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37h速成全部高考题型】23届高中物理免费系统复习课(百日倒计时计划配套公益课

2022-12-15 00:11 作者:Xavze  | 我要投稿

以下笔记为睿叔所讲总结+本人心得合并+其他补充

主体内容为睿叔所讲。

持续更新中...

“※”表示睿叔口述但截图中没有出现或表意不明的内容。

“///”表示自己总结补充或根据视频内容对睿叔所说进行扩充。


目前包含内容:

已完结:【1直线】【10电学实验】【9恒定电流】【8静电场】【11磁场(22版)】【2静力学】

未完结:【12电磁感应】【17简谐运动】

考虑到全部更完做成笔记太多,所以特地分了专栏做成文集避免翻找麻烦。

文集:《物理网课笔记》

文集号:rl650739

(另:对我的笔记有什么建议或补充欢迎私信,谢谢!化学超人那边的笔记也在同时跟进啦~~不过更新速度有点慢,欢迎前去查看~)



极重点做题总结:

做涉及到运动或力的题目,一定要先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再去做题。很多题目失分,都是因为没有做好受力与运动情况分析!


【1直线】

A模型考点——运动学史与物理思想

[考频:★★] [难度:★]

A1~A3:运动学史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注意题干信息是问某句话是否正确还是某个人说过某句话正确。


A4.★物理思想


B模型考点——匀变数运动基本方程

[考频:★★★★★] [难度:★★]

B11.五大参数五大方程


B2.平均速度、中间速度


B3.陌生运动函数


C模型考点——打点计时器

[ZHI.C1]打点计时器一打点原理

[考频:★★] [难度:★]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类似于点火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类似于缝纫机。


[ZHI.C2] 打点计时器一一计时原理

[考频:★★★] [难度:★★]

※:起始段后边的点可能有点密集,但为了能囊括更多的点,使数据更准确,所以使用间隔取点。

间隔取点减小的是相对误差


[ZHI.C3] 打点计时器一一测量原理

[考频:★★★★★] [难度:★★★]

※:C32使用的是逐差法的口诀


[ZHI.C4]打点计时器——同类仪器

[考频:★★★] [难度:★★]


D模型考点——两种分段运动

[考频:★★] [难度:★★★]

[ZHI.D1]等时分段运动


[ZHI.D2]不等时分段运动


E模型考点——垂直与上抛

[考频:★★★★] [难度:★★]

[ZHI.E1]自由落体运动


[ZHI.E2]竖直上抛运动


F模型考点——运动学图象

[ZHL.F1] 位置时间(x- t)图像

[考频:★★★★] [难度:★★★]

注意位移是矢量。

[ZHL.F2] 速度时间(v - t)图像

[考频:★★★★★] [难度:★★★]


[ZHL.F4] 陌生图像

[考频:★★] [难度:★★★]


G模型考点——图象解决问题

[ZHL.G1]单物体多过程问题

[考频:★★★] [难度:★]


[ZHL.G2]追及相遇问题(多物体同时运动)

【1直线】到此结束


【2静电力】

A模型考点——弹力模型

[LI.A1]刚绳弹力模型

[考频:★★★★★] [难度:★]

[LI.A2]硬杆/轻杆弹力模型

[LI.A3]接触类弹力模型

[LI.A4]初识弹簧

[LI.A5]三种摩擦力

[LI.A6]力的合成与分解


B模型考点——三力平衡

[LI.B1]将力按性质进行分类

[LI.B2]三力静态平衡


[2静力学] [绳杆静态平衡典型例题]

知识回顾:

例题分析:

///补充点:做题先假设一种情况,再去计算/分析,得到的结果与预期矛盾即不成立,不矛盾即成立。

即↓,详见→【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满分公益课程:限时训练31篇/课(大合集收藏版)【03.04.】安培力平衡最早题源。

思想是一致的。


[LI.B31]三力动态平衡一一恒定变

※:套路牢记!“恒力反向、定力平移、变力旋转(平or陡)”

“平大竖小”有些题目用不了,不建议使用。


[LI.B32]三力动态平衡一一恒两变


C模型考点——多体平衡

【LI.C1/2.】整体/隔离法


D模型考点——四力平衡

【LI.D1.】正交分解

【LI.D1.】全反力与全返角

思考题还在整理过程中~~

【静力学2】到此结束











【8静电场】

附加公式整合

A模型考点:

电荷与电荷守恒初中内容(略)

(虽然睿叔没讲但还是补充一下)


电荷

(1)两种电荷

①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在物理学中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②电荷间存在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用Q或q表示,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油滴实验。)


(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e =1.60X10^(-19) C

①元电荷是个电荷量的单位,没有正、负,不是物质。虽然电子、质子的电荷量为一个元电荷,但电子、质子是实实在在的粒子,不是元电荷。

②元电荷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电荷量电荷员是不能连续变化的,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4)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和质量的比值叫作比荷。

电子的比荷为:e/m(电子的质量)=1.76X10^11 C/kg


电荷守恒定律

(1)内容: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2)三种起电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不算是初中内容但还是补充在这里。

判断带电粒子的重力是否可忽略:

