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数字游民”小龙姑姑:更名的碎碎念
差不多半年没有发过碎碎念一类的长文了。
在我出远门之前,我妈意味深长地叮嘱道:女孩子出门在外,你不要打抱不平,不要多管闲事,早点找个人嫁了。
哈哈母亲大人,可惜小女子这些都没有做到,反而是微信朋友圈的观点输出更频繁了。
最近看到“Digital Nomad(数字游民)”,可能已经不是新词了,虽然后知后觉,但着实是爱了爱了。
所以干脆加在网名前面,由“小龙姑姑”更名为“东京数字游民小龙姑姑”。
以前不觉得有任何一个词可以放在前面作为修饰,足以完整概括我的小心思,但现在我对这个title很满意。
“数字游民”这个词为什么会让我如此深度地认同呢?
这让我想起了长井鞠子女士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个词“創業者利得”(当时翻译成“时代红利”)。
口译在她那个年代是时代红利,那我确信,“数字游民”是我们这个年代独有的红利。
学校总是教我们静态的知识,但是我们面对的社会和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你所处的环境在变化,身边的人都在变化,你所在的行业也在变化,所以你总想着学完之后再面对社会,那肯定是来不及的。
别人选实习,选工作的逻辑,一般都是钱多事少离家近,户口关系工资,稳定压倒一切。
我选实习,选工作的逻辑,离开这家公司这个单位,这个活儿我能干吗?这家公司倒闭了,我的能力在别的地方,在未来还有用武之地吗?
哪怕工作不能让我实现财富自由,起码也要让我实现人身自由和迁移自由吧。
我在2021年开始写这个公众号的时候说过,我的职业生涯转折点在疫情之后。
其实早在2017年我就写过一篇长文,主要想说:
以后的趋势就是,人都在微信上工作,企业在微信上招聘,人和人之间不需要跋山涉水在一起工作。
因为我觉得满大街找工作,天天和一群随机组织的陌生人在一起勾心斗角地工作这件事太傻了,效率太低了,太浪费时间了。
虽然我喜欢工作,喜欢工作大于喜欢学习大于喜欢出去玩,但是人和人在一起工作给我带来的是阻滞感,面对面非但没有巩固信任感,反而因为过多的摩擦造成不必要的猜疑、困扰和误会。
我就是不喜欢和很多人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待在一起,消耗过多的氧气,让空气变得更加凝重。
以前有人说,你这样不行,你没有集体意识,你不会和别人协作,那你只能单打独斗,永远干不成事。
毫无疑问,那篇文章当时被审核的小姐姐驳回了,主编大人问我,你觉得可能吗?网上找人可信吗?那企业还怎么管理?
问得我不知所措。
但事实上,2022年疫情期间,我亲眼看着有人从入职开始,在从没有去过公司,从来没见过同事长什么样子的情况下,波澜不惊地工作了3个月,后来怎么样了不太清楚。如果她不喜欢那份工作的话,甚至可以在那3个月内完成离职手续,结束这一段零接触的职场生涯。

而我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这一点:
在这3年间,我从广东到上海,再到东京生活,我没见过我的客户,没见过和我一起翻译、运营和教学的组员,没亲眼见过来参加课程的学生,虽然后来有机会陆续会见到,但是不影响我们的专业完成度,也实现了各种预想过的,没预想过的可能性。
我们好像有一种磁场,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互相吸引,把最好的一面交付出去,却又不会打扰对方的生活,反倒是充满惊喜。
这是我认为最理想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所以现在我对无风无浪的每一天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心怀感恩。
毕业一年后,当我开始忘记学校里教的那些知识,每天都活在自我怀疑之中。
毕业两年后,新冠元年,当我开始笨拙地在现实中实践我的想象,才发现:只学习不实践是焦虑的根源。
毕业三年后,当我开始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反复横跳,我决定向前一步,而不是落荒而逃,接受旧秩序。
毕业四年后,当我开始再也不奢望学习完了准备好了再开始行动,而是先行动,然后挫败,最后学习,循环往复。
毕业快五年了,当我开始建立起一个全然喜欢和信任的社交圈,我才有勇气彻底摆脱长期负面反馈的旧圈子,我再也不需要刻意强调“学习”这件事。因为身处一个人均学习的优质圈子里,学习是一件毫不费力,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事情。
如今我接触到的那些我欣赏的优秀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是长期主义者,没有一个人不是在一个领域持续精进,没有一个人不是在律己利他……幸福和优秀的人生总是类似的,不幸和痛苦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
来东京10个月,回放一下时间线:
今年1月份和小敏去名古屋拜访了大学时期的外教老师,在学期间教了我那么多好东西不说,即使毕业之后,2021年末还来帮我们直播教口语,无比感谢伊藤老师夫妇。
我一直觉得,只有拜访过他们,我才算是真正来到了日本,因为这是我很长时间以来的夙愿之一。
他们还让我俩穿珍藏的祖传和服,坐他们洋气的新跑车,还在神社抽到了大吉呜呜呜。
他们退休后的生活多姿多彩,伊藤老师在写剧本,京子老师在研究俳句,墙上挂满了各种奖项。

