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外粉碎型淡水蟹简介(四)——印度篇

2022-04-28 00:36 作者:刘方宇的生父  | 我要投稿

Barytelphusa属隶属Gecarcinucidae拟地蟹科,“bary”有沉重、迟钝、坚硬之意,个人经过权衡译为重泉蟹(果酱大佬译为沉蟹)。目前仅在北纬8.568 ~ 30.890、东经68.968 ~ 87.133之间的印度半岛发现。目前本属绝大多数种已经归于其他属,因此将其限定为两种:Barytelphusa cuunicularis和Barytelphusa inflata。

Barytelphusa与所有已知类似属Lamella、Maydelliathelphusa、Travancoriana和Vela通过以下特征组合区分:相对较低的甲壳(CH/CW 0.4);眼眶外缘较短,约为内缘长度的两倍;钝性鳃外齿(图1A);额内侧三角形不完全(图1B);第三颚足外缘上发育良好的鞭毛,其长度等于或超过长节的宽度(图1D);G2的远端段明显短,约为基段长度的0.2倍。

生境:根据观察该属偏水栖,但也时常上岸活动。它们在水边淤泥覆盖的地方挖洞营穴居生活,成蟹会挖至少1米深的土洞,洞穴可以让它们适应半陆地的生活方式,远离环境压力(躲避水流的冲击等)以及防御捕食者。洞穴主要分布在附近有岩石的河床以及多岩石的河岸,栖息范围广,几乎可在任何淡水栖息地找到,包括小溪、池塘、河流、沼泽、稻田、岩洞、树洞甚至叶腋中,高度从低洼到山峰(海拔高达2231米)。人工饲养实验表明,穴重泉蟹偏好开阔且有区域分隔的生境。与竹笼子和封闭隔间造成的打斗、断腿、高死亡率相比,含泥土和石块的开放分隔性环境中蟹的存活率最高。开放分隔性环境既可以为掘穴做准备,也可以作为躲避捕食者的庇护所,以减少死亡率和种内斗争。

生物学:食性极杂,取食各种植物和动物,但对肉食的偏好强得多,有捕食鲶鱼和幼蟒的野外记录,且存在同类相食。是印度淡水蟹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在印度被作为食用种。人工饲养条件下它们不喜欢取食固定不变的饲料饲料的经常变化对提高接受度非常重要,也会促进更好的生长。采用鱼和蛤蜊混合进行喂养比只喂鱼或蛤蜊的生长速率都要明显更高。

Barytelphusa cunicularis穴重泉蟹,种加词意为“地道”,为简化译为“穴”,该种广泛分布于印度半岛,记录分布于安得拉邦、恰蒂斯格尔邦、果阿邦、古吉拉特邦、恰尔坎德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拉贾斯坦邦、泰米尔纳德邦、泰伦加纳邦、北方邦、北阿坎德邦和西孟加拉邦以及普杜奇里和达德拉联合属地,最北的确认记录来自北阿坎德邦的哈德沃

体色:甲壳、螯和步足均呈深紫褐色。

体型:成体甲宽一般70-95mm,已知最大尺寸为135mm,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蟹种之一。

Barytelphusa cunicularis雄性(69.7×50.3mm)(A-I)。Barusa gracillima雄性(38.8×27.7mm)(J-R)。整体背视图(A, J),头胸部的正视图(B, K),整体腹视图(C,L),左第三颚足(D, M)大螯外表面(E, N),胸腹板和G1 (F, O), 腹部和尾节 (G, P),左侧G1 (H, Q),左侧G2 (I, R)。比例尺:A-C = 20mm;E G, J-L, N = 10 mm;D, M, O, P = 5 mm;H, I, Q, R = 2 mm。
Barytelphusa cunicularis穴重泉蟹
Barytelphusa cunicularis鉴定特征(一) (H-K为Barytelphusa inflata生殖器)
Barytelphusa cunicularis鉴定特征(二)
1,2,3,4雌雄个体三视图| 5第三颚足 | 6雄性第一生殖肢 (G1) | 7雄性第二生殖肢(G2)左肢 。比例尺:10mm (1,4), 5mm (5,6), 2mm (7)。

用不同的饲料喂养重泉蟹的生长和存活情况

穴重泉蟹捕食鲶鱼
穴重泉蟹捕食新生幼蟒
穴重泉蟹的洞穴
两河中穴重泉蟹洞穴的不同直径和发生频率
人工饲养实验中穴重泉蟹的宜居环境设置

 Barytelphusa inflata膨胀重泉蟹,种加词意为膨胀的,形容本种的头胸甲。甲壳从橄榄棕色到紫褐色,螯和步足紫褐色。体型范围未知,目前仅有一甲宽53.8mm的雄性标本。通过甲宽与G1的特征可将其与穴重泉蟹区分。该种目前仅在马哈拉施特拉邦Sindhudurg地区的模式产地发现,模式产地位于康坎地区。

Barytelphusa inflata鉴定特征

Barusa巴鲁萨蟹属,属名由Barytelphusa属名的前三个字母和后三个字母任意组合而成。该属包含原属于重泉蟹属的两种Barytelphusa  guerini,Barytelphusa mccanni以及新种Barusa gracillima和Barusa obesa该属已知分布于恰蒂斯加尔邦、果阿邦、古吉拉特邦、恰尔坎德邦、卡纳塔克邦、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拉贾斯坦邦、泰伦加纳邦和北方邦,以及达德拉联合地区。Barusa gracillima和Barusa obesa只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西高止邦被发现,而Barusa mccanni发现于果阿邦、卡纳塔克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但在西高止邦的东部边界之外未发现,这些物种不太可能出现在印度半岛的其他邦。本属的螯结构类似相手蟹且缺乏碾压齿,目前只看到Barusa guerini的螯型相对适合碾压。

