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809年战争之烽火多瑙河(二):泰根-豪森战役

2020-07-21 08:48 作者:近卫掷弹骑兵官  | 我要投稿

        简介

        1809年4月19日,由路易·尼古拉·达武元帅率领的法国大军团第三军和弗里德里希.霍亨佐伦-黑兴根亲王元帅指挥的奥军的第三兵团展开了战斗。当奥地利人当晚被迫撤退时,法军战胜了对手。战斗地点位于如今德国下巴伐利亚州泰根村和豪森村中间的一片树林中。同样在4月19日,两军在阿本斯贝格、杜恩斯林、雷根斯堡和伊尔姆河畔普法芬霍芬均爆发了战斗。而这几场战斗与泰根豪森战役一起,标志着为期四天的战役的第一天的战斗的打响,最终,法军在埃克米尔战役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奥地利帝国入侵巴伐利亚王国的行动使法德联军统帅拿破仑一世感到十分的惊讶。 尽管卡尔大公的奥地利军队的前进速度很慢,但拿破仑的下属路易斯·亚历山大·贝尔蒂埃元帅的失误使得达武元帅的军队陷入了巨大的危险。 当达武从多瑙河南岸的雷根斯堡向西南撤退时,卡尔大公试图用三支强大的进攻纵队拦截法国人。

        奥军第一纵队与法军部队失之交臂,而达武的骑兵部队的战斗则大大拖延了第二纵队的步子。而在一次战役中,第三纵队直接向达武手下的一个步兵师发动了进攻。 两支军队的将领们以勇气和技巧带领他们的部队在两处山脊上交战时,法军增援部队终于在下午晚些时候将奥军赶出了南面的山脊,卡尔于当晚下令撤退。 为达武于4月20日加入法军的主力部队开辟了一条通敞的道路。

        基本信息

        交战时间:1809年4月19日

        交战地点:下巴伐利亚州,泰根-豪森

        交战结果:法军获胜

        交战双方:法兰西第一帝国/奥地利帝国

        双方指挥:路易·尼古拉·达武元帅/ 

        兵力对比:36000人/34800人

        损伤对比:2700人/4790人

        背景

        奥军计划

        1809年2月8日,奥地利帝国决定对拿破仑宣战,在外交部长沃特豪森伯爵约翰·菲利普·斯塔丁,杰出的外交官梅特涅亲王克莱门斯·温泽尔和玛丽亚·卢多维卡皇后的领导下,该主战派指出了1808年法军在西班牙拜伦战役中遭受的惨痛失败给予了奥地利帝国一个雪耻的绝佳时机。 

在拜兰战役中由于主帅杜邦将军的失误和拿破仑的轻敌,导致近两万法军被西班牙军包围,并且最终缴械投降。这是自1805年以来,拿破仑麾下法军遭受的第一次野战的惨痛失败。同样也是拿破仑战争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时任外交部长沃特豪森伯爵约翰·菲利普·斯塔丁
杰出的外交官梅特涅亲王克莱门斯·温泽尔
玛丽亚·卢多维卡皇后

       然而,特申大公爵卡尔大公希望推迟宣战,以便充分动员军队并找到盟友。

      卡尔大公

       卡尔大公在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失败后被任命为奥军总司令,他用了三年的时间来对体制已经相当落后的奥军进行改革来。历史学家大卫·钱德勒写道:“查尔斯是奥军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将军”,在他的政策下。他将常规士兵的人数增加到了340000人,并创建了庞大的240000人的民兵部队。他升级了炮兵,采纳了法国大军团的组织和编制,并修改了步兵操练与战术手册,并且开始了引入更多法式条例。但是在民兵组织以及非德裔雇佣兵体系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缺陷。最开始的时候,只有15,000名得到了良好训练的民兵加入了野战部队,其余的则降级为驻军或预备役。哈布斯堡家族由于担心人民发动类似于法国那样的革命而不想为人民提供武装,因此民兵组织从未得到过充分的利用。在匈牙利,贵族和人民对于战争的态度也是十分的冷淡,并且他们作出的贡献也是少之又少。

       卡尔大公和帝国战争委员的作战计划如下——由约翰大公指挥下向意大利派遣了两个军,共50000人,在埃斯特的斐迪南大公卡尔·约瑟夫的率领下,又向加利西亚派遣了40000人是兵团。 卡尔则集结了波希米亚和多瑙河沿岸剩下的正规军,作为与法军抗衡的主力军。

