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中的毛熊战机(一)伊15海鸥

2020-06-10 13:40 作者:黑狐12138  | 我要投稿

       I-15战斗机是苏联波利卡尔波夫计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研制的双翼战斗机,伊15系列战斗机也是苏联空军装备的最后一种双翼战斗机。

     I-15战斗机采用木质骨架结构,初期型号为“海鸥”式上机翼,起落架为固定式,开放式座舱和固定式后三点起落架,设有两叶式螺旋桨,外形比较简洁,装有一台M-22星形发动机,功率为353千瓦,机载武器为两挺带同步射击装置的7.62毫米PV-1机枪,后期变为4挺;中期型伊-152上翼改为平直翼;后期型伊-153安装有可收放式起落架,同时上机翼改回海鸥式布局。

机体数据以最终版伊153为例

乘员:1人

机体尺寸:9.75m×6.1m×2.2m

动力:一台ASh-62型九缸星形风冷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1000马力

最大航速:444km/h

最大升限:10700m

最大航程:500km

武备:

4挺7.62mm或12.7mm航空机枪,

4枚40千克的炸弹/两枚50千克的炸弹,

或8枚RS-82火箭弹

伊152
伊153

    伊15样机于1932年首飞,1933年正式装备前苏联空军,正式编号I-15,伊15系列战斗机从1933年开始至停产时一共生产了6500架左右,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占苏联空军战机总数的两成。

   在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和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伊15分别与德国阿拉多Ar 68战斗机和日本三菱A5M九六式舰载战斗机交手,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在之后的苏芬战争中苏军终于认识到双翼机已经完全过时,从而终止了伊15的改良同时开发新一代的战斗机。在卫国战争初期,伊15系列战斗机大部分被当做对地攻击机使用。

满载火箭弹的伊153

     此外,中华民国空军也曾大量装备过伊15系列战斗机,在抗日战争初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直到经历了1940年9月13日重庆璧山空战的惨重损失后才逐渐退出一线,后期被美援战机完全取代。

中华民国空军装备的伊153

注1:德国阿拉多Ar 68战斗机,于1936年正式服役,1937年装备秃鹰军团派往西班牙参加内战,配备2挺7.92mm机枪和10枚10kg炸弹,后期被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取代

注2:三菱A5M九六舰战,于1936年服役,1937年开始在中国战场投入实战,到1942年底由性能更加优秀的零式舰载战斗机全部取代,配备俩挺7.7mm机枪

注3:一架被德军俘获,使用雪橇架的伊153(标志打码)


二战中的毛熊战机(一)伊15海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