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鱼鹰社】远东的攻城武器(1) 原创

2020-09-02 22:06 作者:格林机铳  | 我要投稿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海宁的小世界


新开New Vanguard这个系列,也是应很多朋友之邀发这本《远东的攻城武器》,一共上下两本,希望大家满意。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New Vanguard系列第43号:远东的攻城武器(1)(公元612年-1300年)-Siege Weapons Of The Far East (1)AD612-1300。原作者Stephen Turnbull, 绘图Wayne Reynolds。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在吴哥的装在大象身上和车轮上的双弓攻城弩,柬埔寨,1177年

A:在吴哥的装在大象身上和车轮上的双弓攻城弩,柬埔寨,1177年

多弓攻城弩是已知唯一的在东南亚出现的在中国已经大规模使用的武器。本图描绘了占婆(位于今天的越南)国王贾雅·因陀罗跋摩四世进攻高棉王国首都吴哥的情况。随着只有木栅栏保护的首都的陷落,柬埔寨遭受了接下来四年的占领,直到之后成为柬埔寨国王的阇耶跋摩七世发动了一场起义并在1181年登基。取胜的阇耶跋摩七世下令修建了大吴哥城的巴戎寺,巴戎寺的浅浮雕描绘了高棉人征服占婆人的战争,正是通过这些浮雕,我们得到了本图中的诸多细节。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按在越南战象背上的双弓攻城弩,它们是对1171年占婆从中国引进的这种武器的一种改良。另外一种安装在轻型车辆上的攻城弩是在当时的中国见不到的类型。这三台机器都是一次只能射出一支大箭。左下角两个插图显示了双弓攻城弩可能的弓弦和弓臂的布局,第一个是最简单的,弩就像一个单弓弦弩机一样进行发射。与前弓臂两端互相连接的后弓臂只是为弓臂自身拉开后箭可以回拉到位,这样可以使弓弦放松使它可以扣在扳机上。第二幅插图展示了浮雕中的轮式弩所提示的系统,并由来自中国的资料作支持,它通过固定在前弓上的弓弦后拉然后搭到后弓上的模式来操作。一台真实的“双弓”系统需要两个人来操作,他们操作时要一致性地拉伸双弓。

B:在度界(音)发射石头和箭的攻城弩,日本,1189年


日本的攻城术针对的是分布在森林覆盖的山区中的孤立的木制堡垒,而不是中国式的围攻围有城墙的城市,这意味着在日本,被称为大弓的攻城弩是作为大规模杀伤人员的武器,而非主要用于摧毁建筑物。另外,它们发射的是箭和石头。图中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镂空结构的木制城堡塔楼,并得到可拆卸的木盾牌的加强保护。本图还试图通过对日本攻城弩的书面描述和与中国同类弩的比较,来重建日本攻城弩,因为它们没有幸存下来的实例。图中的事件背景是1189年,源赖朝围攻藤原氏防守的一处山地城堡,已知这是最后一次使用这些武器。三个品种的攻城弩得到展示。前方是一台发射箭的“大弓”,在设计上类似于手持弩,只是重量太重不能手持使用,基于一幅中国绘画我们描绘它的弓弦被置于弩机机身里面。它后面左侧的那台从高台发射孔上发射的攻城弩发射的是石头。第三种弩机则如文献所述安装在一个可旋转的木架上。和古希腊的版本不同,它被看做是一个平台,可以朝任何方向射击。最后,还有一名步兵投下一块石头,这是日本编年史几个世纪以来记载的保护城堡最简单的方法。文献中有几处提到武士和步兵被石头打伤或打死的情况,但遗憾的是,缺乏关于石头是如何被扔出去的确切描述,无论是用手还是用某种机械。

C:在龟州投掷铁水炸弹的机动牵引投石机,朝鲜,1231年


牵引投石器是一种杠杆式的弹射装备,动力由一组人拉绳提供,是本书提到的四种军事文化(中国,朝鲜,日本和蒙古,译者注)中每一种都使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国攻城武器。一场异常猛烈的牵引投石机交火成为了1231年蒙古人围攻龟州(位于今天北朝鲜)之战的标志。双方投掷了数千枚炮弹,其中包括了石头、装有铁水的陶罐和以人体脂肪为基础的燃烧弹。在这幅图中,我们看到了龟州的守军使用了一种四轮机动的“旋风”投石机向蒙古围城军队投掷铁水炸弹。投石机的支点位于一根单杆顶部的旋转枢轴上,这使得投石机能够快速精确地360度瞄准目标。绳子垂直向下拉,当杠杆碰到抛石机的立柱时,缠绕的绳子形成的巨大垫子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按照中国军事著作作者的建议,投石机本身是从城内发射的,附近的一家锻炉提供了铁水炸弹,而一名朝鲜的高级军官在城墙顶端的步道上扮演炮兵观察员的角色。朝鲜人的叙述表明“旋风”投石机打击目标的准确性非常高。

D:在当涂发射火药箭的三联弓攻城弩,中国,1131年


攻城弩是近1500年来中国攻城战的中流砥柱。图中我们看到在1131年金军围困的当涂城,在一座弓弩塔上的一架巨大的安装在12英尺(约3.66米,译者注)长木架上的宋代三联弓攻城弩。据记载,这类装备连同“希腊火”火枪(原文如此,应指石油火枪)和牵引机动的抛石机一起,成功地摧毁了金国所有的木制云梯和攻城工具。操作手们用绞盘把弓弦回拉的同时拉动弓臂两端用来对抗三张复合弓的巨大张力。他们使用嵌入木框的铁条操作绞盘。另一名男子站在旁边,准备上膛一支巨大的被称为“石榴火箭”的燃烧火箭。


