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个人、动画与杂谈的经历

(封面不知道放什么,就放一张我在欧洲旅游时的照片吧!它和文章内容自然也毫无关系。)
在前天(2020年7月2日)我的粉丝数终于突破了1万,我自己的确没有为此做出什么准备,所以思来想去,就决定来写一篇专栏,来记录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简单的经历,以及我与动画、与杂谈的起源与经过吧!
这篇将会是一篇很枯燥、很长的记录,如果你对我的经历感兴趣,那么欢迎你阅读;如果你不感兴趣,那么还是建议不要勉强自己。

关于我自己的一些经历
一些长期关注我的朋友会知道,我其实并非中国人,我出生自马来西亚,所以算是马来西亚华裔。我的祖籍是福建,但是福建话却一窍不通,反倒是广东话因为母亲的缘故能听懂一些(有点对不起我父亲,笑~)。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虽然一直被打压,但是这里的华社对于教育非常之重视,所以创办了独立华文中学(我们简称独中),来为华裔提供优质的教学与课程。虽然直到今日,独中毕业出来的文凭依然不被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所承认,但是这张文凭的质量,却已经可以通向世界不少顶尖的大学,其中就包括我现在在就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而独中的存在,也确保了我们多数华人的华文基础,甚至我认为马来西亚华裔的华文能力,应该只仅次于中港台而已吧。
虽然各位多半是因为我的专栏才关注我的,但实际上我的文笔一直都不是太好;高中时期我的华文成绩虽然不差,但是也算不上很好,作文成绩也只属于中流水平。当时我擅长的,其实是数理化;甚至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的数理化成绩,是班上甚至是年级中表现最好的,这也是我后来选择物理作为科系的主要原因。
在大学期间,机缘巧合下选择了某个交换课程,所以去了法国深造两年。这两年在法国的经历,说实话在专业上没有提供我多大的帮助,但是确实开拓了我不少的视野,也让我有机会能够去欧洲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也因此才有了我的那张封面图)
现在,我回到新加坡继续深造,虽然所就读的内容与动画八竿子打不着,但也属于我另一个兴趣吧!(虽然做研究真的太辛苦,但自己选的路再苦也要走完,苦笑...)

动画与我
我最早喜欢上的其实不是动画,而是游戏。但这个并非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这里提一嘴,主要是想简单的说我因为喜欢游戏,意识到了自己其实对于故事是有热情的,而且比起文学,我自己更喜欢影视化的故事形式。
当然,在我小的时候也并非没有接触过动画。迪士尼的各种经典动画我是在小的时候就几乎都看全了的,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在我小时候的地方电视台也偶尔会拿出来播放,所以断断续续也看过几部;但是这些,都没有在我脑海中形成“动画”的意识,就只是单纯的看而已,没有多放在心上,就更别说是欣赏了(虽然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都是动画行业内最顶尖的作品了)。
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动画魅力的,有两部作品,一个是《全职猎人》1999年版,一个是《钢之炼金术师》2003年版;这两部作品我是同一个时期看的(大约是小学的尾声),虽然以当时我的智商其实也无法真的完全欣赏这两部作品,但是它们确实在我心中留下了“动画”的烙印,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动画原来是那么有趣的。
不过要说让我真正爱上动画的起端,或许是我15岁时一口气看完《海贼王》的动画的时候吧!也因为这样,我与大多数人一样,最早对于动画的认知,其实还是透过民工漫入坑的;在看完《海贼王》之后的我,真的就天真的以为只有这样长篇的热血作品才算得上是“动漫”,其他的都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卡通”或者“动画”。可见当时的我,是多么的无知啊!(笑~)
而说起我意识到自己理解有误,意识到深夜动画的魅力,那还得从我17岁新年的时候,在我表哥家过年时,我表哥一时兴起所播放的动画电影——《凉宫春日的消失》说起了。
那个晚上,我们一群小孩子(其实也就只有我是小孩子,其他的都已经是成年人了,笑),一同欣赏我表哥推荐的这部动画电影。我们几乎没有人看过正片的TV版,也没有人看过它的小说,但是这个大半篇幅都看得云里雾里的动画,却意外的非常让我有所感动。隔天,被触动的我向我表哥问了还有哪些好看的动画推荐,我表哥当时就把《Air》、《Clannad》和《寒蝉鸣泣之时》这三部作品的资源,直接拷给我了;而就是这些作品,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
在见识过这些好作品之后,我才开始去找一些老作品来看(虽然当时也没有补很多),才渐渐地开始对“新番连载”产生意识。
也就是这一年(2011年),我正式决定开始追番。虽然当时也错过了部分番剧(包括《魔法少女小圆》就是我后来补的),但是也非常幸运地,跟上了这个时代最好的一年。而在那之后,我追番的幅度开始增加,对于作品也积累了一定的敏锐度,并渐渐地造就了现在的我。
直到现在,如果用MAL作为统计的话,我也看了接近600部动画;这个数字,其实并不多,甚至是与那些和我同期开始追番的人相比,可能都显得有点太少,这说明了我补番的数量严重不足,以及即便我勤于追番,也错过了大批大批的好作品。
但是即便如此,即便我的阅番量不足,我对于动画的思考,我对于动画的理解,却也因为我个人喜好思考的关系,变得不比其他人来得差。