(1)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粒子、离子等,若无说明或明确的暗示,一般不计重力。

(2)带电颗粒:如尘埃、液滴、油滴、小球等,若无说明或明确的暗示,一般要考虑重力。


B模型考点——电荷、电场、电场力

B1.库仑定律

[考频:★★★] [难度:★]

※:k的单位类比于G的单位来看


B2.三电荷自由平衡问题

[考频:★] [难度:★★★]


B3.描述电场的工具(电场强度、电场线、等势面)

[考频:★★★★][难度:★★]

正电荷光芒万丈,负电荷万箭穿心。


C模型考点——电场中的功能关系

C1.电场功能万能公式(重点)

[考频:★★★★] [难度: ★★★]


C2.电势几何问题(重点+大招狂秒!)

个人感觉和数学中的定比分点公式有点像

每种方法匹配的例题请移步至睿叔视频:

【每日一题】56.清北级题型:三势求场强,两差求方向


D模型考点——点电荷电场与非点电荷电场

D1.正负点电荷电场

[考频:★★★] [难度:★]

确定点电荷位置:做两次中垂线,交点即为点电荷。


D2.等量同种点电荷电场

[考频: ★★] [难度: ★★★]


D3.等量同种点电荷电场

[考频:★★] [难度:★★★]


D4.等量同种点电荷电场

[考频:★★] [难度: ★★★]

微元法用来定性分析。


E模型考点——电场图像

E1.E—x图象

[考频:★★半] [难度: ★★半]

※:矢量比大小,只看绝对值。(经常会用到)

E-x图象,看E的方向时,在X轴以上均为正向,X轴以下均为负向,方向临界点位于X轴上,即y=0

///补充点:在根据E-x图判断受力方向或电荷运动方向时,一定要看清楚电荷是正是负!

比较电势大小,先根据E-x关系画出场强的走向,然后根据场强从高电势指向低电势来看


E2.φ-x图象

[考频:★★半] [难度: ★★半]

※:图像斜率是切线的斜率。

///补充点:(仅为个人见解)

一般看到φ-x图象,直接先画一个横轴x出来,然后根据电势高低标出场强方向,再将所要找的点落到横轴上看,一目了然。

可以直接看出ABCD四点场强走向,做题时手绘一点也不耽误。

【注意:画出的是场强走向,力的走向还要再把q的正负带上看。】


E3.E电-x图象

[考频:★半] [难度: ★★]

※:若横坐标不是位移,则写函数表达式,一般是通过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来写。再推导成y=kx+b的形式,然后找斜率和截距分别代表的含义就可以做出来了。


F模型考点——电容器

F1.电容器基本原理

[考频: ★★★半] [难度: ★★]

///补充点:概念辨析——d/ε

根据ε(介电系数)的定义可以看出,ε仅针对非导体物质,比如空气/油/木板/玻璃等不导电的物质,将这些物质插入进去一般ε会增大,而d不改变

d针对的是导体物质,所以移动带电极板时或者插入铁板、铝板之类的物质,改变的是d,而不是ε。


F2.电容器的动态分析

[考频: ★★★] [难度: ★★半]


F3.电容器的电势分析

[考频: ★★] [难度: ★★★]

※:注意看清有几个电势不变处,如果移动其中一个电势不变处做不出来,要去试着换另外一个电势不变处试试看。

///补充点:

①(开关闭合)正内大,负内小:正极板向内移(如图向下),P点电势变大;负极板向内移(如图向上),P点电势变小。

②如果开关断开时,移动的是一个不接地的极板,那么P点(可看做某点)电势不变化。(如图中a怎么移,P点电势都不变。)


F4.电容器串并联


F5.验电器与静电计

[考频:★★★] [难度:★★]


F6.二极管在电容器动态分析中的作用

///补充点:能多记一点的可以考虑记一下,记一下从哪边通电流二极管视为导线,哪边视为开路,当然不记的话就用睿叔的方法也行。

不过记住的话,碰到二极管分析可以提高做题速度。

我习惯记忆为(如图):

1°从左向右通电流,三角形两边间距逐渐减小至零,所以感觉是顺浓度梯度(是的,和生物联动了一下...),阻力很小,所以视为导线。

2°当从右向左通电流时,三角形两边间距逐渐增大到最大,感觉是逆浓度梯度的,阻力极大,所以是看作开路(这个时候其实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电阻,和电压表里面接的电阻类似,也有题目会去测正反通电流时二极管的电阻大小。)

所以电流从三角形尖的一边进入电阻极大,从三角形底的一边进入电阻极小。


G模型考点——电偏转

G1.三线问题(轨迹线、电场线、等势线)

※:矢量比大小,只看绝对值。

///补充点:(觉得好就用,不好看看就行了)

力线平行:粒子所受力所在线与电场线平行。

力面垂直:粒子所受力所在线与等势面所在平面垂直。

力指凹侧:粒子所受力永远指向轨迹凹侧。

力指大速:粒子所受力指向哪,哪的速度就变大(判断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或反推运动方向)

顺线降势:沿着正电荷所受力的方向顺着电场线走,电势降低。(负电荷相反)

