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站专栏编辑自评满分作文有严重学术错误(请尽快修正以免误导学生)

2020-08-16 14:54 作者:足力翟  | 我要投稿


大错误一。

题目出于《易经.干卦》中,解说「九五爻」爻辞的〈文言传〉里。全文是:「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字译——

九五爻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同类声音频率相互感应,同类气息相互求合,如水流往低湿处所,火接近乾燥东西,如龙吟祥云出,虎啸谷风生,有德行的圣人一出现,天下都看到了,依存天气阳性的便上升,依存地气阴柔性质的便下降,都是各自相随于同类的。


孔子说:同类声音频率相互感应,同类气息相互求合。则各从其类也。都是各自相随于同类的。


你解释: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真情得以显露,而成万物自然而然的相聚。


翻译成大白话

孔子解释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解释为:真情流露,自然相聚。


你错的有点离谱。

另外我不太明白。按理说你也百度搜索了“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把后面正确的知识点写全供大家分享,有这么难么。



大错误二。

李银河与王小波初遇以及感情状况不符合事实。

《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李银河说读大学时,一位“长得非常英俊,一米八的大个儿,有挺直的鼻梁和两条漂亮的眉毛,脸型有点像欧洲人的帅哥”,进入了她的视野。“他的笑很有感染力。我能在几秒钟之内从一群人中分辨出他在还是不在。我心里明白:我爱上了他。”李银河回忆说,她感觉那就是一见钟情,于是以极快的速度陷入了无可救药的狂热爱恋。

······

李银河备受打击,“记得刚分手的时候,我坐在教室里,想用刀子割自己的手臂,因为觉得只有用肉体的疼痛才能压住心中的疼痛。”走出单相思阴影后,李银河顿悟,“初恋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她暗暗在心中安慰自己,“我毕竟恋爱过了。”这段几乎是单恋的经历令她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直到王小波的出现,才把我从失恋的悲痛中挽救出来。


李银河与丈夫王小波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认识的,在1977年他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李银河还在山西大学上学。第一次见面后,王小波就开始追求李银河。第一次见面时,他们那个共同的朋友去小波家找他的父亲探讨问题。王小波的父亲是人民大学的逻辑学教授。李银河看到了一本小说,这部小说让李银河产生了共鸣,当时留了个心眼看看这个小说的作者是谁,一看是王小波写的,当时心里就有了好感。李银河当时在《光明日报》工作,王小波就经常跟李银河借书还书。


有一次王小波骑着自行车去还书,把书还弄丢了。第二次见面,也就是第一次单独见面,聊天时王小波就突然问李银河有没有朋友,李银河说没有,王小波问李银河:“你看我怎么样?”,从这他们就确立了朋友关系。 


2014年12月21日下午,李银河在博客上发表《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声明,首次公开自己在王小波过世后已与一位transexual(跨性别者)同居17年。但是声明同时强调,她是异性恋者,并非同性恋者。

博文中还交代了伴侣曾经对她的追求过程,以及两人的相恋过程。文中提及工人阶级出身的伴侣为她写的情诗,以及自己是如何为之所动。她说,“爱情从来是超凡脱俗的,它根本不管什么阶级阶层,贫富贵贱,也不管美丑年龄,甚至使性别都变得无足轻重。” 


他们的恋爱不是一见钟情,你所描写的”相遇“与事实相差太悬殊,会让读者误解。

2017年04月,李银河说,自己一点儿也不觉得王小波是个乐观的人。因为小说《绿毛水怪》,李银河与王小波相识。

请你写文章的时候尊重一下历史,不要添油加醋。



大错误三。

杨绛与钱钟书相遇以及引用名言歧义。

相遇。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引用。

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非两位所言,自当注明。

这不仅仅是对两位大师的尊重也是对那位英国传记作家尊重。




大错误四。

用词极度不准确不负责。

通过“这个妹妹好生眼熟,想来是我曾见过的”,这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遇···

你所用”相遇“应改为”初遇“。

而后引用【王小波与李银河】、【钱钟书与杨绛】历史并非”初遇“而是”相伴“。

歪曲历史,混淆视听。对前人和读者,极度不负责任。




大错误五。

这是钱钟书与杨绛的相遇,爱情怎不似围城,沉溺不愿离。

对于中国人人尽皆知的概念性名词”围城“,既”婚姻如同围城“含义擅自歪曲。

真实的历史是:杨绛参与到钱钟书创作《围城》过程中,担任初审校对工作。

《围城》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婚姻、爱情莫不如此。但是这句话却并不是钱钟书所写,而是《围城》出版的时候杨绛加上去的。

很明显杨绛对于婚姻的态度,以及要传达给大众的信息。

你写:这是钱钟书与杨绛的相遇,爱情怎不似围城,沉溺不愿离。

完全违背杨绛对婚姻的理解。

不知是何道理?



大错误六。


梵高和高更的友情描述不符合历史。


收到高更准备前往阿尔的消息,梵高很高兴。同年8月,他画了第一幅《向日葵》。他原本想画12幅向日葵来装点他在阿尔租住的小屋,以迎接高更的到来,但刚画完4幅高更就来了,并给梵高带来了新颜料和一种黄麻质材的画布。高更对梵高的这种金黄色的组合十分喜爱,对已挂在小屋的《向日葵》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高更的鼓动下,1888年10月,梵高用高更带来的黄麻又画了第5幅向日葵。但是不久,两位艺术家因艺术理念上的差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情绪过激的梵高,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高更在惊恐中离开了阿尔,离开了梵高。他在这里只住了两个月,这个时间,对一心盼着他到来的梵高来说,是短暂的。