埃斯特的斐迪南大公卡尔·约瑟夫

        军队部署

       卡尔大公手下拥有206906人的强大主力军(德语:Hauptarmee)被编组成成六个军团和两个预备役军团。第一军团由骑兵上将海因里希·冯·贝勒加德将军率领,共有27653人。

海因里希·冯·贝勒加德

       由步兵将军卡尔.约瑟夫.冯.科勒弗拉特-克拉科夫斯基伯爵指挥的第二军团共有28168名士兵。

卡尔.约瑟夫.冯.科勒弗拉特-克拉科夫斯基伯爵

       由弗里德里希.霍亨佐伦-黑兴根亲王指挥的第三军团共有29360名士兵。

弗里德里希.霍亨佐伦-黑兴根亲王

       弗朗茨.泽拉夫.奥尔西尼.罗森贝格亲王的第四军团拥有27800名士兵。

弗朗茨.泽拉夫.奥尔西尼.罗森贝格亲王

      第五军团的32266人由路德维希大公指挥,共有32266人。

路德维希大公

      约翰.卡尔.冯.希勒指挥的第六军总计有35693人。

约翰.卡尔.冯.希勒男爵

      第一后备军由利希滕施泰因亲王指挥,共有18063人。

利希滕施泰因亲王

      以及最后的第二后备军部队由米歇尔·冯·基恩米亚将军指挥,他的手下总计拥有7975名士兵。

米歇尔·冯·基恩米亚

        最初,卡尔大公在波希米亚部署了六个军团,只有两个军团被部署在多瑙河以南。事实证明,这个计划对奥军最高统帅部来说太过于雄心勃勃,因此四个军团之后又被调派到了多瑙河以南充实那里的部队到实力。因此,第一和第二军团留在波希米亚作为北方集团军群;第三、第四和第一后备军在卡尔大公的率领下组成了一个中央集团军群;第五、第六和第二后备军组成了南方集团军群。

        双方行动

路易·贝尔蒂埃在担任总参谋长的这个位置上面,工作他做的十分出色。但是如果让他担任陆军司令的话,那这个任务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过于艰巨了。

       1809年4月9日,卡尔大公通知法国驻慕尼黑大使和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元帅,奥地利帝国向法国宣战。 而在第二天早上,卡尔大公的军队就开始渡过因河,入侵巴伐利亚王国。 法军这边却只有勒菲弗尔的由巴伐利亚人三个师组织的第七军可以抵抗奥地利大军的猛攻。 但是对于法国人与巴伐利亚人来说十分幸运的是,他们的敌人花了六天时间才到达伊萨尔河附近的兰茨胡特。

        拿破仑并不相信奥地利人会向自己宣战,但当战争的风云迫在眉睫时,皇帝认为双方敌对行动将在4月15日之后正式展开。在巴黎,拿破仑命令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元帅开始将多瑙河前线的法军和盟军部队组成了德意志-法兰西联军。命令如果奥地利人在4月15日之后开始入侵巴伐利亚王国的话,他就命令贝希尔集中在雷根斯堡。然而,如果他的敌人在此之前发动进攻的话,军队主力应该在多瑙沃特以西集结。不幸的是,拿破仑4月10日发出的这个命令直到16日才到达。用来详细说明第一道命令的第二道却是于13日晚些时候到达的。贝尔蒂埃是拿破仑身边的一位出色的参谋长,但作为一名陆军指挥官,可以说他是根本不称职。在混乱中,他曲解了顺序混乱发送过来的指令,命令军队主力全数前往雷根斯堡集中。

       贝尔蒂埃命令达武于雷根斯堡的左翼集合他的部队,但是后者已经双方已经理智地选择集中在了城市后方。同时,大军团的右翼相距之将近有120公里远,只有一只由勒菲弗尔元帅指挥的巴伐利亚军队占据着中心阵地。 在右翼,尼古拉斯·乌迪诺将军的第二军被命令移往雷根斯堡,而安德烈·马塞纳元帅的第四军被指示从乌尔姆移至奥格斯堡。