观后感的开启与持续
承接前文,我从最一开始看动画,就有思考的习惯;所以,我写“观后感”、写“动漫杂谈”的时间,其实非常非常的早,最早可以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当时看完《Air》时,所留下的随笔(各位可以看看我当时那稚嫩又糟糕的文笔,笑):
今天回家不想做功课,就去找戏看,突然想起堂哥给过我3部动画,就把其中一个《Air》(华文叫《鳥之詩》)看完了。
开始看的时候有一点摸不着头绪,但是看到后来慢慢明白了。这个动画的结局不算是HAPPY ENDING,因为男女主角都“死”了,但要说是BAD ENDING嘛,那又不至于,因为主角们在逝去前,男主角完成了他的使命;女主角则从痛苦中解脱了,所以结局还蛮温馨的,而且有一点感人。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家人的爱”,内容要细讲的话又太长,但是也还蛮温馨的,看完后就有一点感伤。
而其中有一首乐,很美,名字叫“夏影”,简简单单的旋律,令人温暖的乐章。
所以这部动画,全长13集(到第12集完),值得在有空的时候观看。
虽然写的内容非常浅薄,也不知道我到底想要通过这篇表达些什么,但是至少当时被感动的记忆,是因此而保留了下来的。
在那之后,其实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这样的随笔,但是一直都不成体系,当时也没想过要给别人看,仅仅是把心情记录下来,顺便可能拿来安利身边的几个朋友,仅此而已。
让我开始明白我这样的随笔,是叫做“观后感”、叫做“杂谈”的,是我在2013年,在Youtube上看到囧星人《Psycho-Pass》吐槽视频的时候。这个视频,再次打开了我另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看到有人把对于动画的感想,用更有逻辑框架、更有笑点与内容、更好的形式包装,给表达出来的时候,说真的对我来说是一种震撼。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样的“观后感”,是可以带来共鸣的,是可以让他人知道自己对于动画的见解的。
当时,我就在网上到处寻找这类视频,但是说实话,能够做得像囧星人那样好的,真的寥寥无几。这时候,我还没使用B站,不是因为我不知道,而是因为当时的自己不习惯弹幕文化,加上我的网络连接B站不算稳定,所以用的就不多,就没接触到中国的动画杂谈(虽然那时杂谈在B站里也不多)。
不过在看过囧星人的视频之后,我就决定开始认真写观后感,并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甚至当时还找了几个也看动画的朋友一同参与,结果到最后就只有我一个人在写,笑~)。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所写下的依旧是狗屁不通的文字,造就了几乎没人点击的惨状;但是,至少当时自己,能够更仔细地去思考每部动画里面的有缺点、亮点、内核等元素了。即便当时思考的层面与深挖内核的水平,比起现在差的远,但也已经算是个不错的开始吧!
就在隔一年,也就是2014年,因为上了大学有了好网的缘故,我开始使用B站;而某次偶然,我看到了依然小智的某个杂谈视频(具体我忘记是哪一期视频了),然后就把他一系列“动漫扯着淡”的杂谈,给看完了。
再然后,就接连发现了Lex的、天堂的、瓶子的、还有很多当时乱七八糟的杂谈,这才又让我开拓了视野;原来做动漫杂谈的,且能够做得那么好的,在这里有那么多,这才让我下定决心去考过那让人闻风丧胆的“注册答题测验”,并注册了我在B站的账号。
不过如果要说那个时期对我影响最深的,除了小智之外,那绝对就是木鱼水心莫属了。
有别于动画区几个up主偏向于主观上对于动画的见解以及观感分享,木鱼水心老师,则是透过镜头语言、对白设计思路、画面运动规律等更专业的角度,去向我们拆解一部动画(或者是影视),到底是如何打动人心的。
这对我来说影响很大,它让我知道在我的感性之外,还有一套非常专业且系统的理论架构,去支撑影视的表现,让作品能够在潜意识里,影响并感染着观众。虽然当时的我因为专业基础不足,所以无法完全学习到木鱼老师视频里的所有内容,更别说学以致用了;但是,这对于我认识动画与影视的理论框架,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而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2014年年底、2015年年初),《白箱》上线了。也透过这部作品,以及恰好就在当时出现的一些对于动画制作、作画、幕后制作团队进行分析的创作者(其中就包括了同样对我影响很大的Anitama),更是进一步的让我掌握了不少关于动画行业的知识。
当然,直到现在,我自己在这方面依旧非常不专业;虽然对于行业也算有一点个人的见解,但是要做到能够通过拉片来彻底分析一部动画、能够专业的分析一段作画的好坏等,我自认为还差得远了。
不过在那个时期,我其实有试图依样画葫芦,把这些我理解不深刻的内容,安插到我的观后感之中,但是写得非常不自信,甚至现在回看错误的地方也有不少;与此同时,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很多时候无法将一部作品的好,透过文字给表现出来,所以当时对我来说其实写的很痛苦。看着每一篇观后感都无人问津,甚至自己回看都不知道我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这段时间,应该是我写观后感以来所遇到的最大的一次瓶颈期吧!
不过,当时的我,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动力,把这件事给坚持了下来。然后,就诞生了我那个时期里我最满意的一篇文章,那时已经是2016年年头了。
而过了几个月,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起,就把那篇文章,制作成了我的第一个杂谈视频(因为视频画面触及了版权问题所以已经被下架,我在之后把该视频文案做成专栏发表出来了):