Barusa guerini古氏巴鲁萨蟹,甲宽约49-56mm,最大尺寸在62mm以上。该种目前已知分布于印度的恰蒂斯加尔邦、古吉拉特邦、贾坎德邦、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拉贾斯坦邦、泰伦加纳邦和北方邦,以及达德拉联邦领土。最北到北方邦的阿拉哈巴德,最南端的记录来自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科尔哈普尔区,也常见于西高止山脉。背甲浅至深紫褐色,整体一般为黄褐色,个别个体为紫红色或深紫褐色。栖息地广泛,包括山涧、河流、池塘、稻田,通常为半陆生生活在小卵石下和洞穴内,高低海拔都有分布食物包括藻类、树叶、水果、蚯蚓、昆虫、软体动物、鱼、青蛙、蜥蜴和蛇。青蛙、蟾蜍、花园蜥蜴、石龙子、果子狸、豺、猫鼬和老鼠是它们已知的捕食者。

Barusa guerini左雄右雌


Barusa guerini鉴定特征


Barusa guerini。E为第三颚足,F为G1、G2

 

Travancoriana特拉凡哥尔蟹属,目前有6种,即T. schirnerae、T. pollicaris、T. convexa、T. granulata、T. kuleera和T. charu。该属外表与重泉蟹属相似,但通过其长且发达的G2远端部分(重泉蟹G2远端短或残留)和相对短粗的G1末端(重泉蟹G1终端段比例长)可以区分。标本均取自浅水河流的石下。该属已知分布于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也可能有分布。本属钳形多数类似相手蟹且缺乏碾压齿,仅Travancoriana schirnerae有疑似碾压型齿列。

Travancoriana schirnerae席氏特拉凡哥尔蟹,成体甲宽约41-60mm。此种很容易与它除了T. kuleera的同族区分,雄性有一个狭窄的t形腹部(相对于狭窄的三角形腹部);前外侧一半的甲壳明显隆起(对比轻凸)。通过生殖器可以将其与T.kuleera区分

分布:该种已知分布于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西高止邦、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等。

生境:该种在印度喀拉拉邦曼安塔瓦迪的湿地上很丰富,生活在水田、香蕉和槟榔种植园堤岸上的洞穴里,为当地部落人口提供了廉价的动物蛋白来源。

生物学:雌雄成蟹具有相同的色型:黄色、中间色和紫色。种群以中间型为主(60%),其次为黄色型(28%)和紫色型(12%)。黄色和紫色的出现频率存在性别差异。黄色在雄性中的出现频率(26%)低于雌性(30%),而紫色在雌性中的出现频率(10%)低于雄性(14%)。体色的功能范围包括提供保护色,调节体温、社会信号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个体的性别、大小和生殖状态等信息,幼体的深色有利于提高对视觉捕食者的抗性。幼体出现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为雨季多其次冬季,夏季稀少;成蟹出现频率在不同季节保持相同,繁殖期从2月底至5月。雌性通常在交配过程之前被雄性拖入洞穴,这种交配机制似乎更有利于单配性。雌性的蜕皮时间较长,这与它们在繁殖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较高有关。

Travancoriana schirnerae席氏特拉凡哥尔蟹(雄性)

疑似此种
Travancoriana schirnerae生殖器特征


Travancoriana schirnerae雄性: A,前侧甲右侧;B,额中;C,右第三颚足;D,雄性腹部;E,前胸甲;F,左侧G1背视图;G,左G1腹视图;H,左侧G1末端背视图;I,左G2背视图。比例尺= 1.0 mm。
调查中种群体型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雌雄个体不同体型区间三种色型出现频率
Travancoriana schirnerae的分布

Lamella平背蟹属,属名形容其背甲平坦。其形态与重泉蟹属在整体面貌和G2结构上最为相似,分布于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

Lamella lamellifrons扁平平背蟹,水栖物种。通常与穴重泉蟹重叠分布,最大标本为雌性甲宽60mm标本采自浅水至深水(0.01-1.5 m)。总是在拔56-600米的水中被发现

雌性个体
雄性个体
生殖器一览

Maydelliathelphusa属有5个种,M. masoniana , M. edentula , M. falcidigits, M. harpax , 和M. lugubris,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资料较少。


Maydelliathelphusa属物种鉴定特征
Maydelliathelphusa属生境
洞穴

Maydelliathelphusa edentula,曾被归入Travancoriana属,被称为Travancoriana napaea,多为棕红色,甲宽可达10cm以上。分布于阿萨姆邦,米佐拉姆邦和那加兰邦。


Maydelliathelphusa edentula
尺寸数据

Maydelliathelphusa lugubris,主要栖息在低地河流河岸上,但在一些地区栖息于更高的山脉(高达3500米)。雌性会在河岸挖深的分叉洞,到达水线。雄性通常只隐藏在石头下,没有挖洞迹象。该种分布在恒河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从旁遮普到那加兰邦。在不丹,本种分布于彭措林 和萨姆奇地区。

Maydelliathelphusa lugubris

可能作为淡水蟹猎物的印度软体动物也相当丰富,鉴于篇幅原因下次以动态形式列举,本专栏暂不做介绍。

国外粉碎型淡水蟹简介(四)——印度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