       4月16日,奥军在兰茨胡特强渡过了伊萨尔河。第二天一大早,拿破仑就来到了前线,接替他那饱受工作与病痛折磨的部下贝尔蒂埃元帅的工作。他很快下令在因戈尔施塔特附近标定了一个新的集中地点。为此,皇帝从多瑙河南岸的雷根斯堡召回了达武元帅的第三军团。而勒菲弗尔的巴伐利亚军团必须坚守原阵地直到达武离开。

        直到4月18日,拿破仑才意识到如今达武元帅正在面临着80000奥地利大军的威胁。他随即命令派马塞纳元帅开往兰茨胡特,以此来威胁卡尔大公的后方,试图减轻达武的压力。与此同时,皇帝指示乌迪诺前去增援勒菲弗尔的部队,并指示多米尼克·旺达姆的小型符腾堡军团由因戈尔施塔特向东进军。卡尔大公心里面知道,他有机会摧毁达武的军队。

       战役

       双方部署

       卡尔大公希望4月19日的行动能取得圆满成功。 他当天早上的命令就是让他的中央纵队开始佯攻达武,以诱使其所率领的法军第三军前进至多瑙河沿岸。 卡尔很幸运,他手下的骑兵巡逻队俘获了达武在19日发出的行军命令的副本。 到了凌晨五点钟的时候,奥军指挥官从其位于下巴伐利亚地区罗尔的总部发出了当天命令。 卡尔指挥三个主力军团拦截截法国人。他派右翼和中间纵队向东北方向的朗克韦德进发。 右路纵队再从那里经过埃克米尔,并向北转到雷根斯堡,在那儿与少将彼得·韦西·德·埃尔纳德维采将军率领的隶属于第二军团的旅会合。 而中央纵队将会向杜恩斯林挺进,与此同时卡尔又指示左路纵队沿着巴尔奇拉——豪森——泰根——巴特阿巴赫路线前进。

彼得·韦西·德·埃尔纳德维采将军
泰根-豪森战役地图,展示了卡尔大公试图切断达武元帅与其他法军部队之间的联系的企图

       右路纵队是由利希滕施泰因亲王率领的他自己的第一后备军团的三个胸甲骑兵旅,后面紧随着的是安德烈亚斯·施耐勒少将率领的第二后备军团的一个胸甲骑兵旅与中将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林德瑙率领的第五军团的一个步兵师。

       组成中路纵队的是罗森贝格亲王中将指挥的第四军团,后面紧紧跟随的是维克多·罗汉少将指挥的拥有13,904人的一个师与另外一个来自于第一后备军团的掷弹兵旅。

        左路纵队则是弗里德里希.霍亨佐伦-黑兴根亲王率领着他的第三军团,包括两支总人数大约7000人的分遣队。

        总的来说,大公派遣了65000名士兵去试图摧毁法军的第三军。利希滕施泰因亲王的右路纵队沿着通往雷根斯堡的道路向北移动。罗森贝格朝着杜恩斯林村前进,而弗里德里希.霍亨佐伦-黑兴根亲王的路线则是要穿过豪根村和多瑙河畔萨尔两个村庄。在萨尔,芬根河在与多瑙河交汇之后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瓶颈区。如果奥地利人占领了萨尔村,达武的车头路线就会被切断。

        在多瑙河以北,贝勒加德的第一军团距离卡尔大公所率领的主力部队的距离仍然很远。科罗华特的第二军团聚集在雷根斯堡对面的多瑙河北岸,对岸的城市由一小队法军驻军守卫。减去林登瑙的师,在第三军团以南是路德维希大公指挥的那个军团,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在阿本斯贝格附近牵制住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菲弗尔元帅指挥的由巴伐利亚人所组成第七军。基恩米亚将军率领的第二后备军团的(除其胸甲骑兵旅外)留在了普费芬豪森,随时准备前去增援。希勒的第六军团组成的最左翼,除此之外,这位将军还向伊尔姆河畔普法芬霍芬派出了谢里布尔少校与1200名士兵,以寻找马塞纳元帅的法军部队。战役开始的时候,弗朗茨·耶拉契奇中将指挥的旅被希勒将军派了出去,他的任务是占领慕尼黑,并且建立起巴伐利亚与蒂罗尔之间的联系,但是在4月18日的时候,希勒将军命令耶拉契奇率领他的部队与他再次会合,但后者却因为卡尔大公的命令再度回到了慕尼黑。耶拉契奇这位运气不佳的将军将继续在这边徘徊,一直到5月25日在隆高地区圣米夏埃尔战役中被法军彻底击溃。