顺力降势能:顺着正电荷所受力的方向走,电势能降低。(负电荷相反)

疏弱密强,EFa都一样:电场线稀疏EFa三者都小,电场线密集EFa三者都大。


使用时注意正负电荷。


G2.带电粒子在匀强场中的运动

G21.加速减速电场

[考频:★★★] [难度:★★★]

///补充点:

①以上过程忽略重力,做题时需判断是否有重力,有重力题目一般会说,题目没给就根据默认规则判断(见A模型考点补充内容)

加速电场单独补充

与睿叔所讲的结合一下。


G22.偏转电场

[考频:★★] [难度:★★]

///补充点:



G23.加速偏转电场

[考频:★★] [难度:★★★]

///补充点:

忽略粒子重力,题目中若有重力,单独分析最后加上一起分析随便。

偏转角只与U1,U2有关,所有粒子初速度v=0发出时轨迹重合,打在板上的同一位置(板没移动的情况下),但由于各粒子质量不同,所以粒子运动速度不同,所以射出加速偏转场或打在板上所用的时间不同。


G24交变电场

[考频:★] [难度:★★★]

///补充点:

移动坐标轴的演示:



G25.示波管

[考频:半] [难度: ★★半]


G26.等效重力场

///补充点:



H模型考点——静电平衡与静电屏蔽

H1.静电平衡


H2.静电屏蔽


H3.静电现象的应用


静电场公式整合






【8静电场】到此结束。






【9恒定电流】

A模型考点——导体电流的微观计算

[考频: ★] [难度: ★★★]

///补充点:虽然考频有点低,但还是摆个记忆方法:I=vnqs(为你去死)



[HENG.A2]溶液中电流的计算

[考频: 半 ] [难度: ★]


[HENG.A3]环形电流的计算

[考频: 半 ][难度:★]


B模型考点——等势点简化法

[考频:半] [难度: ★★★]


C模型考点——导体电阻

C1.规则导体电阻

[考频:★] [难度:★]

   C2.不规则导体电阻

[考频:★] [难度:★★★★]



D模型考点——动态电路分析

D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考频: ★★★] [难度: ★★]


D2.串反并同与串反并恒

[考频: ★★★][难度:★★半]


D3.UI图象→→→详见专题10考点【DS.B8】


D4.△U/△I与U/I比值问题

[考频: 半][难度:★★★]


D5.基尔霍夫定律与变化量关系

[考频:半] [难度: ★★★]


D6.自并联

[考频:★] [难度:★★]


E模型考点:

E1.电动机的三功率一效率(功率)


E2.电源的三功率一效率(效率)



恒定电流公式整合


【9恒定电流】到此结束。




【10电学实验】

A模型考点:

【DS.A1】电学实验基础——伏安法

A11.用高中视角来研究“伏安法”的误差

[考频:★★★] [难度:★★]


A12.内外接电路的选择

[考频:★★★][难度:★★]



【10电学实验】DS.A:电学实验基... P126 - 17:45



///补充点:

①A122.“A内V外”详解

【G改A,已知电流I、内阻R,类比A121,用内接法(将改装后的电表内接进去,不只是表头G )】

【G改V,已知电压V、内阻R,类比A121,用外接法(将改装后的电表外接进去,不只是表头G )】

②补充一个口诀,与A内V外结合着用。

“大内偏大,小外偏小”

大内偏大就是:大电阻用内接法测量,且测量出的电阻值偏大。

小外偏小就是:小电阻用外接法测量,且测量出的电阻值偏小。


A13.伏安法测电表内阻(注意原方法缺陷)+改进措施(无缺陷)

[考频:★] [难度:★★★]


【DS.A2】电学实验基础一一限流和分压

[考频: ★★★★] [难度: ★]


划重点:

①限流式是串联电路,即滑动变阻器Rp与电测电阻Rx相串联。

②分压式总体上看是混联电路,如图,滑动变阻器的左半边设为R1,右半边为R2,则Rx先与R1并联,再与R2串联。

③选限流式或分压式的条件↓↓↓

分压式:

1.电流(电压)从0开始调节、电压(电流)变化范围大、测量多组数据,画图像。

2.滑大可限流、滑小必分压。

限流式:

1.要求流过的电流不能太大。

2.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即限流式与分压式都可以选择),节能、安全、环保则用限流式。



///补充点:

①电流范围不用死记,本质就是电压除以总电阻,有变化范围是因为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不同。(思路:根据基本公式,找变量,进而去找范围。)

举个例子:如图,求限流式中电流范围。

1.求电流最小值,根据I=U/R,U不变,R变→电阻最大值→Rp+Rx→Rx不可变,仅Rp可变→Rp最大值→Rp完全接入电路。

此时最大总电阻即为Rx+Rp,电流最小值即为U0/(Rx+Rp)。

2.求电流最大值,根据I=U/R,U不变,R变→电阻最小值→Rp+Rx→Rx不可变,仅Rp可变→Rp最小值为零,即Rp不接入电路。

此时最小总电阻即为Rx,电流最大值即为U0/Rx

所以范围就出来了。简单分析一下即可。


【DS.A3】电学实验基础——选表

—————数轴法找电流表电压表————

A31.选电压表V (数轴法)

[考频:★★★★] [难度: ★★] 

A32.选电流表

[考频: ★★★★] [难度:★★]


(这里的笔记将睿叔的电学实验专题视频【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与本系列视频相结合得出。以下“※”号内容多在电学实验专题视频中提及。)

①Q:为什么在限流式接法的计算式中n一般为0?

