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家长价值取向 需举全社会之力

文/汪志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摄影/张晓莲

警惕“名校父母育儿经”变成贩卖焦虑的“毒鸡汤”。
“名校父母”制造的育儿焦虑,其实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倾向和情绪体验,是一种“明星经济”样态。
借着数码经济、人工智能和网络化,那些打着“名校爸爸”“名校妈妈”幌子的博主,有意识地生产育儿焦虑,以传播“教育秘籍”“育儿宝典”招揽粉丝,极尽所能鼓动家长培养孩子争当人生的胜者,对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冲击日益严重。

花样百出的育儿视频号、家教公众号每天都在以令人眼缭乱的方式,输出五花八门的育儿观、家长兵法,实质不过是为了从中获取利益。
至于对外提供的育儿观念是否科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夸大歪曲不实的成分,则无从查证考据。
清理根治这种干扰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乱象,须先改变家长和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

超越功利主义,是教育现代化的大势所趋。
客观地说,育儿焦虑有社会优质资源稀缺、社会竞争加剧的因素,也有家长观念落后、教养知识与技能缺乏的实际影响。
功利最大化是“名校父母”宣传的价值取向和主观动力。乱象背后的价值观偏差,是最需要纠正的。

“教育内卷”“鸡娃”反映的是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教育观念。很多人依然习惯把教育看成争夺社会资源的工具,过度关注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过度关注升学率,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考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教育本身发展人的功能反而受到人们的忽视、轻视。
如果育儿导向的是“向钱看”,把名利作为胜者的永恒标杆和人生价值的尺度,那导致的只能是教育行为的异化、极端化和情绪焦虑、精神空虚。

进入新时代,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
“双减”+“五项管理”系列政策的出台,目标之一就是纠正家长和家庭的教育价值取向。反炫富、反追星、反“鸡娃”、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反对那些为提高考试成绩升名校而不惜戕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丑恶现象。防止过度教育、过度竞争,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科学教育观。
给孩子一个不焦虑的童年,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告别贫穷,生在富裕时代,作为家长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抛弃读书是为了孩子做“人上人”的存旧观念束缚,回到教育本身。
家长先修炼自己,才能成为育儿赢家。
教育经验不能复制。每一个孩子因为个性天资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都有自己的成长曲线和发展节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需要家长自己去观察和研究。跟着“名校父母”的节奏,把别人的教育方式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最终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

许多人把成功定义为事业有成和财富自由。其实,成功并不仅是这样,真正的成功是在生活中找到幸福和快乐。幸福才是人生成功的最高境界。
新时代的家长要让孩子拥有聪明的头脑、温暖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遵从生命成长的节奏,少一点匆忙,少一点逼迫,多一分等待,多一分宽容,给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和学习环境。

建立并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帮助家长解决现实家庭教育难题,是社会治理的大事。
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
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合格的父母。政府、学校、社区要引导家长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理性、冷静看待孩子的未来发展,不盲目“鸡娃”,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安全感。

学校有责任也有经验、资源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强化家校协同,帮助家长成为新时代的好家长,让孩子的智慧自然成长。指导父母如何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开展家长培训,变得十分迫切。
社区也是家庭育儿指导的一个重要阵地。利用社区资源,开设家长沙龙、爸爸妈妈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育儿指导活动,引领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科学育儿的氛围和环境,对于缓解当前的育儿焦虑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

作者:汪志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原文首发于《现代教育报》2022年10月21日家长周刊“家教热点”B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