       在此之后,卡尔大公又命令霍亨索伦亲王派遣部队,以保护第三军和第五军团之间的通讯联系。 霍亨索伦选择服从了卡尔大公的指令,派出了路德维希·蒂埃里少将的旅,然后又派遣了约瑟夫·普凡策尔特少将领导的第二个1000的旅,将第三军团和蒂埃里将军指挥的部队之间联系了起来。 在先后派出了两支部队之后,第三军团仅仅只剩下了18000人来执行他们突击法军第三军的主要任务。

        法军行动

夏尔-艾蒂安·古丁·德·拉·萨布洛尼埃将军,后来在1812年远征俄国的瓦卢迪诺战役中战死

        达武命令自己第三军的后勤辎重车队沿着在雷根斯堡到阿本斯贝格的沿河道路上行驶。而弗里昂将军 的第二师,古丁将军的第三师和雷纳德·加斯帕德·德·博纳迪·德·圣苏尔皮斯的第的第二重骑兵师负责保护车队。 

雷纳德·加斯帕德·德·博纳迪·德·圣苏尔皮斯将军的常服与纹章

        侧翼掩护由查尔斯·安托万·莫兰德的第一师,圣伊莱尔将军的第4师和路易斯·皮埃尔·蒙布伦将军的轻骑兵师组成,除此之外,达武元帅还特别派出了一个步兵营进行连夜急行军,以确保多瑙河畔萨尔,也就是最为重要的撤退路线的必经之地。 雷根斯堡则是由路易斯·科塔德上校指挥的拥有2000人的第65线列步兵团守卫。

路易斯·皮埃尔·蒙布伦将军,后在1812年远征俄国的博罗季诺战役中战死。
路易-樊尚-约瑟夫·勒布隆·德·圣伊莱尔将军,绰号“军团骄子”,于后来爆发的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中战死。

       杜恩斯林,阿恩霍芬和其他地方爆发的战役

       利希滕施泰因亲王所指挥右翼的进攻到头来只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他在向雷根斯堡进军的路上根本就没有任何法国军队的阻拦。但是在杜恩斯林和施耐德村附近,罗森贝格倒是撞上了蒙布伦的骑兵,后者还得到了两个步兵营的增援。依靠着4000人不到的部队,蒙布伦充分利用了森林地带大部队难以展开的地形优势,拖延了奥军第四军团整整一天的时间。

       罗森贝格的部队在战役打响之初就因为约瑟夫·冯·多德维奇中将所率领的旅被派去围攻帕绍而遭到了削弱。4月19日,罗森贝格召集了16个步兵营和15个骑兵中队。上午9:00,在施耐德村以东三公里处的豪根,卡尔·威廉·冯·斯图特海姆少将的率领的第四军团的先遣前卫旅在古丁师向西行进时与他们擦肩而过,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罗森贝格这个时候则开始“挥霍”起了自己的军队,以保卫他的侧翼和后方。他留下一个步兵营和一个骑兵中队与掷弹兵一起,又另外派出了一个步兵营和四个骑兵中队防守施耐德村,五个步兵营负责保护他的行军路线,一个步兵营守住莫斯霍尔岑的山丘。在莫斯霍尔岑和杜恩斯林附近把罗森贝格的部队拖延了将近整整了一天后,蒙布伦又回到西北方向的阿巴赫附近的佩辛。蒙布伦报告了自身伤亡有233人,但是同时给他的对手已经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奥军共计战死损失116人,受伤452人,357人被俘,159人失踪,总计损失了1084人。

路易王储,也就是后来的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一世。

       作为连接路德维希大公和霍亨佐伦将军之间的纽带,蒂埃里所率领的前来增援的步兵旅在清晨六点钟的时候就出发了。当他到达阿本斯贝格附近的高地时,他观察到对方巴伐利亚军队就在附近集结,不久就在阿本斯堡东北部的阿恩霍芬村卷入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巴伐利亚轻骑兵重创了蒂埃里的步兵旅所附属的四个龙骑兵中队。路易王储的率领的第一巴伐利亚步兵师和卡尔·菲利普·冯·维尔德将军的第二师的成员均投入了战斗。巴伐利亚将军在报告中称参与战斗的7600名士兵中仅有13人阵亡,201人受伤,13人被俘,同时声称俘获了一门大炮和400名奥军俘虏。蒂埃里把他的旅撤到东南部的奥芬斯滕恩。

