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考情 |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信息最全汇总
Hello!
学弟学妹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糖衣学姐,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
华侨大学 新闻与传播专业
备考信息帖干货!
学姐/学长信息 /Profile/
糖衣学姐
专业方向:新闻与传播
410+高分上岸!
助你2022考研一战成硕!
很高兴能为大家指点迷津,
告别择校、复习迷茫期!
早日确定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022一战到底!
01
院校概况
院校介绍
华侨大学于1960年建校,直属中央统战部领导,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设立的中央部属高校,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与福建省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2006年厦门校区正式启用。2016年5月13日,华侨大学正式决定将新闻传播学专业从文学院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建制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学院设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现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等3个学系和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新闻学等3个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为校“一流专业”重点建设项目。
2016年9月学院获批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点,2017年已开始正式招生。学院设有华侨大学海峡传媒研究中心、华侨大学口语传播艺术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等5个院属科研机构和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海峡两岸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同时,学院也与国内知名媒体建立合作,与新华社福建分社、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都市时尚频道等媒体共建“新闻与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院校官网:
https://www.hqu.edu.cn/
研招网院校链接:
https://yz.chsi.com.cn/sch/schoolInfo--schId-368255.dhtml
专业概况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于2017年9月正式招生。专业全称为“新闻与传播”,专业代码为055200,招收全日制以及非全日制的专硕,学制三年。目前共分为四个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广告与品牌传播、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影视传播。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20000元/人,评选名额由学校研究生院根据国家通知下达。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分为一等学业奖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和普通学业奖学金三种。一年级研究生不参与学业一、二等奖评选,只参与普通学业奖的评选。
02
报录比