A:估算Imax,在限流式接法中,n一般为零,因为要找最小的R总(R总中只有滑动变阻器阻值可变,即当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小时估算电流最大,所以滑动变阻器【一般】是不接入电路的)所以n一般为零。

②Q:为什么估算Imax的表达式中,都没有电压表的阻值Rv?

A:以限流式接法为例,下面的电路图是限流式接法。限流式接法,就会出现一个电压表与待测电阻并联。一般来说,电压表阻值都比较大,一般是几千欧,而待测电阻阻值一般都比较小。

可以设Rv=2000Ω,Rx=10Ω,根据“积在和上飞”的公式可以算出,这里的并联总电阻实际上还是与Rx的阻值10Ω相近。这就意味着,在做题时可以不用算这个Rv,就不用管这个电压表的阻值。

③ Q:为什么分压式接法估算Imax的表达式中,没有滑动变阻器的阻值Rp?

A:根源在于,要找最大的电流,所以滑动变阻器的触头要打到最左端(如图),打到最左端实际上就相当于电源E与待测电阻R0直接连接了,此时算不算滑动变阻器都没有意义了。

///补充点:

电流表电压表读数:

1°读数

①先看一共有几格,以所用量程除以总格数,得到分度。

②再看指针过了几格,直接以格数乘以分度得到数值。

2°估读

①0~3V 0~3A的电流表与电压表

精度分别为0.1V和0.1A,读到0.1的下一位,即小数点后两位。

②0~15V的电压表

精度为0.5V,读数读到精度即小数点后一位即可。

③0~0.6A的电流表

精度为0.05A,读数读到精度即小数点后两位。


——————选滑动变阻器Rp——————

A33.选滑动变阻器

[考频:★★★半][难度:★★]


————————选电源E————————

A34.选电源

[考频: ★] [难度: ★★]



—————实物图连接【标号法—————

【DS.A4】电学实验基础——连实物图

[考频: ★★★] [难度:★★]



所有仪器都有两个接线柱,所以标上两个号。注意分压式滑变与单刀双掷开关除外。

///做题步骤:

①先标号(给电路图标电路图,给实物图标实物图。给啥标啥,先标号再说)

②再填图(给了电路图,即将电路图中标上的数字填到实物图当中,注意正负接线柱

③连线(一个回路一个回路的连线,如图中的1→2→3→4→5→0为一个回路,1→2→3→4→6→7→8→0为另一个回路,以此类推


补充练习(自己做做)


B模型考点:

【DS.B】七种测电阻的方法

B1.限流式半偏法(仅用于测量电表,不能测未知电阻内阻)

[考频: ★★][难度:★★★]




【10电学实验】DS.B1-B7:七种测... P127 - 05:50


///补充点:

①断箱接滑:断开电阻箱,即断开S2,接通开关S1.

②调滑满偏:调节滑动变阻器R1,使得表头G达到满偏。

③固滑接箱:固定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即保持R1阻值不变,再接通电阻箱,即接通S2.

④调箱半偏:调节电阻箱,使得表头G达到半偏

回扣点:

R1可以换为电阻箱,因为R1仅起到调节电阻的作用,替换之后无任何差别。

R2不可以换为滑动变阻器,因为R2用电阻箱是要【准确读数,直接读出电阻】来测量内阻。换为滑动变阻器之后无法读数,所以不能替换。

///补充点:B14较难,不要求掌握,选择性听。

B14同时也道出了减小误差的原理:

R1选最大的原因:根据表达式即可看出,当滑动变阻器R1趋近于+∞时,Rg≈R2,可以达到减小误差的效果。

E选最大的原因:根据相对误差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当E越大时,相对误差越小,则E最大,误差即最小。

B2.分压式半偏法(只测电表内阻,不能测未知电阻内阻)

[考频:★★] [难度: ★★★]



【10电学实验】DS.B1-B7:七种测... P127 - 13:44


①分压式半偏法实验原理与步骤与限流式半偏法一样。

②断箱:拆掉电阻箱;将电阻箱示数调为零;将电阻箱直接短路。

③误差分析:原本没有电阻箱,现在将电阻箱接入,串联总电阻增大,则串联的总电压增大。所以电阻箱分的的电压比(1/2)Uv略大一点点,只是做实验时认为UR=(1/2)Uv。所以这一步有误差。

然后因为UR>二分之一Uv,所以实际测量的Rv测>Rv的真实值。


B3.等效替代法(既能测电阻/又能测电表)

[考频: ★★] [难度: ★半 ]


