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太唯美!彼此尊重,灵魂契合的知己挚爱

2023-02-14 12:22 作者:南山橘暖读书时  | 我要投稿

大家好,今天说说林黛玉为什么会爱贾宝玉?

很多读者和我讨论一个问题:林黛玉那么美好,聪慧,她为什么会爱贾宝玉呢?贾宝玉见一个爱一个,又没能力保护黛玉,也没有什么家族责任心,还和许多男女有暧昧关系。

林黛玉她到底爱宝玉什么呢?只因为她父母双亡,困于贾府,没机会接触更优质的男性,作者又偏偏设定她还泪,所以她只能选贾宝玉吗?

我认为林黛玉爱贾宝玉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们是知己,悲喜互通,灵魂契合,他们之间的感情彼此对等,双向奔赴,也充满了尊重、理解和信任。

贾宝玉和林黛玉或许都不完美,但他们俩之间的爱情真的是近乎理想型的美好。今天就宝黛爱情,详细的说一说我的观点。

三生石典故本是“知己情”,林黛玉和贾宝玉是爱人更是知己

《红楼梦》的作者开篇就给宝黛设置了神话背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再续前缘,修行自身。

三生石”的典故本就是一个关于知己之间的真情和人性的传说,讲的是富家子李源和知己好友园泽禅师隔世相会的故事。

而林黛玉为什么会死心塌地的深爱贾宝玉?作者在第三十二回中其实已经写的非常明确。

书中写: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然后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林黛玉当时丰富的内心活动,是如何的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

这里作者反复五次提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是知己,却仍然怕读者忽略这件事,接着就写到了贾宝玉跟林黛玉表白,林黛玉当时的感受是:“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

两人都是满心的千言万语,却又都不知道从何说起,林黛玉哭着要走,贾宝玉拦她,作者又特意安排林黛玉说了一句:“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懂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不只是爱情,更是知己挚友的情份。

什么样的人之间才算得上知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吗?是熟悉彼此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喜欢看同一本书、同一部电影,喜欢同一首歌、同一个明星,喜欢同样的饮料和食物吗?

没那么简单,上面这样的朋友并不难找,这个世界上人那么多,爱好就那么几个,相似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人生阅历甚至星座血型,很容易就会成为一个兴趣小组的人。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豫让为了报答伯瑶的赏识不惜付出生命;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能听懂,“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真正的知己是指真正能懂得你内心的人,他了解你的全部优点,也能看到你的全部缺点,他能理解你所做出的各种选择;

他能在你的光芒万丈的时候真心实意的喝彩和欣赏,也不会嫉妒你比他过得更好。他能在你落魄潦倒的时候雪中送炭,不离不弃;哪怕他也只有片瓦遮阴,还是愿意竭尽所能帮助你,守护你。

这样的知己好友,一辈子能有那么一两个,已经非常幸运,如果知己同时又是爱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福份。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这样幸运的灵魂知己,知心挚爱。他们的爱情关系美好又纯真,近乎我心中的的理想型,就算拿到现代来看也依然令人艳羡。

作者甚至还专门在书中安排宝玉亲口说过草木有灵,以万物为知己的一篇长论。

宝玉叹道:“你们哪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

宝玉这番言论是由晴雯而发,他把晴雯比作自己院中的海棠花,晴雯是林黛玉的分身之一,林黛玉也自称草木之人,又曾作《五美吟·明妃》诗,此处照应的应该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前缘。

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印证一场双向奔赴的知己挚爱

《红楼梦》里是有神话背景的,作者开篇提到下凡的神仙只有两位: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

可是神瑛侍者他为什么要下凡呢?

作者写道是因为:“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

在古代神话里,神是了却凡心的,是忘情的,但神瑛侍者很显然是有情的,而且还动了凡心,让他动凡心的是谁呢?当然是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

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的灌溉,一开始可能只是恻隐之情,但时间长了,大约是为仙草所动心,所以才会“日以甘露灌溉”呵护守候,助她成长修行。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又像小王子浇灌了玫瑰,他们之间彼此创造了奇妙的联系,由此开启了宿命的纠葛。

所谓甘露”表面的意思是甘甜的露水,但从宝玉最终出家当和尚的结局来看,此处作者未必没有暗藏机锋。

在佛家典籍中“甘露”喻佛法、涅槃等,其梵文具有“长生”之意,是菩萨发慈悲心的境界。比如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她那只玉净瓶里盛的就是甘露,在《西游记》中这甘露复活了天地灵根人参果树。

