槛最低)
4.创作者经济(自媒体)

前三者没啥好多说的,

让我们把焦点放在第四点,

创作者经济


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次听说“数字游民”这四个字的渠道,

不外乎各种自媒体平台,

因为这正是创作者经济最广泛的来源。

这幅景象,

不免让人想起“淘金潮”:

很多人误以为旧金山淘金热只发生在1848年至1855年之间,

但实际上早在1841年,第一批淘金者就已经在加州发现了大量金矿。

当时加州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人烟稀少,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里有金矿,

这些发现者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选择保密,对外宣称这里没有金矿。

因此,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旧金山有金矿的事实,

而这些发现者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赚了很多钱。

直到1848年,一个叫布兰那的杂货店老板知道了这个秘密。

而他并没有选择自己去挖金矿,而是将这个秘密扩散了出去

最初的发现者已经几乎挖到了所有的金矿,

于是想赚钱的人看着这些淘金者一个个穿金戴银,过着奢华的生活,

纷纷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希望能够一夜暴富。

那些先前挖到金矿的人开始向新的淘金者们出售各种挖金的方法和工具,承诺能够像他们一样赚大钱。

这些新淘金者觉得这些先前挖到金矿的人有经验

于是纷纷购买了这些所谓的挖金方法和工具,

但很快就发现这些方法和工具并没有什么用处

这时,那些卖给他们工具和方法的人开始出售水、食物和各种生活必需品,还有各种铲子、工具和淘金方法。

甚至有些人成立了专门为淘金者提供服务的机构和销售渠道。

实行一条龙服务,帮助淘金者解决各种问题。

几年过去了,真正淘到金子的人很少,而那些卖水、食物和工具的人却赚了大钱。

淘金潮的意义并不在于淘金者们赚了多少钱,

而是通过淘金所催生的巨大服务网络所产生的利益链。


把时间推进到170年后的今天,是否有些许似曾相识?

一项生意能够不声张便能赚钱,那从业者一定不会声张,

反之,这项生意就是在靠“声张本身”进行盈利。


知晓了这个前提,

让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创作者收益为啥并不靠谱?

受二八定律影响,20%的内容占据了80%的流量,20%的创作者拥有了80%的粉丝,20%的领域吸引了80%的关注度,很多人都在尝试进入市场并寻找受众。因此,这是一个注定只有少数人获利的游戏。

要赚取收益,创作者需要了解市场并能够在市场上推销自己的作品。这包括了解不同的收益模式、如何与广告商合作、如何获得赞助等等,跑通一系列商业闭环,要从产品入手,紧密监视运营过程,但这些东西会“网课”会教你吗?

即使创作者可以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也能跑通商业闭环,但在市场上实现商业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市场的波动、竞争者的崛起和消失等等,都会对创作者的成功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即使看似最为稳定的远程办公

其实也暗含种种风险,

请务必三思而后行,

保证你能承担最坏的以下经济后果:

  • 缺乏稳定的收入:自由职业或远程工作的收入,这种收入并不稳定或可靠。

  • 面临金融风险:货币波动、股市崩盘等金融风险会大大影响身处异乡的数字游民。

  • 缺乏社会保障:无法获得传统的社会保障福利,例如医疗保险、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 面临税收问题:要面对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税务规定,需要了解这些规定并按照法律要求缴纳税款。

  • 缺乏职业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工作,工作体系不完善,并不能获得传统职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源。


4. 数字时代不一定是游民时代

有一个说法是,

到了2035年,世界上会有10亿个数字游民,

这是真的吗?


我们不从这个数字的具体来源去思考这个问题,

而是从一个更根本宏观角度完成我的回答。

正如在what部分所陈述的,

数字游民是反现代价值取向表现之一:

尽管随着第3次工业革命以半导体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兴起

以及第3.5次工业革命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不断发展

传统工作地点和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正在逐渐被削弱

进一步成为数字游民发展的根基。


但这股力量这就好比是铁球自由落体的空气阻力

尽管小球下落的速度越快,力也越大,

但终归逆转不了小球落向地面的现实。

生产力推动的殖民扩张、现代化、全球化才是小球模型里对应的重力,

既然小球不会升天,

数字游民也注定小众。

所以当你选择数字游民的生活时,

大众社会体制带来的福利必将与你无缘

更不要指望少数人的社群体系能够完全弥补这点。



抱怨一件事的缺点很简单,人人都能做到,

但真正能做到摆脱它的优点去生活却是少数

有一次我和一位法国人在岘港遇到了雨天,我们躲在路边的遮阳棚下。
当时我看到了路边有一家咖啡馆,便问他是否想去尝试一杯。
价格大概是5元人民币,但他却婉拒了我的邀请,表示他承担不起这个消费。
我对此感到有些惊讶,因为我曾听说法国福利高到甚至度假时政府还会发放津贴。
我在心里想,即使是只要0.5欧元的咖啡,也无法承受吗?

你能做成这位法国人的地步吗?

5. 不适合就是不适合,别装!

赝品对于真货来说也许是好事,

因为穿戴赝品的过程,

也在肯定真货的品牌价值。

阿德勒人格要强装克服俄狄浦斯情结

那就是彻头彻尾的荒谬剧了,

这倒不是强调精神存在阶级隔离,

因为在特定的磁场下,

不同的精神之间也能彼此安抚:

罗翔老师在互联网的爆火就是一个例子:

在此之前,

大部分的内容创作者都唯“受众需求”为真理,

默认受众爱看什么,就给他们“喂”什么,

直至他的出现,他们才明白,

在直播讲《理想国》也能有受众,

比起茧房,人们更需要学堂。


但伪装却依然不是可选项——

特别对于开启个体化进程的人来说,

符号展示是土著人的牙语。

对话到最后,常常只剩下自我抒情,

所以是否是一类人,靠的不是逻辑,也不是言谈,而是气味。

精神从来不需要声称,即使是旗鼓相当的双方,

一路走过的孤独代替了交流:

我是,你也是,足矣;

我是,你不是,作罢。

总结

一场伟大的背包革命: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青年,背着背包,在全国各地流浪,他们会爬上高山去祷告,会逗小孩子开心,会取悦老人家,会让女孩们高兴,他们会写一些突然想到、狗屁不通的诗,会把永恒自由的意象带给所有的人和生灵。

这段话写自1958年——

一个步话机还未接入网络,威胁工人的智能机械的年代;

一个凯鲁亚克和所有自由主义者的美梦还没被打破的年代;

一个地平线尽头皆是未知和神秘的年代。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

科技给了人类回归大地探索的机会,

却剥夺了他们享受“无知”的权力。


我仍不推荐任何人盲目抛下当前稳定的工作,

投身一项未知的生活方式。

但数字游民们的存在,告诉我们:

人总是一次又一次,

被外界剥夺向往生活的权利,

但总有机会,也终有机会,

再次选择自己的生活,

然后去生活,

即使无人知晓,也能步履不停。

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

我的员工辞职,竟然去泰国做这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