①用电阻箱替代待测电阻的原因:这里的电阻箱是要读数的,只有读出来之后才能用这个阻值去替代测量电阻。

②相应颜色表示相应的方法。如红色的框表示应用了等效的方法。

③等效替代法非常简单粗暴,操作简单,而且实验操作过程中无任何系统误差

B4.十字电桥法/惠斯通电桥法(既能测电阻/又能测电表)

[考频:★★][难度:★★半]



①电桥的作用:来显示电桥上有无电流。

桥无电流:电桥上要的是没有电流

则桥端等势:所以桥两端的电势相等(如图↓↓↓


这个时候有没有电桥都一样。


B5.伏伏法(既能测电阻/又能测电表)

[考频:★半][难度:★★★]

注意使用情境。

B6.安安法(既能测电阻/又能测电表)

[考频:★半][难度:★★★]

注意使用情境。

B7.函数法(既能测电阻/又能测电表)

[考频:★★★][难度:★★★]


※:特征二:看不出来啥特征一定是函数法,一定是要写出方程,要么联立方程组求解,要么画图解出所需要的电阻。

B8.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

B81.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在电路中的作用

[考频: ★★★][难度:★]


///补充点:电阻箱(电学实验仪器之后可能会专门出一个专栏)

优点:调节非常方便,可以直接读数,不估读,读到第几位就是第几位。所以在电学实验中经常用它来准确测量(实际上不那么准)待测电阻的阻值。比如半偏法中就用到了电阻箱,目的就是为了简便的测出电表的阻值。

缺陷:因为不像滑动变阻器那样可以滑动调节大小从而连续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所以不够精确,最小精度一般为1欧姆,无法再往下精确,所以测量时会有一定的误差,不过题目一般忽略,也有的题目刻意考到了这一点。·

B82.三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

[考频: ★★★] [难度:★]



※:

小灯泡、普通电阻、电阻丝这三类元件,画出伏安特性曲线都是偏向U轴。

②偏向U轴的原因:(以下图为例)这类元件,当电流增大时,回路产热或叫电路产热在增大,产热越多,温度T就会升高,从而导致电阻的电阻率ρ会增大,所以R增大,所以K增大,所以向U轴偏转。

③标准电阻就是把B821和B822图像相结合得到的,是一条直线。


///补充点

易错点&常考点:注意,是割线!割线!!割线的斜率!!!不是切线!

B83.可变电阻 (伏安曲线)求功率

[考频:★★] [难度:★★★★]

【特地去了每日一题的81期挖来了详细讲解!】(此部分最后有链接)

具体的例题请自行前去观看








链接:

【【考前押题】【每日一题】81.爱考不考之电学实验创新方向:可变电阻求功率(8种类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Z4y1a7Fo/?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31be96604bb4151166eb6438c731a25c


C模型考点:

【DS.C】改装电表体系一C1.改装过程

C11.改装

[考频: ★★★][难度:★★]

C12.混用

[考频:★★★][难度:★★半 ]

C13.错改

[考频:半] [难度:★★★★]

C14.改装电表的表盘

C2.改装电表校准

①校准加入分压电路:改装电表校准要校准多组数据,一组数据不行。

如果选择电路,校准一定选分压式。

②量程要求:标准表的量程一定要大于等于改装表量程,因为如果标准表的量程小于改装表,这样的话改装表没满偏标准表就已经满偏了,后面的量程就选不到了。

③选表:选择的电源电动势,必须大于等于量程,否则校准时无法达到满偏。


D模型考点:

D1.等效电源原理——做电路题常用思想之一


利用这一原理,在面对多电阻电路时,如果只求一个或其中一部分电阻的话,可以把剩下的塞到电源里去看做等效电源。

(睿叔原话:看谁不顺眼,就把谁塞到电源里去!)

D2.伏安法测电动势和内阻

D20.电路图

※:

①内外接注意看测量对象,包含在测量对象所在的回路中的是内接,在测量对象所在的回路之外的是外接。

②选滑动变阻器:在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内阻中,不管怎么画,都是限流式接法,所以最后选择滑动变阻器时,滑动变阻器的量程需是选择待测电阻的2~5倍,这样选出来的滑动变阻器在调节的过程中范围才会比较灵敏。

D21.数据处理(E=U+I·r)


※:(坑)注意U-I图像中,只有当E=0时,所对应的电流I才能看作是短路电流!

所以一般是在E轴上选一点,再在线上选一点,先用斜率求出r,再去求短路电流万无一失!

///补充点:由于出题老师一般不怀好意的将电流I轴所对应的E做成E≠0,所以可以延长直线,到E=0的那条线再看短路电流。

(可以自己试试看,大部分情况下可用,不过有种恶心的题目是手画的图,数轴可能不标准,因此此时再延长得到的数可能会不准。)

根据睿叔所讲辅助理解↓↓↓

D22.伏安法误差与图像(电表非理想)

伏安法测电阻外接更好!外接更好!外接更好!(重要的事说三遍!)