绛珠仙草修成了绛珠仙子,她自然是忘不了神瑛侍者。

天上那么多神仙,在她眼里本来都没有区别,但因为神瑛侍者的灌溉过她,从此他在她心里就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了。

当时绛珠仙草“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之后,只是她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认清自己的情感,自认为神瑛侍者对她是有“灌溉之德”、“甘露之惠”。书中写绛珠仙子说道:

他(神瑛侍者)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作者甚至写她根本不懂情为何物,只是“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让她:“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但是绛珠仙子毕竟是聪慧灵秀的,她虽然才刚刚修行成功,但是对比太虚环境里的警幻仙姑、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她内心天然生发出来的情愁,让她更像一个有血有肉,渴望爱与被爱的人。

但是在《红楼梦》书中的仙界也是认为男女之情是冤孽,是风月债,她一个刚刚修成人形的小仙敢有私情吗?如果有了私情,她还能继续修行成上仙吗?如果修行成上仙就是要忘情绝爱,那她修行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警幻仙子想要点化她,见神瑛侍者来登记下凡,就问绛珠仙子:“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

按照仙女们普遍的报恩方式,应该是白素贞那样以身相许、帮助他功成名就,再给他生个儿子呗。以贾府的情况,绛珠仙子大约是得嫁给贾宝玉,劝他读圣贤书考上状元当宰相,夫妻同心重整家业,让贾府再续命一百年。

但是没想到绛珠仙子很有自己的想法,她创新了还泪的报恩方式,这简直太酷了!《红楼梦》的作者从一开始就让宝黛的感情如此纯粹,不掺杂任何外物的干扰。

如果说绛珠仙子对于“情”还处于懵懂笨拙的状态,她下凡是想寻求一个答案:“神瑛侍者的好是只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花草都有?”

那神瑛侍者造历幻缘的目的就是:“我是能得所有人的眼泪,还是各人各得眼泪?”

因为他作为神,本该是要博爱众生的,他的爱是无私的;可他对绛珠仙草的感情又是与众不同的,如果这份爱是自私的,那么他还能不能做博爱众生的神呢?或许他就是因此才要下凡造历更多幻缘寻找答案的吧。

等到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凡以后就变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都没有了之前的记忆,甚至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前都没见过面,但是在宝黛初会的时候,这一场双向奔赴的情缘已经有了端倪。

书中写: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这一段看似很俗套的描写,但又极其的微妙,《红楼梦》中把众女子比作鲜花,比如薛宝钗是牡丹,史湘云是海棠等等,只有林黛玉自称草木之人,可是“绛洞花王”贾宝玉,却一眼就在花丛里认出了他前世守护过的绛珠仙草。

只有同样自在平等的灵魂,才能互相欣赏,只有磁场相近的人,才能相互识别。一见钟情未必是见色起意,更可能终于遇见了自己内心寻觅已久的理想型。

无论在仙界还是人间,宝黛都能一眼认出对方就是那个自己要找的人。

贾宝玉爱的是独一无二的,袅娜超逸的“神仙般的妹妹”,哪怕林黛玉在众人眼中只是一个禀赋柔弱,娇怯怯的孤女林黛玉喜欢的也是言谈举止不俗的宝玉,哪怕他是众人口中草莽轻浮、极憨顽淘气之人。

可见宝黛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懂得尊重彼此的人格,欣赏彼此的特质。

从此以后几年里,宝黛一切的所作所为,大部分就都是在寻求他们下凡历劫想要的答案。

林黛玉对各种对贾宝玉使小性子,都是在试探和考验贾宝玉,她想要知道贾宝玉对她是不是和对众姊妹、丫鬟等其他女孩一样?

因为宝玉虽然对林黛玉是一见倾心,但起初他是分不清自己对林妹妹的感情到底与其他姊妹或者丫鬟姐姐们有什么不一样的。他自幼厮混内帷,在脂粉从中长大,那么多美少女众星捧月围绕着他,他理所当然的享受那些女孩儿对他的好,也愿意回馈她们一样的好。

甚至他认为所有的女孩子都应该爱他,大家最好是永远这样欢聚在一起才好。他的梦想曾是哪怕有一天他狗带了,众女孩的眼泪也要为他流成一条河,把他飘起来给送走。

贾宝玉是一个古代的贵族公子,没人告诉他要专情,也没人告诉他真爱就是只能爱一个女子。

正是林黛玉前期的种种吃醋爱恼、反复试探,才激发出贾宝玉内心对爱情更清醒的认知。

总有观点认为林黛玉矫情爱作,真的不是酸葡萄心理吗?爱情都是自私的,排他的,所以古代的小情侣才被称为是“小冤家”,人家贾宝玉明明乐在其中呀!