1889年1月,梵高在对高更的思念中,画了第6幅向日葵,这一次,他在花瓶里插了15朵向日葵,调整了自己的风格,消除了一切可能带来现实主义联想的细节,以迎合高更的艺术趣向。因为他要把这一幅送给高更。一向固执的梵高为了挽回高更的友情,他愿意在画风上做出妥协。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高更走后再也没与梵高见过面。这第6幅《向日葵》也就成了他与高更的友谊祭礼。


因为对友情的期望过于强烈,对既得的友情过分看重,所以当对方让他失望之后,由此而来的痛苦对梵高来说是致命的。失去高更的梵高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的1890年,他放下画笔,拿起手枪,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 


10月23日,保罗·高更来与他同住;12月23日因失望与自责,将所有不属于自己的错误揽到自己身上,割下了一小块耳朵;高更返巴黎随后不再和他相见,之后文森特曾多次想和高更和好,但高更称“万一他发病了就危险了”。


1888年10月23日——1888年12月23日,相聚仅仅两个月梵高割下一只耳朵。

1890年7月27日,梵高朝自己的胸口开了一枪,并于7月29日在弟弟提奥的怀中去世;7月30日,在奥威尔举行葬礼。


高更与梵高决裂根本原因是艺术观念上的分歧,也就不存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大错误七。

遇见严慈的母亲,胡适改变了一生的航向。歪曲事实。


胡适先生生前红颜知己有二。

其一。

韦莲司,全名为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在中文资料中普遍称为韦莲司。她是胡适1914年6月在美国纽约康乃尔大学结识的女友。是康乃尔大学一位教授的女儿。1915年秋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起,两年写给韦莲司一百多封“情书”。后来因为胡适13岁时已经与老家的江冬秀订婚了,母命难违以及韦莲司的母亲反对异国通婚,他们最后未能走入婚姻的殿堂。

其二。

胡适屈遵母命于1917年与旌德县江村的小脚闺秀江冬秀结为夫妻,与曹诚英第一次见面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包办婚礼上。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的。此时他们都没想到,这次婚礼上的邂逅,注定了他们后来漫长的苦涩恋情。······于是在会议结束后,便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来到杭州,在烟霞洞的和尚庙租了房住下。当时杭州女师也放暑假,曹诚英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一室。他们一生中最为缠绵热烈的一段恋情,以致有了爱情的结晶。


其时,胡适也打算与江冬秀离婚,每当胡适向江冬秀提起此事,江冬秀便大吵大闹,一次竟用裁纸刀刺向胡适的脸部,未中。又一次,江冬秀拿起了一把菜刀,对胡适说,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孩子杀掉,我再自杀。吓得胡适立刻偃旗息鼓,落荒而逃。


胡适情感的不幸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造成的。

不知道你说的“遇见严慈的母亲,胡适改变了一生的航向。”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封建婚姻制度好。

不偏不倚说胡适母亲在培养胡适方面功过各半,不存在值得过分宣扬的优点。




大错误八。

自述元白之交无考据。不辨真假。

元白两人的初相识,大概可以从这首诗看出来: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本诗自(白居易)注:贞元中,与微之同登科第,俱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也。”按照这个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在贞元十九年(803年)。


你写:白居易在诗会遇到元稹,从此找到了志趣相投之挚友,任校书郎时共事······

你说元白之交是任校书郎之前认识的?不知道根据的是哪条史料。哪次诗会,还请明示。




大错误九。

歪曲典籍含义。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选自《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一种说法《毛诗序》以为:“《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也,”也就是说,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并非为讽刺郑昭公而作,“郑风”在历史上被当作“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当时郑国男女的交往是比较开放和自由的。诗中的“狂且”、“狡童”并不是真实意义的讽刺,而是一种开玩笑式的嬉闹。

翻译:山上有茂盛的树呀,池里有美艳的荷花。后两句没见到那个大帅哥,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文雅点理解:打情骂俏的幽会情诗。

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怕是没什么关系。



大错误十。

歪曲学术专有名词含义。

“美美与共”非成语,是学术造词。由费孝通提出,《费孝通论文化自觉》详细述意: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高山流水含义:曲高和寡,知音难求。

美美与共含义:求同存异,文化包容。

不知道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你到底想说明什么?

生搬硬套去论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两句话含义根本是南辕北辙的,也是对“美美与共”的曲解。




小错误一。

“直到生命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中,愿灵魂再度重相逢”。

这句话你加了引号,我以为是引用李银河先生所言。百度搜素了一下查不到,不知是选自何本著作希望你明示。引用别人著作名言,应该清清楚楚注明出处。



小错误二。

学术中有孤证不立、自证不立的原则。

韩国现任政治人物自传《命运》不能作为证据,

韩国前总统在接受芮成钢采访的时候,给芮成钢一个警告:“你很聪明,但要记住,别把国家一词当成个人欲望的工具。”

2017年4月17日,韩国检察院以受贿罪与滥用职权罪提起公诉。2020年7月10日,朴槿惠干政案和受贿案重审宣判,获刑20年。

自证清白,又自食其言。自证之言,不足为信。


小错误三。

“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出自鲁迅的文集《且介亭杂文》中的《忆刘半农君》。

鲁迅名言夹在文在寅自传中引用自当注明,不知道还以为这句名言出自文在寅自传《命运》。

写文章首先要诚实,名人名言哪本著作,都应该让读者知道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岂可混淆出处,徒增歧义。



小错误四。

第三段《小石潭记》《我与地坛》《赤壁赋》皆是作者本人写的名篇,只有“天子呼来不上船”非李白本人所写。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应该注明。


小错误五。

本人认为用词上的错误属于小节,不会对读者历观学识产生误导性质影响。在这里不予指出了。

B站专栏编辑自评满分作文有严重学术错误(请尽快修正以免误导学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