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公历的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之中的一天,此时太阳黄经达到十五度,斗指乙。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不过,各地区的扫墓祭祖时间各不相同,在清明前后的二十天时间里,都算是祭祖的时期。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三侯
清明,叁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一候,桐始华。
这里的桐指白桐,意为白桐开始盛放。
二候,田鼠化鴽。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气的鴽鸟,则开始出来活动。以田鼠为至阴之物,以鴽鸟为至阳之物;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现。
虹指的是天空中的彩虹,由于清明时节多降雨,故而彩虹常见。

民俗活动
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清明这天,人们带着果品、酒食、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为亲人供祭食物,焚化纸钱,并给坟墓培上新土,插上嫩绿的柳枝,然后在坟前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敬和怀念。
祭祀
清明祭祀根据所在的现场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即墓祭、祠堂祭。富贵大户人家多修祠堂为堂祭,皇家则建立自己的祖祠,比如明朝、清朝的祖祠称太庙,就是现在天安门东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民间多以墓祭为主,清明墓祭常常被称为扫墓。
踏青
踏青又称作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踏青习俗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描述,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由此可见,踏青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至今民间仍保持着清明踏青的风俗。
清明养生
《黄帝内经》中记载“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为天空清而大地明。养生保健重在与自然同气相求,所以在饮食起居方面不能与自然相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精神调养方面要保持心情舒畅,因此可经常到森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饮食上也要注重与自然同气相求的食物,如香椿、荠菜、红薯、芋头等。
另外,清明时节百花盛放,会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增多,如花粉过敏,过敏性鼻炎,其他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等也要多加注意防范。
清明佳作欣赏
清明三月节
〔唐代〕元稹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原创短篇
一触桃花心动 一念春风如梦
今日的长安城格外热闹,朱雀大街上熙熙攘攘,人们都簇拥着走向一个地方,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
原来是科举放榜之日,城中老百姓都跑去凑热闹,看看上榜之人都有谁。人群中有一位书生,也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名字,无奈寻了几遍都没有找到。
听着别人欢呼雀跃的声音,他有些失落,无奈转身退出人群,推推搡搡好不容易挤出了人群,还摔了一跤,狼狈不堪。
别人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而他则是一日尝尽寒窗苦。
这般灰头土脸的走在街上不免有人嘲讽一番,他埋着羞红的脸快步走开,这样低头走了许久,竟然走出了城外,到了城南的一片桃花林。
眼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景,顿时叫人心旷神怡。书生被眼前的桃花林深深吸引,迈步走了进去,等身临其境,他才知道什么叫乱花渐欲迷人眼,书生流连在桃花林中,似是忘记了一切忧愁。
但是很快,奇怪的事发生了,书生走了好几圈,可就是走不出这片小小的桃花林,此时的他已经很疲倦了,他有些沮丧,但还是撑着身子向前走去。
又走了一会儿,书生忽然发现桃花林的出口——路的尽头是一间茅屋,还隐约飘来一阵阵茶香。
书生看见希望,顿时脚底发力奔去茅屋外,伸手敲了敲门,无人回应。他又敲了敲门,从门缝里,书生隐隐约约听到一妙龄少女的声音传出:“门外何人?”书生听到后,有些慌张,后退了两步,正要开口回应,门却打开了。
书生不禁抬头望去,见门口站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柳眉杏眼,粉妆玉琢,好生动人的模样,他竟一时看呆了。
那少女被看得脸颊一红,用手中的桃花扇半遮住面容,再一次开口:“你是何人,来此何事?”
书生也慌慌张张地回神,连忙拱手作揖,答应道:“小生姓崔,字殷功,误入这片桃花林又迷了路,口渴难耐,特向姑娘讨杯水喝。”
那少女听罢,放下桃花扇,微微欠身回礼,道:“既是讨水喝,那便请进吧。”说完,便打开大门,让书生进去。
崔小生望着少女纤细的背影,有些迟疑,但他实在饥渴难耐,便不再多想,也踏门而入,寻了院子里一块木桩坐下,不再进少女闺房中。少女不一会儿便端了一些茶水糕点出来,崔小生连忙站起来,道谢后接过,坐回木桩上便吃了起来。
少女执扇轻摇,椅在院子里的一株桃花树旁,脸颊微红,笑盈盈的望着崔小生,一阵微风拂过,花瓣簌簌飘落,落了几片在那少女肩上,崔小生悄悄抬眼,望着那少女,真真是一位尽态极妍,方桃譬李,风华绝代的美人。
饮下最后一口茶水,崔小生站起来作揖道谢,那少女微微点头说:“你随我来吧。”少女转身,推门而出,引着崔小生走出了桃花林。
临别时,那少女突然靠近崔小生,附耳说了几句话:“公子不必气恼,昔日龌龊不足夸,待他日,必定看尽长安花!”
崔小生听的面红心跳,忙拱手道:“借……借姑娘吉言。”少女莞尔转身,逐渐没入桃花林中,崔小生挠挠头,不解这最后一句“看尽长安花”是何意。
崔小生顺利返回家中后,细细思考了一番今日所发生的事,胸中顿时豁然开朗,自此,崔小生发奋读书,势必要来年今日榜上有名。
一年后,科举放榜,崔小生终是如愿以偿,进士及第,春风得意。他也终于明白了看尽长安花是何意,可这长安城内的风景,怎敌那城南的十里桃林。
他一念心动,朝城南奔去,还是那天,还是那片桃花林,不过此时此刻的心境却完全不同了。
这次崔小生很轻易就寻到那桃花林中的茅屋,他稍稍整理了一下凌乱的衣冠,走近敲门,但一直无人回应,崔小生有些疑惑,他推门而入,也依旧未见那少女。
这样的结果,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他呆呆的望着院子中开的娇艳的桃花,想起少女倚树微笑的模样,心中感慨系之,便拾起一块石头题了一首诗在门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写罢,他转身,一回眸,视野中的门外忽然就出现了少女婀娜的身影,崔小生急忙抬脚追出去,却被门槛绊倒,脚踝一疼,崔小生疼得睁开眼,此时的身边没了桃花林,也不见那少女的身影。
他从桌案上撑起身子,映入眼帘的却是满桌的卷宗和宣纸上那首他题在门上的诗,桌案上的瓷瓶里插着几支桃花,有几片花瓣落在那宣纸上。
犹记梦里的你微微一笑,眼含春光,眉蹙秋波,叫我不小心,念了许久。
初见面,柳眉杏眼是你,风情万种是你。
再寻觅,心心念念是你,寻芳不遇是你。
梦醒时,人面桃花是你,一枕清梦也是你。
写在最后:故事中的主人公原型来自唐朝诗人崔护所作的一首诗,名为《题都城南庄》。后在孟棨的《本事诗》中详细记载了诗中的故事。
孟棨《本事诗》中记载:“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人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尽管这首诗具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的结局都不一样,文中原创短篇的情节参考自《本事诗》。
以上内容参考书籍
《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唐诗》
《宋词》
《淮南子》
《本事诗》
原创图 : 安以默
题字 : 曲径通幽
原创短篇 : 赑屃
(部分文章内容由赑屃自网络或书籍收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