大方和气的宝姐姐带着金玉良缘对他穷追不舍,可他偏偏要伏低做小,温言款语甚至作揖下跪的去追着林妹妹。

爱是不能勉强的,贾宝玉顺从了自己的本心,他的心是只向着黛玉的,让林黛玉好才是他的内心最强烈的需求。

爱的越深,苛求得越切,爱人之间难免都是要吵架的,因为真爱的基础是彼此信任,吵架的时候往往是最能反应内心本能,平时的客气伪装都不存在了,想说话的都会直接说出来,虽然可能有点不好听。

重要的是吵架之后要有自省和反思的能力,学会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从此更加理解和尊重彼此,感情自然也更加稳固。

比如第二十回宝黛因为宝钗和史湘云湘云闹了别扭。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林黛玉只听了这一句话,就立刻原谅了贾宝玉,关心他大冷天为什么脱了披风。

又比如端午节赐礼和清虚观打醮之后,宝黛大吵大闹一顿,听到贾母说了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之后,就“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他们很快又手牵手了。

其实在书中,宝黛每一次吵闹和好,他们的感情也都会随之更深一层,更进一步,这就是他们交换真心并且解决问题的方式。

宝玉也是在酷似林黛玉的小戏子龄官面前碰了钉子,看到龄官和贾蔷的相处模式,犹如林黛玉和他的日常翻版。他才终于顿悟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

翻译一下就是:啊!竟然有人是不爱我的!啊!原来我的博爱并不是总能等量置换所有人的回应!啊!原来一个人要专心的爱着另一个人那才叫爱情!就像龄官和蔷哥儿,就像林妹妹和我!

期间宝玉还经历了很多事,比如他被袭人、宝钗劝学、劝好等,比如清虚观打醮、金钏之死,以及琪官之事他被贾政打的屁股开花等等,渐渐明白:原来有人爱我是有很多附加条件的,我爱别人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贾母爱他是因为他衔玉而生自带祥瑞,而且长得像过世的荣国公;王夫人爱他是想让他做晚年的依靠,要是贾珠还活着,贾政怎么打宝玉她也无所谓;薛宝钗爱他是想当宝二奶奶,借他家族的东风庇护自己的母兄,实现她的青云志;花袭人等丫鬟爱他是想要争荣夸耀当姨娘……

她们爱的都不是贾宝玉本人,是她们内心理想在贾宝玉身上的投射。可惜贾宝玉并不满足她们的理想。所以她们总是有人拼命想要把贾宝玉扭捏她们想要的样子,这并不是爱,而是甲方和乙方的拉扯。

贾宝玉也渐渐明白,只有林黛玉爱的是他贾宝玉本人,她是用自己的一颗心爱着他,只求宝玉对她心灵上的回应。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唯有顺从内心的情感,才能认清自己想要什么,也能知道对方是不是自己想要找的人。

林黛玉屡次和宝玉闹别扭使性子,也只是想确定他对她的感情,与任何功名利禄、身份地位完全无关;她哭她闹她锋芒毒舌,也是因为她自尊自爱自重的保护色。

她知道宝玉不爱八股文,厌恶仕途经济,只爱厮混内帷,和丫头们好,给姐妹们做胭脂膏子,在外面结交戏子优伶表赠私物,闹学堂和秦钟暧昧。

但是她也知道宝玉不是那种皮肤淫滥之徒,贾宝玉的“意淫”其实也不是现在所说的yy,而是指他的精神之爱。

他的博爱其实是一份能把那些底层人当成人看的一种平常心,一份恻隐之心。林黛玉是懂得,因为她的恻隐之心,悲悯之情更胜于宝玉,她甚至为落花流泪收葬,担忧落花被流水玷污,还要怜惜的装在锦囊里,设立花冢。

所以除了有金玉之论,攻势强大的薛宝钗,林黛玉从来也没将其他人和事放在心上。直到宝玉挨打,她才劝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但是宝玉不改,黛玉也不强求,因为她知道宝玉如果都改了,他也就不是宝玉了。