D23.改进实验(提高精度)

D231.内外勾结(消除误差)


D232.A内V外(消除误差)

D3.安阻法

D4.伏阻法

※:D3D4误差分析都通过D1等效电源去分析。

D5.定值电阻在测量电源E和r实验中的作用

作用:

①可看成滑动变阻器的一部分。

②可用来改装电表。

③可看作是电源内阻的一部分。

D6.函数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D7.一种特殊的伏/安阻法

特殊的伏阻法:即将电阻箱与原电源等效新电源。画出的电路图与数据处理时使用的图像与原来的不同。


特殊的安阻法:只有数据处理时使用的图像不同。


E模型考点:多用电表

E1.表盘刻度(中央测准)




※:

Q:欧姆档每一档都是0~∞,为什么仍需调档位?

A:因为中值电阻不同,有的档位偏转大,有的档位偏转小,做实验时希望指针指在中央附近,这样得到的数据是比较准确的。

///补充点:计算题别忘了乘倍率!!!

E2.多用电表的按钮



※:

①电流电压未知先选最高档和电阻未知先选最低档,都是为了保护电路。

②电阻已知时,题目所给电阻阻值测量时要降一档测量。



E3.欧姆换挡


///补充点:

注意欧姆档多用电表偏转,题目一般会问偏转较大和较小是升档还是降档。

这里的偏转很容易会被误解为从零开始偏转,但注意在欧姆档中偏转时从正无穷开始的。

因此,偏转较小指的是示数偏大,要将其调回中值测准的情况,需要升档。同样的偏转较大,需降档。

下图辅助理解↓↓↓


E4.内部构造与量程判断

[考频:★★] [难度:★★★]


E5.红黑笔(红进黑出)

///补充点:“红进黑出”并不意味着红表笔比黑表笔在任何情况下电势都高。

当用多用电表测电流或电压是根据“红进黑出”可知,由红表笔流进电流,由黑表笔流出电流,因此红表笔离电源正极更近,电势更高。

但多用电表测电阻时,由于电表内部电源供电,由红进黑出可直,电流先从黑表笔流出,再从红表笔流入,因此,黑表笔更靠近电源正极,电势更高。


E6.欧姆表原理

用手抓这一条同样也适用于多用电表测量时用手抓产生误差。


///补充点:关于E↓+欧姆调零的误差难点分析(仅为个人见解)

首先要了解欧姆调零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调那个滑动变阻器,补偿内阻r变化的部分,去保证电表内阻不变。

同样还是要借助公式分析,R内=E/I满。

这时当E减小时,R内就减小了,再去欧姆调零,就会出现问题了。

回归欧姆调零的本质来看看,欧姆调零调的是R变,使总电阻回到原来阻值。但欧姆调零有效的前提是内阻r改变,而不是电源电动势E改变。因为内阻r下降与电源电动势E下降所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电表总内阻【测量值】减小(注意是【测量值】!)因为,对于E减小来说,实际上总内阻是没变的 。欧姆调零反而会增大误差。这么一调,将滑变调大一点,测量出的值就是原来的值了。

表面测出来的是原始值,但此时总内阻就改变了,大了一点,因为实际上测量出来的值是照着总内阻的示数去读的,所以内阻大了,测量值测出来的自然也就大了。


【10电学实验】到此结束。




【11磁场】

A模型考点

A0.地磁场

A1.安培力

※:闭合的圆的有效长度要结合具体情况,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




A21.奥斯特实验

※:

①Q:为什么电流(导线)不东西放置?

A:东西放置导线,小磁针原本指向南北方向,现在还是指向南北方向,没有明显区别,实验现象不明显。

②Q:为什么放在正上或正下方?

A:将小磁针放在正上或正下方会在平面内偏转,偏转可见。若放在左边或右边,则小磁针向外偏转,偏转不可见。


A22.通电导线产生磁场



※:当直接判断通电导线周围的点所受的安培力时,不用再去画出磁场看切线方向,直接连接该点与通电导线所在位置作出垂线,再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方向即可。


A23.通电导线间作用力


///补充点:

①异面垂直的通电导线间作用力可以直接用结论做:




②其实,这种类型的题型在难度提升时,只依靠结论和“先判磁再判力”有的时候是不够的。

建议还需要掌握以下三种常用方法:

1°电流元法:图三中将I2分成两部分看,其实就是应用了电流元的概念,有的教辅上称之为电流元法。

简单来说,有的时候导线在整体来看,不好分析受力情况,而电流元就是指在导线上取一小段或一个点来代表一部分导线进行受力分析。就等于是“以点代线”。这种方法一般是来判断导线的偏转方向或受力情况。

使用电流元法,要注意电流元所代表的是具有相同性质的一部分。比如在图三中(↓),分析时要取左右两个电流元,因为左右受力明显不同。



2°特殊位置法(又名等效替代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来判断导线之间的作用力。

以图三变形举个例子↓↓↓



当判断出I2的受力和偏转情况后,这个时候若要问I1与I2间是排斥还是吸引,就要用到特殊位置法。

因为根据结论可知:平行电流同性相吸,异性相斥(也可看做同向相吸,异向相斥。也就是电流流向)。但此时二者不平行,是没法直接用结论的。

虽然现在I2与I1不平行,没法判断。但是I2可以转动,所以将I2转动至与I1平行的位置(注意分清转动的是导线的哪一端),然后再看二者电流流向,由电流同向,即可知此时I1与I2之间是互相吸引的。

3°剖平面法

这个方法很简单,且不仅仅可以应用于磁场受力分析中。由于有时磁场的受力分析是立体的,而不是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所以有的时候仅凭题目所给的三维立体图不太好做。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剖平面法,即将这个立体图剖出一个平面,比如说从前面、上面、左面等方向去看,从而便于受力分析。

eg.