卡尔・菲利普・冯・维尔德将军,后来在1813年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失败之后,巴伐利亚王国旋即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并且命令这位将军率领部队在汉瑙拦截拿破仑部队回国的归路。而拿破仑在听说的巴伐利亚率领部队前来拦截自己的是维尔德将军后,他很是无奈的说了一句:“把他的爵位提升成为了伯爵,但却不应该把他带到将军的职位上面。”战役的结局已经注定,巴伐利亚军队大败,损失了将近一万人的人马。

       在雷根斯堡,第65线列步兵团在被迫撤离了多瑙河北岸设防的桥头堡后,便撤退到斯塔德塔霍夫郊区,其实这里是一处处理在多瑙河中心的河心岛。在随后炮兵的掩护下,科勒弗拉特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向这个城镇发动了第一次进攻,那么轻轻松松的就冲进了大门和街道。然而,早已等候多时的法军立刻就对敌人发动了突袭,并且将其又赶了出去。在一整天的战斗之后,斯塔德塔霍夫与雷根斯堡市区依旧牢牢的掌握在法国人的手里,但是他们的武器弹药等方面已经消耗过半了。科塔德上校请求达武元帅向自己提供补给,但是十分可惜的是,补给车队永远都不会到达,因为就在第二天的时候,奥地利骑兵队就在距离城市的不远处俘获了一支元帅匆忙组织起来的车队。

        尼古拉·乌迪诺将军率领的第二军在西南方向的伊尔姆河畔普法芬霍芬遭到了舍弗勒率领的奥军第六军团部队的围攻。 最终,法军步兵师在皮埃尔·科尔贝的骑兵旅的增援和进攻下把奥军给赶跑了,并且他们还得到了200名俘虏。

        泰根-豪森战役

       上午九点钟之后的某个时间段里面,圣伊莱尔将军的法军先遣部队与闯入了豪森村的奥军第三军团的部队突然遭遇。 后者指挥官武卡索维奇中将迅速部署了两个轻步兵营,彼得瓦德纳边境轻步兵团和卡尔大公爵军团则是发动的反击,然后将法国人从村子里面赶了出来,并且开始北追击。 而当法国指挥官做出反应的时候,武卡索维奇已经将莫里茨·列支敦士登将军的步兵旅布置在了豪森和泰根两座村庄之前大约有一半的地区被茂密的树林遮盖起来的山脊上。 吕西尼昂将军率领着尼古拉斯·凯瑟少将的步兵旅也随即加入了他的行列。 (将军的另一个由蒂埃里将军旅指挥的旅则是被移动到了左翼)

       为了争取时间让圣伊莱尔师在脱离了奥军的纠缠后重新开始布置,达武向武卡索维奇和吕西尼昂的6000名士兵和12门大炮派出了第3线列步兵团的2000名士兵。整个的第3线列步兵团成小规模战斗纵队队,蜂拥上山。它的攻击并没有能够一鼓作气的赶走奥地利人,但它给了57线列步兵团(绰号“恐惧”)争取到了发动第二次进攻的时间。在第57线列步兵团的冲锋下法军成功占领了第一道山脊,但在第二道山脊前由于敌人的优势兵力和强大的火力停滞不前。在敌人激烈的枪炮火力下,训练有素的法国步兵迅速部署成了一条战线同敌人进行交火,第3线列步兵团已经在57团的掩护下面进行了重组,并在该团的右翼开始进行部署。再往右,第10轻步兵团向前方的敌人的炮兵发动了冲锋,迫使奥地利的炮兵连被迫撤退到了后方。但是当法军向第二道山脊上进攻的时候他们却撞上了奥军已经布置好了的一处强大的防御阵地,新的进攻遭到了磕磕碰碰,被迫撤退回了第一道山脊。