宝玉也是最懂黛玉的人,他最欣赏黛玉的文采,看一首赞一首,过目成诵,能从字里行间读出黛玉的心事,凄然落泪,诗社里只推黛玉为首;林黛玉为什么金什么玉不痛快,宝玉就摔玉砸玉……总之在贾宝玉心里:“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

宝玉跟黛玉的表白那一段尤其感人,两人均有千言万语,但却都不知从何说起。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黛玉听了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她对宝玉说:“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从这一刻起,贾宝玉和林黛玉算是真正定情,这也是全书中仅有的一份男女之间纯粹真诚的美好爱情。

他们顶着封建礼教和家长的压力,经过那么多红男绿女的考验,明确自己的所求,也理解彼此的内心,他们主动而清醒的选择了彼此为此生挚爱。

贾宝玉后来误把袭人当黛玉说的那段话也很有意思,他说: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

表面看上去像是一段傻话,但爱情中的人谁又没说过这样的傻话呢?

这段话与前面的表白连在一起其实非常感人,用现代话翻译一下就是:

他爱她,比她爱他更多。他对她的爱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尽管这惊世骇俗,他也要勇敢说出来,让她知道,让她放心。而他只说了一句,她就已经完全懂了。

双箭头的暗恋挑明的这一刻不感人吗?这样双向奔赴,心心相印、灵魂契合又隐忍克制的爱情不美好吗?不比那些霸总娇妻宠来宠去的香多了吗?

这就很像柏拉图所说的“灵魂之爱”,“心灵之爱”,摆脱了身体欲望和外物约束的纯粹的爱情。

神瑛侍者化身为贾宝玉,在贾府这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流连多年,身处百花丛中,却能由博爱悟出专情,又由专情反证他对众女孩的“博爱”是一颗平等心,只有对林黛玉的深情才是灵魂的共鸣。

这一番告白以后,接着就是宝玉送手帕,林黛玉提帕三绝,两人算是私定终身。从此宝黛两情相悦,相互取暖,过了几年岁月静好的生活,贾宝玉也真的再没有和其他女孩子暧昧调笑过。

这里说宝黛的“病”更是作者绝妙的暗喻,林黛玉作为痴情女子,多愁多病,贾宝玉因为对林黛玉的爱“弄了一身的病”,可是他们这一对心意相通的有情人多么难能可贵,真正有“病”只怕是那腐朽的封建礼教,无情的俗人庸人。

我个人是不能理解,追求功利的凭什么看不起追求爱情的?爱情什么时候就变得这么不值钱了呢?爱情明明是这个世界上至真至美的一种感情呀。

古代人会吟诵“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前些年还有首歌唱着爱情不是买卖。

怎么竟有许多人是诗也忘了,歌也不唱了,却有人见了富二代就抢着喊老公,或者骄傲宣称:“男友是皇城司的大人,可是五品呐!五品!”,然后再讽刺嫁给穷小子一起奋斗的姑娘是恋爱脑,这些现象真的不觉得很讽刺吗?

其实,我理解的爱情就和理想差不多,可以没有,但还真别不信。总有人能实现一些普通人眼里遥不可及的梦想,总有人拥有世俗无法企及的爱情。

当然选择把买车买房,赚有花不完的钱,一辈子也不结婚当做人生理想,当做取悦自己的方式完全没问题。

但是人家林黛玉和贾宝玉出身很高,他们是不需要为这些物质生活努力奋斗的,对这些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看的很淡薄。他们追求自我,追求爱情,追求对人生与世界的更深刻的思考,就是他们取悦自己的方式,可以不理解,但请给予一份尊重。

因为人类是需要人文精神的,物欲是会减退的,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爱因斯坦早已看透了一切。

可能有读者会表示:贾宝玉和林黛玉有这么好吗?他们一个不务正业、厮混内帷,一个古代男子汉不爱科举仕途只爱给丫鬟们做胭脂;一个只知道哭哭啼啼,伤春悲秋,一个古代女孩儿家不好好做针线整天读书作诗,无病呻吟。

但这只是古代主流价值观从现实功利角度出发,对他们做出的评价,从来就有便是对吗?非要做一个油滑市侩,追名逐利的人才算有用吗?成功只有升官发财,兴旺家业这一种定义吗?每个人的生活目标和追求是不一样的呀,学金融管理也不能来嘲笑我学文学的没有用吧!