图片
03
考试科目及试卷结构
初试科目

图片
a. (代码、名称)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204 英语二
科目三: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科目四: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b. 专业课试卷结构
①命题内容:
1、新闻学
华侨大学对于新闻学的考察比较基础,历年的考题涉及的方面,如:新闻要素、新闻专业主义、世界新闻媒介的主要运行体制(2017)、舆论(2018)、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舆论引导(2019)、新闻舆论监督(2020)、媒体公信力、新闻媒介正负效应(2021),都是比较基础且全面的,需要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基础,进行灵活运用与拓展。
2、传播学
传播学的考察比重是比较大的,历年考题涉及的方面,如: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议程设置、地球村、大众传播的四种功能(2017)、人际传播、谣言(2018)、魔弹论、数字鸿沟、意见领袖(2019)、拟态环境、拉斯韦尔的 5W模式、把关人效果、冷媒介、软传播、舆论监督的基本准则(2020)、拟剧理论、使用与满足、媒介即讯息、第三人效果、人际传播(2021),可以看出华侨大学考察比较注重基础理论,同时在论述题中,注重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与嬗变,需要同时代背景相结合灵活答题。
3、实务操作--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华侨大学334的最后一题,是具有50-60分的评论题,从历年的考题看:电视媒体未来发展(2017)、内容付费(2018)、公交车闹事件(2019)、中国电影的发展(2020)、隐私安全与媒介伦理(2021),可以总结出部分评论考察契合华大的研究方向影视传播,同时十分注重社会热点话题与新兴传播现象,从21年的考察来看,无论是初试或复试,媒介伦理与网络安全等内容也变得十分重要。
4、中、外新史
对于中外新史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名词解释(中、外新史)与简答(中新史),历年的考题来看,申报、路透社、普利策新闻奖、新华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作用(2017)、报章文体、三社四边协议、《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018)、《循环日报》、黄色新闻、《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2019)、邸报、廉价报纸、五四时期的新闻变革(2020)、申报、维新派办报的历史作用(2021),可以看出考察的内容是比较基础与经典的,并且存在重复出题的可能性,所以对于已经考的内容也不可忽视。
5、院校特色考察: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华侨大学的一大出题特色,440必有一题分值35-40分的国际传播论述题。这也很清晰地指明了方向,如:“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018)、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如何进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2019)、在媒体智能化背景下,如何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2020)、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如何应对(2021),多数都可按照困境-破局的思路进行,集中在分析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如何增加国际传播力、建构国家形象,同时配合贴切的案例使用,之后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与练习来拓展和积累。
②命题题型:
1、题型分析:
从五年的真题来看,题型大致没有变化,主要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新闻评论,但是,题量发生了改变。以440而言,2017年为名词解释(5道)+简答(4道)+论述(2道),从2018-2020年,变化为名词解释(3道)+简答(2道)+论述(3道),但2021年题量分布再次改变,为名词解释(5道)+简答(3道)+论述(2道),名词解释题量上升,要求对于名词解释背诵更加熟练,抓中重点答题,论述的比重下降,但是分值提升,为四十分一道,因此需要注重论述题字数,多个小标题为优。
以334而言,2017-2019年为名词解释+简答+评论,从2020年开始题量增加,为名词解释(5道)+简答(3道)+论述(2道)+评论(1道),题量剧增,但是21年题量稍减,为名词解释(4道)+简答(2道)+论述(2道)+评论(1道),时间分配不会过于紧张,但是名解与简答分值上涨为5分与15分一题,因此答题需要更加完整。
2、风格分析:
整体考察偏基础与热点,论述题同时注重经典理论与新媒体时代结合,且国际传播仍然重要,主流媒体转型升级、被遗忘权等法律权利、网络安全等比重上升。实务主要考察评论,分值比重较大,考察偏向社会热点。以最新一年的真题为例,能从参考书目上找到的知识点(包括新闻学、传播学、新闻编辑、中外新史等)有170分左右,需要拓展延伸的部分(热点跟进、理论嬗变、国际传播)有80分左右,实务部分(新闻评论)50分。
3、考察侧重点:
考察总体来说偏基础与全面,考察特色为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同时,以下方面:在社交媒体视域下受众角色变化、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学理论嬗变、媒体融合、基础理论拓展与延伸、媒介伦理、隐私安全等比重提升。
③命题大纲:
334
第一部分 新闻采访与写作
1.新闻采访
2.新闻写作
3.记者修养
第二部分 新闻法规
1.新闻传播法规
2.新闻传播法制
3.新闻传播媒体的行政管理
4.信息发布制度
5.新闻职业道德
第三部分 新闻编辑
1.新闻编辑工作
2.新闻媒介定位
3.新闻产品设计
4.新闻报道策划
5.新闻稿件的分析、选择与修改
6.新闻标题
7.版面设计
第四部分 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产生与发展
2.新闻评论的属性与功能
3.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4.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第五部分 网络传播
1.网络传播的功能和特征
2.网络媒体
3.网络信息资源
4.移动媒体
5.网络广告
第六部分 媒介经营管理
1.媒介市场
2.媒介产品的组织与生产
3.媒介广告
4.受众分析
5.战略管理
第七部分 广告管理
1.广告与广告业
2.广告经营与管理
3.广告公司的经营与管理
4.企业广告
5.新媒体广告
6.广告策划与创意
440
第一部分新闻学基本原理
1. 新闻学相关的理论及热点问题
2. 新闻活动
3.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4. 新闻事业
5. 大众传媒与社会
6.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7. 新闻选择
8.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二部分 传播学基本原理
1. 传播的类型
2.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3. 传播技术的进展
4. 大众传播媒介
5. 大众传播的受众与效果
6. 传播学相关的理论及热点问题
第三部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
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2. 近代中文报刊的出现
3.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4.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5. 民营报刊的发展
6.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四部分 外国新闻传播史
1. 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2. 发达国家报业的发展
3. 俄罗斯地区报业的发展
4. 国际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5. 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
复试科目

图片
①复试概况:
-复试内容和复试方式
为提高复试的有效性,学院根据新闻与传播专业特点及办学特色决定复试内容。复试内容主要包括:
1.专业素质和能力。
(1)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
(2)全面考核考生对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
(3)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考生实践经验及科研动手能力。
(5)英语听说能力。
2.综合素质及能力。
(1)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2)本学科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3)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
(4)人文素养;
(5)行为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②笔试科目、题型、分值等:
若线下复试,笔试考试内容为新闻评论写作,试题从复试试题题库中抽取。笔试主要考查考生的新闻敏感性、写作能力水平和知识积累程度。在笔试结束后,进行研究生招生心理测试。
面试具体要求:
(1)每生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 20分钟;
(2)复试小组成员须现场独立评分,取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
(3)每个复试小组须对每位考生的复试作答情况进行现场记录和录音录像,并妥存备查;
(4)各复试小组的面试方式、时间、试题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原则上应统一。
③面试流程(线上面试)
1、中文自我介绍
2、口述新闻评论
3、热点事件解析
4、英文研究计划
总成绩计算方法
1.复试成绩为复试各内容考核成绩之和,满分为100分。复试成绩不合格者(60分以下),不予录取。最后成绩折算时保留2位小数。
2.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出入学考试总成绩。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35%。
官方参考书目

图片
334
1.《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2.《新闻传播法教程(第六版)》,魏永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3.《新闻编辑》,《新闻编辑》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4.《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五版)》,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5.《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6.《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7.《广告经营学(第二版)》,程明、张金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40
1.《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新闻学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2.《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方汉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第二版)》,张允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