1月份也是为期3个月的创业塾毕业的日子,这段经历为我的生活打开了新的出口,以后我会慢慢道来。

2月份修修补补破碎的心情,来东京半年才有时间慢慢审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那段时间我意识到,其实前半年我还是在以之前的想法在生活,没有因为进入新的环境一下子彻底替换掉原来的想法,所以挫败是必然的。因为我一直在埋头赶我原本以为的正确的路,却没有好好地睁开眼睛看世界。总之摸爬滚打,各种心酸不足为外人道也。
熬过这段时间,整个人的精气神终于直线上升。各种焦虑、紧张、疲惫都像鱼的鳞片一样哗啦啦剥落了。
3~4月开始亲自上阵教日语网课,但不影响到处去赏花会友,正式成为公园爱好者,组织大大小小的线上和线下聚会。

上野公园

千島ヶ淵

代々木公園
我开网课的理念就是,希望你真的学会,用更有趣的方式学习;来上课是因为你真的想学,学完了还想学;和我们共处的每一分钟都不会觉得是浪费;以及发自内心地爱你的老师和学友。
今后我们会切入语言+的教学,也就是在语言之外,加上技能的学习,比如用日语学财务知识,用日语学编程,用日语学唱歌画画,敬请期待……
在樱花满开的季节,逗子来交换留学,期盼已久的友人A也在同一天抵达,我喜欢的人都一个个来到我身边了呜呜呜。

目黒川
相信我,没见面之前都是网友,见面了才是朋友。
5月份一开始就放肆地和组员书书(坐标:上海)开着腾讯会议聊了一宿,中途把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月月(坐标:阿联酋)聊睡着了,然后书书从夜读直接进入晨读,一个会议室连用11个小时算不算犯规,然后我(坐标:东京)去睡觉了……
然后是各种新课稳步推进中,中途去见了去年语言学校的同学,之前跟她说,什么时候东大开学了带我逛逛,终于等到她开学。
但没想到的是,当我无意间说出我的网名,本来我们在安静地吃着各自的海鲜丼,一脸帅气的她先是眼前一亮,然后两眼泪汪汪,差点跳起来把我抱住,然后我躲开了哈哈。她说上野千鹤子老师的视频她看过好多次。我懂这个“好多次”对于她意味着什么。
难怪之前刚碰面就好像有一种莫名熟识的感觉,所以以后走在路上擦肩而过的行人,茫茫人海中,说不定某一个人就看过我们翻的,制作的视频,或者看过我写的文章被鼓励了呢。出乎意料的是,现在她也加入了我们的日语晨读夜读活动。
这周还有幸见到了刚出差结束回到东京的@中日同传翻译李双,大神总是谦虚低调,平易近人。初识李双老师,是在2020年初,当我决定开始翻译长井鞠子的演讲长视频,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在网上寻找各种资料,无意间看到“和之梦”对她的跟拍采访,勇气瞬间被点燃了。
这次见面确实是狠狠地被鼓励到了,她的小宝贝也很可爱!
我知道自己离专业的口译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文字给了我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其实没有太大的动力去练习怎么说话。虽然起步很晚,而且进度很慢,但是幸好没有放弃,才有机会离心目中的偶像更近一步。
我无比同意她说过的一句话,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是你自己选择了放弃。
希望我们在各自的场域分别努力,有一天都能在顶峰相见。