随大流其实是一种从众行为,有的人是自愿选择,他的兴趣爱好,所需承担的责任,与社会大环境对他的期望是一致的。

但也有的人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敢坚持自己的内心,承受不了周围的压力,才不得不选择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

在《红楼梦》书中兵荒马乱、饥荒灾年的大环境理,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和穷途末路的贾府里,贾宝玉就算他发奋苦读考上状元入阁部,辅国治民上万言书,苦心经营仕途经济;林黛玉放弃诗书,每天做着女红针线,见人就谈女德女训,强打精神笑脸奉承贾母王夫人开心,应酬姊妹姑嫂人情关系……

他们俩这样做就能改变朝政腐朽、官场黑暗、民生多艰吗?能逆转贾府抄家败落的命运吗?能感化王夫人立刻给宝黛办婚事吗?就能感动贾珍贾琏贾蓉这些人等洗心革面,不再奢靡放浪作妖吗?能让贾府上下千名奴仆都忠心耿耿,管家管事不再贪占自肥,不在外面无法无天,底层的婆子不再聚赌偷窃吗?

很明显都不能呀!宝黛也只会因此失去自我个性和艺术魅力,变成无数古代才子佳人小说里面目模糊的男女主,泯然众人,泛善可陈。

黑暗的封建社会注定是要腐朽的,贾府这艘破船注定是要沉沦的。

比如明末时期,就连“引正人,抑邪党,天下称其贤”的韩爌和文武双全、满门忠烈的名臣孙承宗等贤臣名将,拼尽全力也不能扭转颓势。贾府也不是没人努力过,那些贾府前几辈精神举业的爷们儿们,以及贾母、王熙凤、贾元春、贾探春她们做过的很多事,很多牺牲,试图挽救家族衰退,也都是徒劳。

其实林黛玉和贾宝玉也不是整天只知道谈情说爱,只可惜他们都是家族中没有话事权的小辈,能做的事情太有限了。

尤其是那个衔玉而生的贾宝玉,他这个与生俱来得祥瑞就注定他这一辈子和权利二字缘分不大,他要是过分积极经营仕途,拉帮结派,争权夺利,不止皇帝会忌惮他,他哥贾琏都得怕他抢管家权吧。

林黛玉也想大展奇才,可苦于怀才不遇。她曾帮王熙凤算账,也筹谋过贾府入不敷出,若不省俭,只怕后手不接;也曾劝宝玉做些正事承担家族责任;贾宝玉只是厌恶八股仕途,他也很积极的参与了很多社交活动,也费心调解过不少家族内部矛盾,不仅在贾母王夫人之间两头哄,还不止一次给丫鬟们背黑锅……

在古代这样的末世乱世里,很多士人出于对世道、君主的绝望,怀才不遇之后都选择远离仕途,归隐山林。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精神思想很可能是与这些隐逸之士不谋而合的。

而且宝黛本来就是下凡历劫的,他们来见识红尘人寰众生众相,体会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贪嗔痴,失荣乐,缘起性空。

他们下凡拿的也不是起点男频向剧本,他们真要是想走拯救贾府,称霸世界的剧情向,他俩下凡可以选择投胎做贾政、王夫人,时间来不及的话投成贾琏、王熙凤也比做宝黛更方便施展才华,拯救全家

加缪说: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看似无用的宝黛,其实他们都有很强大的内心和智慧。虽然他们不是完人,但是他们的爱情是真的很唯美。

清醒的人最痛苦:浊世里宝黛相互依靠

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在仙界的时候,就都是个性十足的。

太虚幻境中也不是无拘无束的极乐天,那里也是有规矩秩序、等级压制的,警幻仙子高高在上,划分薄命司女子都要分上中下,表示底层无关紧要的人都没资格入册。

其他神仙各司其职,循规蹈矩,听凭警幻仙子安排,哪怕是她的亲妹子兼美仙子,姐姐让她启蒙宝玉,她就去启蒙;让她下凡当秦可卿,她又去了,好像个工具人一样。

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就明显具备更强的自我意识。

神瑛侍者灌溉绛珠仙草是主动的,绛珠仙草产生缠绵情愁是主动的,甚至他们下凡历劫也都是主动选择的,这就和西游师徒几位被贬下凡大不一样。

当心似迷舟之时,他们想要拨云见日,不盲从,不偏听,不偏信,他们愿望强烈的想要亲自去求索答案,思考真相。

可见他们与太虚幻境那些看破了一切,无欲无求,全知全能,把人间情爱痴嗔,喜乐悲欢都看作冤孽、幻相和虚无的高高在上的神仙们不一样,他们俩是接近于人的神,他们更想做自己,寻求让自己合适的生存状态。

那么贾宝玉又怎么肯被人间这些封建礼教和仕途经济等等俗套束缚呢?