剖面图显示了复杂的青铜触发系统在准备就绪和发射时的零部件状态及操作情况。触发系统的机制包括了安装在槽室内的三个联锁控制杆(图1),其中位于后侧的零件是扳机(图2)。与扳机共销的触发系统的中央部分厚度加倍,它拥有一个向后部延伸的“耳朵”,通常位于左侧,这可能是作为瞄准器的设计(图3)。两个前突出物(图4)会扣住弓弦。前面的控制杆(图5)会绕着一根栓钉旋转,并通过该控制杆上的一个可以在它的缺口处滑动的销钉与中央部分啮合。另外前控制杆的“下颚部”可以扣在扳机上,使它处于紧绷状态。当扣动扳机时,两块金属板向前旋转释放出弓弦。


另一个插图图解了三联弓弩可能的弓弦布局,其中箭被置于中弓上。弓弦依次穿过中弓和后弓,并固定在前弓上。

E:在襄阳的平衡抛石机,中国,1272年


在1272年襄阳之围中,忽必烈汗的蒙古人利用穆斯林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对付南宋,这幅图展示了平衡投石器在中国的首次使用。这类机械的图画资料在中国几乎不存在,所以重建这些机械外观的尝试使用到了当时对襄阳围城战中攻城机械的描述、一幅描绘一台移动中的平衡抛石机的宋代绘画以及几张现存的描绘蒙古人的抛石机在中东和中亚的绘画,它们对投石机主要外观上的反应大部分惊人地一致。由于穆斯林在十三世纪是公认的投石器制造专家,因此从可靠的相近时代的欧洲资料来源中获取细节似乎也是合理的,这些资料为现今成功地重建这些武器的全尺寸复制品奠定了基础。由此,在襄阳的投石机被我们描绘成一种大型机械,这并非不可能,位于抛射臂末端的吊索之下的绞盘会将其带入发射状态。在较远处操作的一根简单的铁制扳机是通过挥舞大棒击打这种简单方式击发的。如同宋朝的图画资料显示的那样,配重箱是长方形的,依据一项中国的资料,它被用来控制杠杆的上下移动,虽然它可能在一开始需要卸载。吊索的布局和抛石沿着一条木槽排列是有可靠的图画资料支持的,而现代实验也表明,在不移动整个投石器的情况下,只要调整抛石木槽的角度就可以获得足够的瞄准范围。出于这一原因,正如当时的中国资料所指出的,抛石机直立的木架被沉到地面之下以保持稳定。最后一个细节是,一名操作手准备用牦牛油给接头润滑。在远处,一台类似的投石机器发射出抛石,产生了与大多数穆斯林图画资料上的投石器相同的视觉效果。

F:在德安府对付攻城塔的火牛、火球和火枪,中国,1132年


如果敌人的攻城武器不能被抛出物砸碎,那么就必须将它们烧毁。本图中,1132年德安府(今湖北安陆,译者注)的宋朝守军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燃烧武器来对付围城的金军,而金军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移动攻城塔,弩兵们站在攻城塔的高平台上进行射击。这台攻城机器遭到了牵引机动的抛石机发射的带刺火球的攻击。火球外面的尖刺已经扎在了塔身的木支架上并且会一直扎在那直到火球烧完为止。宋军还使用了一头火牛,这头不幸的动物被赶出大门,朝着围城战线的大致方向飞奔,它背上背的一枚延迟引爆的炸弹会在攻城塔附近爆炸,而另一头身上安了两支长矛和一支燃烧弹的火牛正在路上。与此同时,在城墙的一角,为了对付通过简单的攻城梯子爬上来的金军士兵,宋军士兵使用了更传统的抵抗模式,也就是一系列火枪的使用。火枪先被点燃,像一台火焰喷射器般燃烧,然后像一条普通长矛一样得到使用,这一系列过程被清晰展示出来。

G:在开封对付攻城盾牌和云梯的希腊火、石脑油手雷和毒气弹,中国,1126年


1126年,宋朝首都开封的守军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守城武器,试图将开封从进犯的金国手中拯救出来,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一架气栓助燃的希腊火喷火器(原文如此)喷射出燃烧的汽油以对抗金国的攻城机械,它们已经遭到了牵引机动的抛石机抛出的成捆点燃的稻草的连续“轰炸”。另外,一名拿着更多燃料储备的助手站在离喷火机稍远的地方,而这一装置的末端是装作为燃烧源的火药的管子。对抗个体目标的手掷石脑油手雷也在使用。石脑油是原油中的一种轻馏分油,通过过滤漂白土获得。手雷是由陶瓷材料制做的,上面装有延时引信。金国攻城机盾牌上的棕色污渍表明一种“人粪投石器炸弹”的陶瓷容器被打碎了,里面令人作呕的东西四处散落。这很可能是干燥的人类粪便与火药的混合,作用类似于毒气弹。不过金军无所畏惧,用最简单的一种云梯奋力向前推进。它的操作手们被一个四轮移动的机动盾牌尽可能地保护着,其中一组人控制着这面盾牌,使它总是直接悬在梯子的前面。悬挂的盾牌可能是由经处理过的皮革制成的以减轻重量。开封城的细节取材自一幅著名的中国卷轴画,这幅画是开封沦陷于金人手中前一年完成的。



【鱼鹰社】远东的攻城武器(1) 原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