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说书评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看评论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分析《红楼梦》讲的是明亡清兴。 然后,有朋友就只看明亡清兴。 甚至于,到你不提明亡清兴,他就不乐意了。 俗话说:过犹不及。 就比如,你看一个人,只盯着他的相貌,就必然会忽略他其他的优点。 读红楼亦是如此。 太过于执着于一点,首先格局就小了,然后就成死读书,读死书了。 又好比,为了证明地球是方的,除了寻找各种证据,还要处死伽利略。 《红楼梦》是多面的立体的,但终究是属于每个读者的。 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读出来的东西也会千奇百怪。 这就好比,有人能写出童话故事,是因为他生活在都市,从小就见过高楼大厦。 而我们生活在农村,别说高楼,连自行车都少见。 他能写出童话故事,而我们怕只能写出远处金黄的稻米了。 同样的道理,曹雪芹的经历,和我们的经历是大大不同的。 我们解《红楼梦》也只不过是,用当下的世界去猜曹雪芹的想法。 能猜到吗?——不能。 大家都写过作文,你翻看你过去的文章,肯定和你现在的想法完全不同,甚至觉得好笑。 《红楼梦》写批阅十年增删五次,它本身都在不断的变化。 更别说,后续不同人传抄后留下的多个版本。要知道,鲁迅先生参加考试,读自己的文章,都是不及格的。 红楼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而且,红楼是本小说。它自己也说: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作为一名读者,读出稻米还是飞机大炮,都不重要,自己开心快乐就好了。 至于自以为是,去抨击别人,好似高人一等。 属实是自找无趣,恶心别人,更恶心自己。 一边希望自己言论自由,一边又希望杀进所有异类。 这不就是双标吗? 要知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没有百家争鸣,哪有中华文化呢? 扯了这么多,归根到底是希望大家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能求同存异。 对于优秀且有独立思考的内容,多些包容。 而一些盗版抄袭的垃圾,骂骂倒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