睿叔总结的“通过磁场传递,先判磁再判力”其实隐含了以上三种做题方法,只是没有点明而已。

③磁铁与通电导线间作用力做题思路( 电流与磁场等效思维)(2种)


第二种是等效思想,将条形磁场等效成通电导线(X或•电流)这么做会快一点。

叉顺点逆:导线通入叉电流(垂直纸面向里)产生的磁场顺时针,通入点电流(垂直纸面向外)产生的磁场逆时针。

反斥同吸:即平行电流同性相吸,异性相斥。


A3.安培力做功W和安培力冲量I


洛伦兹力

///补充点:洛伦兹力(没找到洛伦兹力在哪,所以就放在这个地方吧...笔记是自己总结还有其他网课补充的)


①洛伦兹力:运动的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②条件:运动的电荷且运动方向与B不平行。


注意电荷正负,正电荷正常使用左手定则;负电荷在用完左手定则后,要记得把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反过来。

或者更直接一点↓↓↓

负电荷受力直接反转拇指判断方向。


③洛伦兹力大小:↓

注意特殊情况——当粒子运动速度为零时,所受洛伦兹力为零!

洛伦兹力为零时,B不一定为零。


洛伦兹力永远与速度方向垂直,永远不做功。


④由于B与v均为矢量,所以当B与v夹角为θ时可以考虑分解v或分解B来进行运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磁场中圆周运动的基本计算(同样还是没找到,另行补充...)



B1.磁偏转解题步骤与套路


///补充点:

①磁偏转粒子运动周期T与[轨道半径和线速度]无关。

②找圆心的三种情况↓ 找角和求时间↓


半径大小的计算↓(利用勾股定理)


只要已知水平方向分位移X与竖直方向分位移y,就可以知道半径的大小。


B2.粒子轨迹运动分类


圆的放缩就是圆的大小改变

圆的旋转就是圆的位置改变

静态圆就是啥都不变

B22.圆的放缩



B23.圆的旋转



B24.圆的平移



B3.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极值


※:当Vo是变量时,只能去看最大圆心角,因为此时弧长无法确定。


C模型考点

C1.单边有界入射型


///补充点:

①tv无关

②d=2rsinΘ(d:进出磁场的位点间距;Θ为进或出磁场的偏角)

③h=r(1±cosΘ)(h离入射点所在直线(图中虚线)的最远距离;当轨迹为优弧,为“+”/劣弧为“-”)


C2.单边有界出射型



D模型考点

D1.径向入射



D2.非径向入射


D3.环形磁场



D4.圆形磁场中粒子的汇聚与发散



E模型考点

E1.双直线边界

E11.最值相切



注意可能会有多种情况,要考虑周全。


E12.最短/长时间



E2.反向磁场



F模型考点

F1.隐性磁场


F2.圆吃平移



G模型考点

G1.电磁组合场

G2.G3.暂无....


G4.三场组合


G5.复杂曲线(螺旋线)




H模型考点

H1.速度选择器


H2.质谱仪



H3.磁流体发电机 H5.霍尔元件 H6.电磁流量计



H4.回旋加速器


///补充点:

磁电式电流表:

1.构造:磁极,线圈,螺旋弹簧,指针,极靴。

2.磁场特点:极靴与铁质圆柱间的磁场沿半径方向,线圈无论转到什么位置,它的平面都跟磁感线平行,且线圈左右两边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

3.工作原理

(1)利用安培力与电流的关系.

(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而偏转.线圈转动时,螺旋弹簧变形,以反抗线圈的转动,电流越大,安培力就越大.螺旋弹簧的形变也越大,线圈偏转的角度也越大,达到新的平衡,所以,从线圈偏转的角度就能判断通过电流的大小。

(3)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改变时.安培力的方向随着改变,指针的偏转方向也随着改变.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知道被测电流的方向.

4.优缺点:优点是灵敏度高,可以测出很弱的电流;缺点是线圈的导线很细,允许通过的电流很弱.


>>>注意该磁场不是与强磁场,而是辐射状磁场.

特点:线圈转到任一位置线圈平面都和磁场平行,左右两边磁感应强度相等

规律:θ∝I,刻度均匀。

【11磁场(22版)】到此结束







【12电磁感应】

A模型考点——磁生电(电磁感应)原理

A0.电磁学物理学史

[考频: ★] [难度:★★]

※: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不是楞次!