        到了此时,双方都已经得到了友军部队的增援。 在法军方面,圣伊莱尔师的最后两支部队,第72和第105步兵团已经部署在了泰根附近。 奥军方面,阿洛伊斯·列支敦士登少将率领着弗兰茨·克萨韦尔·圣-儒利安的师的第1旅赶到。 霍亨佐伦意图向第57线列步兵团发动正面警告。 同时,他派出了阿洛伊斯·列支敦士登旅的一半的部队穿过了树林试图包围法军左翼。 达武元帅的参谋长让·多米尼克·孔潘警惕并且及时地派出了第72步兵团, 法军向奥军立刻发动了进攻,并将奥军赶回了树林。

       吕西尼昂, 圣-儒利安以及阿洛伊斯·列支敦士登纷纷不顾自己自身安全的站上了第一火线来鼓励身边试图退却的士兵,一个武卡索维奇所部的骠骑兵团冲出了树林,而且试图袭击第57步兵团的侧翼,但是该翼的指挥官沉着应对,迅速结成了方阵队形然后将对方击溃。 在法军的将军们纷纷表现出卓越的前线领导能力的情况下,奥军则试图从从树林中发起一轮又一轮针对第一道山脊的法军防线的袭击,并落在衬砌第一山脊的法国军队上。 但是在守备部队同样也是一轮又一轮猛烈的排枪火力的打击,以及第3步兵团时不时就从左翼发动的反冲锋下,进攻部队只能够向后撤退。

        阿洛伊斯·列支敦士登勇敢地亲自率领乌尔茨堡第23步兵团再度发起了一轮冲锋,这次是对法军没有注意到的一个侧翼进行的进攻。尽管列支敦士登自己受了重伤,但这次突袭最终成功地将法国人从第一道山脊上击退了下去。接下来战场进入了一段平静的时光,达武元帅亲自召集了圣伊莱尔麾下已经精疲力尽的幸存者。

       达武的炮兵部队最后在大约下午3点的时候赶到了战场,他们是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而被耽搁了。在炮兵的支援下,疲惫不堪的法国步兵再一次的夺回了第一道山脊。一位炮兵上校负责侦察了位于奥军右翼的树林,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打伏击的位置来布置好自己的火炮。当他向圣伊莱尔报告他的发现时,两人即兴发起了新的一轮攻击。圣伊莱尔更是亲自率领着他的士兵向敌人阵线发动了进攻并且成功将对方逼退,于此同时,一个骑马炮兵连悄悄地进入了这个奥军没有注意到的位置。

       弗里昂师的后备部队立刻前来增员自己的友军部队,并且开始向奥军的右翼发动了突袭。 突然之间,法国人揭开了他们盖在炮兵阵地上的伪装,并且开始向对方放出了一轮又一轮的炮火。 震惊的奥地利人几乎是迅速的崩溃了。大概就是在同一时间,约瑟夫·比伯少将率领的最后一个圣-儒利安将军的步兵旅及时赶到。 尽管阿洛伊斯·列支敦士登将军受了伤,但比伯的一个团的反击立刻就阻拦下了法国人的追击。 下午五点钟的时候,由于狂风雷暴席卷了该地区,两军被迫结束了战斗,然后各自撤离了战场。


后续

       根据历史学家詹姆斯·R·阿诺德的说法,奥军方面承认527人阵亡,2470人受伤,466人被俘。 法军方面则报告有2345人伤亡,其中大部分的数据都来自于圣伊莱尔的师。 迪格比·史密斯估计,奥地利的人员伤亡为3,862人,而法军约为4,000人。弗朗西斯·洛赖恩·佩特雷住的结论则是奥军伤亡3846人,法军伤亡4376人。 后者包括法军在杜恩斯林的损失。 但是奥军的高阶指挥官却遭受了异常沉重的损失。阿伊洛斯和莫里茨·列支敦士登兄弟二人,比伯和吕西尼昂四位负责前线指挥的奥军将军全都身负重伤。 吕西尼昂更是因为中伤部位在头部,被迫永久退役。

        在收到霍亨索伦关于战役的不利报道后,卡尔大公旋即命令他率领部队撤退。 这个举措让达武元帅获得了暂时性的胜利,因为法国元帅得以与他的巴伐利亚盟军继续保持着畅通的联系。 19日晚上10点,勒费弗尔向拿破仑发派了重要信息,说他可以看到达武元帅的部队夜间在泰根村扎营时的篝火。 对皇帝而言,这意味着他的第三军已逃脱了困境。 第二天,两军之间又爆发了阿本斯贝格战役。


1809年战争之烽火多瑙河(二):泰根-豪森战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