他是赖嬷嬷口中“天不怕地不怕扎窝子的样儿”:不仅敢于与林黛玉相爱,私定终身,而且他的阶级尊卑观念较弱对每个人都有一份难得的平常心。

贾宝玉虽然身处权贵阶层,却视荣国府贵公子的身份为无物,几乎不会作威作福的去压迫底层人。

他对底层的丫鬟们同情关照,伏地做小,对小戏子们、小旦蒋玉菡都真诚相待,甚至帮蒋玉菡私逃差点惹下大祸;他和小厮们也不讲礼数规矩,兴儿亲口说过:“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甚至他对不喜欢的“鱼眼睛”媳妇婆子,也能体谅她们生活的不容易。

贾宝玉能够对身边所有的人都有一份善意和尊重,就是他最可贵的品质。他对花草树木、星星月亮,世间万物生灵都有情,书中写他:

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因为他的热爱和世俗的期待不一样,他因此成为世人眼中离经叛道,乖僻荒诞的孩子,家人长辈口中“不争气的畜生”,整个贾府里,太多人想要改造他、规训他、控制他、嫌弃他、嫉妒他……

但贾宝玉并没有妥协,他坚持自我,反抗世俗的言行有很多,他厌恶世俗功利,管那些不择手段追求仕途经济,荣华富贵的读书人叫“禄蠹”,甚至敢在男权社会里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他对林黛玉掏心掏肺的表白,他为晴雯大哭写下《芙蓉女儿诔》、他烧了圣贤书,他大骂薛宝钗国贼禄鬼之流,他说仕途经济都是混账话……即使他的力量微弱,即使他的反抗是有限的,这份反抗精神也是值得赞叹的。

作者借贾宝玉的眼重新审视前尘往事,看透了当时封建社会和他家族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所以更加痛苦难当,才会“字字写来都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贾宝玉在贾府是很难过的,只有林黛玉懂得他的才华,他的多情,他的善良与纯真,他的逃避和孤独。

关于“自我”和“孤独”的标签在林黛玉身上比贾宝玉体现的更加鲜明。

如果贾宝玉是背负着无数沉重的家族负担和道德绑架在叛逆的做自己,林黛玉显然是作者的亲生女儿,她的外部负担都被作者给手动清除干净了。

作者直接开具就让她变成一个孤女:列侯林氏家族失去爵位,人口凋零,黛玉的父母弟弟都去世。

林黛玉虽然在贾府锦衣玉食,但是她的内心非常孤独,她从不把自己当成贾府之人,时常感慨自己没有家了“薄命胜于双文哉”,她失去了来处,但又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何方?所以小小年纪就写出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偈语。

除了贾宝玉,甚至没人能理解她为什么总是哭,因为那些人只看见她在诗礼簪缨、温柔富贵的荣国公府里,有贾母照顾她,享受极好的物质条件,却不会关注她精神世界里的悲伤。

幸亏林黛玉自幼接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饱学才女。她可以向丰富的书中世界去求索,获得精神上的陪伴,她的头脑也具备独立思考关于她自身和归宿答案的能力。

在林黛玉单薄娇弱的身体里,藏着一颗高贵的灵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那是对世事的洞察,对自我与真爱的追求,对人生世事的思考。

林黛玉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她初入贾府就会谨慎周全,八面玲珑;认清周围环境之后,她为人处世不卑不亢,张弛有度,从来不迎合讨好长辈掌权者。

林黛玉是自尊自爱的,虽自幼与宝玉亲厚,两情相悦,私定终身,却能发乎情止乎礼;她在乱糟糟的贾府里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如污淖陷渠沟”表明心志;

林黛玉是一直保持思考的,面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她发出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质问,也写出了“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领悟,更有“叹今生谁舍谁收?”的绝望;

林黛玉是悲天悯人的,她收集凋零的落花,藏在干净的绢袋里埋进花冢,还要作一首《葬花词》一哭;她教香菱学诗,给大燕子留着回家的门,同情邢岫烟和尤二姐,包容湘云和袭人背后说她坏话,帮晴雯改悼文……