A1.电磁感应实验与现象

[考频: ★][难度:★★]

※:磁生电场产生的是涡旋电场。


A2.磁通量的变化



A3.电磁感应的两组公式与三个结论

[考频:★★★★] [难度: ★★]

A31.两组公式与三只手

///补充点:使用时注意条件,分清使用哪只手。

补充一个口诀:左磁右电。

左手用来判断磁生力。右手用来判断磁生电或电生磁,反正都和电有关。


A32.安培力3+1 A33.电荷量3+1


A34.回路产热Q方程

※:注意使用条件(没有安培力做正功,没有电池,且没有电容的充放电。)


A4.两级线圈电流关系


A5.楞次定律及三大定律

A51.楞次定律定义

A52.增反减同


A53.增缩减扩


A54.来拒去留






【17简谐运动】

A模型考点——简谐振动

 [相关基础知识点补充见后]

A1.机械振动



A2.简谐振动与弹簧振子


///补充点:

证明的方法就是满足任意一种定义即是简谐运动。

补充一下:

.........






///补充点:

有关简谐运动的基础知识补充(此处结合多方网课)


弹簧上连接小球,压缩小球和弹簧然后释放,在O点,在小球的运动方向上合力为0, 此位置称为平衡位置。

小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叫弹簧振子,简称振子。

此类问题中,位移通常默认为从平衡位置指向研究位置。

但是也有考位移是一段时间内始末位置的那种,题目一般都会特殊说明,注意分清。



基本概念整合:

①位移(矢量):字母x,从平衡位置指向研究位置。有大小有方向。单位用米或厘米表示。

②振幅(标量):字母A,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置,是表示振动的范围和强度的物理量。单位用米或厘米表示。

正弦型图像题中y轴偏离o点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即为振幅。

③角速度/角频率(标量):字母ω,ω=2π/T=2πf  单位为弧度每秒

④周期(标量):字母T,即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2π/ω=1/f  单位是秒

⑤频率(标量):字母f,f=1/T  单位为赫兹(Hz)

⑥相位: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在机械振动中,相位描述的是做机械振动的物体的振动状态。

表达式为(ωt+φ),当t=0时,φ即为初相位,通常情况下取值范围为-π≤φ≤π。

相位差:两个相位之差(废话)

同相/反相(↓↓↓如图所示):同频率的两简谐运动作比较时,相位差的取值范围为:-π≤△φ≤π。当△φ=0时,两运动步调完全相同,为同相;当△φ=π或-π时,两运动步调相反,为反相。

A比B超前.....的题:就是求两者的相位差。

简谐运动正弦图象中求初相位φ的方法,看t=0时对应的y轴坐标,所得的值=Asinφ,解个方程即可。t图会给,ω即2π/T。

⑦回复力:振动物体所受的总是指向平衡位置且与位移的大小成正比的力叫做回复力。

回复力方向一般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公式为:F=-kx,注意此处k不一定是劲度系数。

1°回复力是效果力(受力分析时只分析性质力)

2°回复力不一定由合力来充当,可以是一个力,可以是多个力的合力,也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简谐运动中的关系(包含能量转化)

①振动物体在一个周期内的路程为四个振幅,振动物体在半个周期内的路程为两个振幅

②振动物体在半个周期内一定会两次经过初始位置,且速度等大反向。

③振动物体在1/4个周期内的路程不一定等于一个振幅.只有当初始时刻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处时,1/4个周期内的路程才等于一个振幅。

④运动具有周期性和对称性

⑤运动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注意:是系统!不是单个物体!)

⑥远离平衡位置,x、F、a、Ep增大,V、Ek减小。靠近平衡位置相反。

⑦在振动的一个周期内,动能和势能完成两次周期性变化。物体的位移减小,势能转化为动能;位移增大,动能转化为势能。

⑧振动系统简谐运动的能量取决于振幅,振幅越大,能量越大。





(仅在做简谐运动的情况下成立,静止时不算。)(自己总结+黄夫人的部分笔记)

位移判断:

大小很好看,就是与平衡位置的距离。

方向:要看平衡位置,平衡位置指向研究位置所得的方向就是位移方向

所以就会出现种情况:以向右为正方向,从A点运动到C点,始末位置均在平衡位置以左,看似是向右运动,(注意位移定义!)但在这里位移的方向还是负的。

 

速度判断:速度与加速度有点相反的意思。

大小——两端速度为零,平衡位置速度最大。(运动过程类似于对称的0-v-0模型)

方向——看运动情况,也就是说该物体怎么运动。

最常判断的是过平衡位置时的速度方向,这里就要看在平衡位置的运动趋势,若是从负方向来或要到正方向去,方向就是从负方向指向正方向。(略显啰嗦...)


加速度判断:

大小——离平衡位置越远,加速度越大。

方向——先看正方向,再看在平衡位置哪边,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平衡位置。

原理:加速度a=F/m,当伸长量/压缩量变化时都会引起F变化,从而影响加速度,平衡位置加速度为零,往两边走加速度逐渐增大,在两端加速度最大。


加速度a与位移x方向一定相反,加速度a与位移x变化趋势一定相同!




B模型考点——单摆

B1.证明单摆是简谐振动(近似)


※:本质还是0-v-0模型。


B2.单摆的图像与参数
















【37h速成全部高考题型】23届高中物理免费系统复习课(百日倒计时计划配套公益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