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乳山,大爱无疆:乳娘用生命呵护革命的种子!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革命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妇女干部也不断增多。但是,艰苦的抗战环境,使不少妇女干部生了孩子无法带养。为保证革命军人后代健康成长,1941年冬,胶东区成立了“胶东育儿所”,地址正是在今乳山市崖子镇东凤凰崖村。育儿所孩子最多时300多人,分散在方圆近50公里范围的村庄里。
当时,为了隐蔽,孩子随奶母分散在各村居住,称奶母是“妈妈”。无私朴实的乳山“妈妈”们,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孩子,用生命和鲜血保护着革命后代的健康成长。

编辑
1942年11月,日寇对我胶东根据地进行拉网式大“扫荡”时,胶东育儿所的二三十个孩子被包围在马石山一带,育儿所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奶母们提出的口号是:“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人在孩子在。”
1942年9月,东凤凰崖村姜明真的孩子刚满八个月,为了哺育子弟兵的孩子,她毅然给自己的孩子提前断奶,从育儿所接过刚满两个月的福星。不久,日寇“扫荡”时,她和婆婆带着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藏到山上。为了避免哭闹暴露目标,她把自己仅10个月的孩子送到另一个山洞里,自己和婆婆看护着福星。

编辑
在敌机轰炸的间隙,姜明真清楚地听到自己孩子凄惨的哭声,但她无能为力。鬼子撤走后,姜明真用颤抖的手扒开山洞,只见孩子已经奄奄一息,她的心都碎了!孩子最终因为伤势过重,回家几天就离开人世······姜明真强忍着无限的悲痛,从此把全部的母爱倾注在福星身上,一直喂养福星到三岁。
在当时,把心血倾注给孩子的不止是育儿所的工作人员和奶母,即使那些年迈的老人也在尽着微薄之力。东凤凰崖村奶母沙春梅抱了育儿所三个月的小春莲奶养,年迈的婆婆为了让儿媳专心带好孩子,起早贪黑把家务活全揽下。

编辑
春莲五岁时,前方的父母把她接走了,沙春梅却因想念春莲而哭成了耳聋。刚强的乳山妈妈,日寇的铁蹄没有吓怕她们,反动派的枪炮没有吓怕她们,孩子们的离开却让她们流下了深情的泪水······
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完成了历史使命,移交给乳山县。10年间,进所的孩子是“流动”的,有送来的,有接走的,累计住所孩子总数达1000多名。所有的孩子,即使在侵华日军残酷“扫荡”的颠沛流离中,也无一损失。当时麻疹、白喉等传染病流行,而育儿所的所有孩子,无一因病夭折。当时的军政领导人,说的最多的话是:奇迹!奇迹!乳山母亲,用大爱创造了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