在写出《狼的孩子雨和雪》观后感之后的一小段时间里,我虽然没有写出比这篇来得更有感染力的观后感,但是,当时的我确实找到了我写作的方向,也比较清楚自己该如何切入作品的内核去进行表述了。
除此之外,或许也是因为阅历的提升,我更能够清晰地分析出作品的问题结点在哪,也能够更好地看出作品的亮点所在;甚至在当时,我还写了一篇“为什么你觉得一部动画好看?”的近两万字草稿,奠定了我对于动画理解与思路上的大量基础,直到今天我都觉得不算过时。
所以,如果各位去找我早期的视频来看,基本上就已经可以看出我现在专栏风格的影子了。
当时的自己,和过去自己更新博客一样,维持着月更视频的更新速率,虽然点击也算不上太好,但比起我博客时期的点击,真的已经是几何倍的增长了。
到了2017年年头,为了想要得到更多的流量,就想说去蹭动画完结之后的热度,创作了“信的新番观后感”系列视频,也是现在完结观后感杂谈的原型(然而之后才发现原来动画完结多半是没有热度的,笑)。
其实在那之前,我自己看完每一部新番之后,都会写一篇不长但也不短的观后感,然后发表在我的博客上;但是在有了视频形式之后,为了时长不要过长,我必须把这些内容压缩在500字以内,让每部动画不会占据视频过多的时长,最后就形成了各位最终所看到的视频的样子了。
虽说这个系列的视频点击也不差,但是花费的精力实在太多,加上我在2018年赶上了要毕业的年份,有着论文要处理,所以在2018年3月底的时候,我才会突发奇想:如果我没有精力做视频,不如就把我原本新番观后感的内容,用专栏的形式发布出来吧,这样省时省力,也算是对得起那些关注我的观众了。
结果出乎预料的,我的专栏,甚至比我的视频,流量还要高。