我从2016年开始初涉自媒体,到现在已经快7年了,从纯文字的图文时代,进入到视频、直播时代,我见过太多的所谓流量密码,圈钱套路,但是我始终没有成为他们。
因为我就是喜欢表达本身,哪怕没有自媒体的平台,我也会找一个地方去表达,我也没有花一分钱去投广告、买流量、招聘人才,更重要的一点是,自媒体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开放性和可能性,为了维持更新,为了保持强劲的输出能力,我需要不断保持学习,这种自驱力是双向的。
如今我越来越感觉到,线上和线下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比如,
你在网上认识的人,你们可以变成线下的朋友。
你在线下认识的人,可能你们曾经在线上交集。
你在线下可以做的事情,可以迁移到线上去进行。
你在线上进行的活动,可以无缝衔接到线下。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数字游民”的潜质,但前提是,你敢于去面对不确定性,打碎你紧紧抓住不放的安全感,以及你逐渐成为一个可信可靠的,足够专业的人。
那天和书书聊到,我说人生最残忍的两件事,一是被时代抛弃,二是没有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所以,在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躺平,人躺久了就很难再站起来,等你再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宛如一个原始人走进了现代的丛林荒野。
但是,我也有一个反直觉的观点,那就是:即使每个人都在恐吓你不可以躺平,但也要允许自己躺平。
虽然我们有周末节假日什么的,然而我们每个人度过的最长的假期也就是暑假,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要给自己放一个为期一年的假期,不管干什么都行,也可以什么都不干,随便去哪里,透过自己的眼睛去看看真实的世界,打破多年以来的梦幻泡影,更新替换掉旧的记忆。然后你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了。
一年的假期,是不是听起来很奢侈?
躺久了人会废掉吗?我觉得不会,等你躺到不想躺的时候,真正起身开始去做一件事的时候,那才是你真正要做的事情。
长期以来,我们都太害怕掉队,太想出人头地,我们对于人际交往和职业规划都有一种零和博弈心态,这才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真正的自律不是早起晚睡,不抽烟不喝酒,努力地表现得和别人不一样,而是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是不是在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
给点时间面对自己吧,修复疲惫的、支离破碎的自我。
允许自己躺平,你比你想象的还要更自由,因为你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再过一个月,我在日本待的时间就差不多1年了。
以一个边缘人,观察者的身份在生活,我的亲身体会就是,这确实是一个很极端的社会,每一个细节的极致都是无数普通人高度的自觉意识和集体主义的氛围塑造而成,但就像一根弹簧崩得太紧迟早会断裂一样,在一个高速运转的、高度一致的社会惯性轨道之上,总会有人承受不了这样的高压,彻底离开这样的轨道,而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往往会在科学文化艺术领域有突出的成就。
我们要允许这样的存在,当然你也可能成为这样的存在。
所有的创造力都来自于余裕(よゆう)。
我认为的“数字游民”不是不上班,不是躺平,不是与社会脱节,不是周游世界的文艺青年,而是意味着新一轮生产力的解放,意味着重新解构人与工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意味着对自己的全然负责,再也不指望背靠一个组织或群体而存活,不再顾影自怜,自缚手脚,自废武功。
但自由不意味着为所欲为,散漫,不负责任。
自由的职业观意味着你需要掌握社会分工当中的多重技能,意味着你需要具备超越大公司、大机构、大组织的专业能力,找到自己的生存缝隙。
自由也不意味着断绝一切社会关系,而是重新构建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相信,真正把组织凝聚起来的,不是可以撕毁的劳务合同,不是可以流通的股票期权,而是价值观,是建立在心底的契约精神和深度的认同感,是对于个人成长的本质需求。
人与人之间是彼此的认同感让他们无法离开彼此,就像领了结婚证不能保证两个人的感情一定会好一样,就像我和一个人互相认定为好朋友并不需要去公证处认证一样。
好在疫情让我们明白:
1.学习不等于学校,工作不等于上班。
2.一岗定终身的工作只会越来越难找,职业规划不等于找工作。
3.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数字游民”的潜力,“数字游民”是一种更符合人的本质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去深究“数字游民”就会发现,我总结为有三样东西是打通“数字游民”世界的硬通货:外语,互联网,艺术。
所幸,我就是在这三样事物当中体会到了最充分的自由和幸福。
如果你问我学日语有什么用,我想说,学外语这件事,对于找工作的性价比看似不高,但是对于追寻自由的性价比很高。通往未来的互联网是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的现代结合体,而百无一用但却能抚慰心灵的艺术才是人的最终归宿。

招新信息
时隔一年,我决定陆续开放字幕组的第二轮全面招新,仅开放少量名额,如果你在英语、日语、韩语方面有突出的听说读写译或其他特异技能,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媒介方面有突出的运营技能,请联系小龙姑姑(xiaolonggugu_bili),通过后请发送简历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