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北京大学

1.2.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既是人民的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又具有科学性,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一门科学, 是实践地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科学性:
在人类历史上,当某一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时,它就会尽可能地揭示 世界的本来面貌,因为这样做符合其利益。
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是按照某个人 的意志前行的,而是无数个人的意志的合力的结果。
(所以心理学上告诉你,改变自己的认知,因为世界的发展方向不会依据你的喜恶停止前进的脚步,你需要的做的是调整以适应,优胜劣汰说的是你自身发展符合时代发展方向顺应历史潮流)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 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 能用物质来摧毁。” 马克思
这能不能解释我拒绝接受暴力,还要反击回去。当然了,能用法律手段解决要用法律保护自己。
实践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和发展。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状况,也面临着不同的 现实问题和具体条件,因此尽管最终目标是一样的 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案不可能完全一样。
任何真正的理论都要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人民性
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这就 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阶级性,不但 不会妨碍其认识的的科学性,反而会成为其正确认识和 把握物质世界规律的内驱力。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 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恩格斯
阶级性
以前为统治阶级/剥削阶级服务,现在为劳动阶级人民群众服务。
4.1.1-认识的本质
两条认识路线:1.反映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先验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在认识的路线上,我们只能达到主观观念而无法达到某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心外无物"王阳明"/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反映论
认识路线❶柏拉图、黑格尔等一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认识的本质归结为绝对的理念/绝对的精神等精神实体的认识(先验的观念)→从感觉/思想到物(从根本上否定了认识客体的客观实在性)✘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重复,在人 的意识中以逻辑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 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列宁
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先验观念不外是通过实践固定在我们头脑中的逻辑和公理而已,并不是客观世界之外的主观意见,这也就为我们能够认识对象世界提供了哲学依据。
❷与上述相对立的认识论:反映论
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认识路线即从物到思想和观念,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而客观存在着认识不是某种鲜艳产物,而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认识论也被称作反应论。但是坚持反映论的却开不都是辩证唯物主义 者
亚里士多德:蜡块说 心灵如同蜡块,外物的形象印在上面。 洛克:白板说 心灵是一块白板,它从哪里得到观念和认识? 从感觉经验得来。一切认识都来自于感觉经验
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纳快说,都认为认识是外物印在心灵上而产生的,这属于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还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也都坚持反应论,但是他们的反应论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反应,认为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只是一种被动的 镜面式的直观,旧唯物主义的消极反应论,其根本问题在于不懂实践,或者说脱离实践来看待认识课题和对象,旧唯物主义者把客体看作某种僵死的一成不 变的存在,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 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 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 来就直接存在的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认识客体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变化 的,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反应 与被反应的关系,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因此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感 性直观,而是一个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的过程,所以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辩证唯物主义必然坚持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反 映论,这种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超越了唯心主义 和旧唯物主义的弊病。
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 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 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 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也 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我们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这种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对认识的本质给 出了科学的解答。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 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那就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应,这种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对认识的本质给 出了科学的解答。
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反映”与“创造”相统一 “客观性原则”与“能动性原则”相统-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坚持反应与创造相统一。首先我们要坚持反应论,承认对于世界的客观反应是可能的,而不是像相对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世界在你眼中就是你着到的样子,在我眼中就是我看到的样子,特别是当今量子力学的发展,似乎给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一个诡辩的契机,他们胡乱地发挥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
量子力学:本质上将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和认识论绝对化→((⥎))在自己的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首先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尽力去还原事物、现象的客观样貌,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真实状态和属性。
另一面来说,我们也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认识和简单还原上,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还应当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性过程,ag:根据实践的需求,加工关于认识客体的各种信息,形成对客体的综合性认识,并经过头脑的抽象化思考,来揭示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甚至进一步对客体和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历史上的数次的科学创造、技术科技革命,都是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产生,大数据理论和技术发展,是人类在掌握数学物理等客观性知识的基础上的伟大创造,罗素:在认识活动上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从自己肚里抽丝揭瓦,也不能像蚂蚁只是采集,应该像蜜蜂又采集又整理。
4.2.1-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