我在B站的专栏生涯
我应该算是在B站最早投稿专栏的创作者之一了。不过我最早发布成专栏的,其实是一些我当时不屑做成视频的内容,又或者是对我视频的一些补充;其中像是最早的新番导视专栏、新番观后感视频备注、《烟花》的简单观后感等。如果大家去扒我的这些专栏,就会发现我最早的专栏,竟然可以水成这个样子(笑~)。
当然,在那之中,也有一些还算认真的专栏,像是《为什么《COCO》那么好看?》这篇(CV110920),以及后来我自己也时常引用的《动画作品的分类——浅谈为何紫罗兰的受众较小》这篇(CV242314)。也是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专栏,让我对B站的专栏投稿,有了最基础的理解与认识;也因此,我才会有以专栏代替视频的念头。
我在前段末尾所说的“我的观后感专栏,意外的比我的视频流量还要好”,这其实不完全正确。因为如果单看一个专栏数据,其实是没有超越我的视频多少的。但是,如果将这些专栏的数据加总,却也早已是我制作单个视频数倍,甚至是数十倍、数百倍的数字了;而且,我因为把原本要挤压在一个视频里的大量内容,解压到了N个专栏上,所以这时候我无需顾虑篇幅,可以尽情的把我对作品的所思所想给写出来,进而让我对每一部作品,都有着更深刻的讨论,这就让观众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对于一部作品的观感与评价。
而就在此时,一篇对我有着重大影响的专栏,出现了;那就是我第一篇登上首页推荐的专栏:

有一说一,我直到现在,都不知道我这篇专栏到底何德何能能够被推荐。毕竟,这篇我其实写的很随意,也很草率,就是在当时《紫罗兰》最后一集播出之后,用了2个小时所写出来的观后感;而究其内容,虽然也不算差(我对我的观点输出还是有点自信的),但是整体文字的编排以及文笔上的运用,真的也算不上太好。
所以,我直到今天依旧非常感激那个推荐我专栏的编辑,毕竟没有这次的推荐,我估计是不可能在粉丝数上有所突破,甚至很可能之后就持续默默无闻下去,无法被现在的各位所看见吧!
在一月番的完结观后感的亮眼表现下,四月番完结的时候我自然也是选择了以专栏的形式去替代视频;只不过这次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整体上点击不高(但加总起来依旧高于我做一个视频的量),其他互动的数据也不大行,涨粉数更是寥寥无几。不过或许是因为我当时也没有多大期待的关系,加上自己那个时间简直忙得半死,所以对于这些也就不太在意了。
这样的情况,其实维持到当年七月番观后感都依旧如此。即便间中偶尔出了几个数据不错的专栏,但对我来说没有产生什么实质上的变化。
而下一个对我来说重要的节点,其实是专栏区所办的“文豪试炼场”活动。
当时的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就想说可能可以是一次不错的机会来试试身手;可是当时的最低标准是活动期间所有专栏点赞数需要233个,而在我的自我评估底下,以我当时的数据(每篇可能就10~20点赞),我至少需要日更完14天,才能够累积这个数字。于是乎当时的我,就奋力屯稿、补番、整理观后感,最后也确实达到了日更的目标,最终的点赞数虽然现在也记不清楚了,但是绝对是超过233很多的。
诚然,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我在活动所写的这些专栏的点击,也没有比之前好多少;但是,这次活动所收获到的互动数据,有着明显的提升,获得了更高比例的认可。不仅如此,也是因为有这次活动,让我新增了不少粉丝,这就让我有了能够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而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写了几篇我觉得即便放到现在也依旧值得一读的作品:像是伊藤三部曲(《虐杀器官》CV1504402、《Harmony》CV1509656、《尸者的帝国》CV1514887)、像是冈妈的几部作品的杂谈(《朝花夕誓》CV1444739、《心灵想要大声呼喊》CV1462302、《未闻花名》CV1468175、《龙与虎》CV1473819)等。
也是因为这样,我在之后的好几次文豪试炼场,都选择了积极的参与;即便我一次都没拿奖(果然是文笔不行啊,笑~)。
在这次文豪试炼场之后,我在挖掘作品内核的切入点与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这就让我得以写出我直到今天依旧十分满意的:

也在之后的十月番观后感,有着整体令我比较满意的表现(虽然当时自己发神经把所有字体都标成粗体,让专栏的观感上或许会有不好的体验)。
而谈到当年的十月番观后感,也有一篇我觉得很有一看的价值:

尤其是当时对于“对白设计”的分析与讨论,我觉得也是让后来的我自己,相当受用的。
这篇当时其实也有得到编辑的推荐(虽然不是上首页),也是因为这次推荐,让我终于有望看到自己突破1000粉丝的苗头(并在一个月后顺利突破),所以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强力的激励。
时间来到了2019年。
这时我的内容本身其实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只要我所提及的作品本身有着不错的流量,我的专栏也能够因此而得到不错的数据(当然流量的高低真的是挺随缘的一件事)。像是当时一月番观后感里,我就写了我自己也很喜欢的:

很好地把我对于《强风吹拂》这部作品的内核,给清楚的讲出来。
但是,在这个时期,我意识到了自己专栏的一个问题——难读。我现在回过头看我早期大多数的文章,内容其实不算很差,但是就是不好读;尤其是当时的我特别没有分段的习惯,所以一坨文字挤在一起,真的让人难以下咽。
我是怎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呢?起因是一篇非动画的观后感:

当时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心里有很多感触,但是又很难归纳到一个点上,所以在撰写这篇专栏的时候,我采取了分点的形式。而就是这一举措,在我发布了一阵子之后,回过头来阅读的时候,突然发现,怎么这篇读起来,这么的得心应手?我其他专栏的作品,为什么会很容易读不下去?
这时我才明确的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于是乎,在紧接着的四月番观后感,我就顺势采取了这样分点的形式,来创作专栏,也就是现在各位所看到的观后感形式的完整雏形。
虽然可能也是出于意外,那个季度的点击率还特别的高,而我终于也迎来了第二次被推上首页的机会,也就是:

在那之后,我又参与了专栏区的日更活动,虽然我在那个活动中的流量与数据低的可怜,但是我也创作了新海诚作品的一系列杂谈,并在更之后撰写出对于新海诚导演的分析:

七月番的完结观后感中,我也因为写了《Carole and Tuesday》的观后感而在此被推上首页:

以及十月番的《银河英雄传说:全新命题 星乱》:

当然,在这期间,也有一些我认为不错但是没得到多少曝光的专栏作品,像是《水果篮子》第一季(CV3639006)、《鬼灭之刃》(CV3676375)、《冰雪奇缘2》(CV4019920)、《知晓天空之蓝的人啊》(CV4148122)、《Dr. Stone》(CV4153709)、《冰海战记》(CV4254852)等。
也是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拿到了“优质专栏up主”的认证,并且粉丝数增长了快一倍,收获了很多长期陪伴我的读者,这一切都比我想象的还要顺利,也让我持续拥有着创作的热情。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2020年。
这年真的是对我来说意义很非凡的一年。在年头的时候,我的粉丝也才2000出头,真的没想到才过了半年,就能够突破万粉。
或许是因为我的专栏风格已经相当成熟,这半年里我被推上首页的次数变频繁了,当然其中也包括了我那两篇帮我大量涨粉的年代数据专栏:





直到此刻,我在B站一共发布了282篇专栏,共计写了约86万字。其中动画观后感,占据了213篇,依照比例大概也超过60万字了吧(笑~);也就是说,这2年半的时间里,我一共评价了213部动画,平摊下来,就是大概每4~5天就有一篇动画的观后感。这还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数字。
虽然这些观后感专栏的内容,因为动画本身的关系,难免会有重复的内容出现;也因为我的文笔问题,我的文章读起来挺无趣的,没有什么“满分作文”的感觉,更不擅长在其中安置笑点或槽点;我也不是细节的考究党,无法为大家细细剖析那些被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细节与伏笔;我的专栏,只是把我在看完动画当下的情绪、想法、与判断,给记录下来。
当然,随着我自己能力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多,我对于动画的想法与态度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改变,或许用我现在的眼光回去看待我过去的一些文章,可能会觉得当时的自己没有把作品分析好。但是,如果能够透过这样的观后感形式,让更多动画观众,看出一部动画为什么好看或不好看,理解其中亮点与缺点在哪,以及每部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我认为我的专栏,就已经充分的发挥了它的价值。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专栏,也感谢大家容忍每个季度完结我的专栏刷屏。
但无论如何,我都会继续努力创作,让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动画的魅力的!

这是一篇记录我一路来与动画、与创作的经历,可能会显得非常枯燥,不过如果你耐着性子看到了这里,我表示十分的感谢。
也希望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你相伴!
ps:最后一大段有股自卖自夸的感觉,不过如果各位感兴趣的话也确实可以点去看看我以前的专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