林黛玉是世事洞明的,她算出贾府经济危机,贾府各方势力的风起云涌,争权夺利各人的无奈与辛酸,甚至她预测到贾府的以后必然也会与她的家族一样凋零,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林黛玉的内心是始终保持纯真的,她豁达磊落,诚心待人,也收获了众姊妹的情谊;她敢于面对自己过往的错处,与昔日情敌薛宝钗开诚布公,自省己身。

因为林黛玉足够了解自己,懂得自尊自爱,所以她才敢于做最真实的自己。因此她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也能赞美欣赏他人的优点,进而她能照见众生的悲欢,她对世间万物都心怀恻隐与悲悯之情。

也正因如此,贾宝玉才会那么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她值得被爱!作者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她不仅是贾宝玉心中最独特的白月光和红玫瑰,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见的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女主。

所以作者在书中尽可能的让林黛玉至少曾经拥有过世间的一切美好。

《红楼梦》的作者安排宝黛都读四书,也都读《南华经》,还一起写过颂圣诗,并且合作过一首偈子: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这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下凡历劫的见证与参悟,包含了他们对于自我、人生和俗世的认识与思考。

书中开篇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讽刺:“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只有金银忘不了”、“及到多时眼闭了,荒冢一堆草没了”。

小王子说只有孩子才知道他们要找什么,也只有宝黛这种心神明澈、天性纯真的人才能身处名利漩涡,却并未随波逐流,他们才能达到自己,见他人,见众生的境界。

残酷的名利泥塘里已经挤满了人,岸上还有消减了脑袋抢着往里跳。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清醒又痛苦的,他们互相陪伴,给予彼此在那浊世泥潭里走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最终他们一个魂归离恨天,一个跳出红尘外。作者或许就是要借此表达,面对封建末世和贾府的腐朽与黑暗的洪流,宝黛的清醒与反抗不过只是一粒沙。

林黛玉预感到自己可能会早逝的命运,不能与贾宝玉长相厮守。那么到时候不只是她命薄,宝玉更是命苦。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讲古爱的起源,说原始的人类是球状的,有四只手,四条腿,一颗头颅上前后两张脸,他们的力量让众神感到不安,于是被神分成两半,因此每个人都不是完整的,恋人就是我们的另一半,找到了另一半,才能实现自我人生的完整。

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这样一对在古代特立独行的知己,就是彼此的另一半,他们是共用一个灵魂的爱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彼此相爱,就像爱着另一个自己。

如果其中一人因为不可抗力离开,另一个人从此就要独自面对来自内心和世俗的全部压力。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写道: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一个。

在三生石的典故里,李源于十二年后,按约定来寻转世的知己好友园泽禅师,见面时禅师已经成为小牧童,他做了这样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姻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其中“三生石上旧精魂”、“此身虽异性长存”两句可谓经典,偏偏《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又叫作茫茫大士,应该也不是巧合,而是作者在玩梗。

贾宝玉好像也早已经预感到他和林黛玉的未来。在七十回里,林黛玉的风筝飞远去,宝玉都要担心:“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她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他也剪断了自己的风筝线,他的风筝也随着林黛玉的风筝飞去了。

贾宝玉也曾不止一次对林黛玉承诺,他要跟林黛玉一起走,等她离世,他就去当和尚。

贾宝玉最终的确也是兑现了这个承诺,哪怕他曾认可续弦论,又在黛玉早逝之后娶了薛宝钗,但是薛宝钗和他永远都不可能做知己,他们三观不合,相互折磨,过得太痛苦。

失去了知己爱侣林黛玉,贾宝玉就算大声呐喊,也只不过能听见自己的回声,他的归宿唯有林黛玉。就像小王子会回归到他的玫瑰身边。

或许宝黛起源于三生石畔的情缘,也要历经三生三世方得圆满吧。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下凡历劫都是很成功的,体味过七情八苦,悲欢离合,学会了如何爱自己,如何爱他人。“于一人见众生,于一草见万物”,唯有懂得真情的人才懂什么是真爱。

这一场红楼梦醒,那些功名富贵,锦绣红粉都已无形无影,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唯有宝黛的真情流传至今,感人至深。

忽然发现今天是情人节,正好更完宝黛爱情的专题。大家情人节快乐,愿我们都有爱人的能力,也有被爱的幸福,都能找到彼此最合适的另一半!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相知相伴,相守一生。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太唯美!彼此尊重,灵魂契合的知己挚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