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何还要在月球上空多转悠1周的时间?

2020-12-10 23:52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目前上升器已经交接了取样成功的样本。而且双方也已经脱离。按说返回器就应该立即开火箭发动机在月球背面的近月点开始加速,让环绕速度超过2.4公里每秒,那么就可以快速越过月地引力的平衡点,进入返回地球的旅行。预计1周后,在距离地面大约5000公里的高度,返回舱和推进舱再次分离。推进部分以第二宇宙速度进入稠密地球大气层直接烧毁。而返回舱则靠强大的耐热性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先高速进入大气层,突进到距离地面最近大约80公里的高度,然后在强大的弓形波的弹力下再次弹出大气层。此时携带样本的返回舱的环绕速度已经低于第一宇宙速度,开始进入安全的再入轨道。最终和载人飞船的再入体一样,在30公里左右的高度飞到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上空,开降落伞完成最后的回收。


不过比较奇异的是,如果说是要全部测试和预演未来的载人登月并安全返回的场景,那么当年的阿波罗返回体在抛弃了从月面起飞的上升段以后,是立即在月球背面开发动机返回的。那么为何现在的返回器却要在环月轨道上“墨迹”超过一周的时间呢。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看来,这种环月多转一周,显然是有既定目标的,否则绝不会平白无故的增加任务的复杂性。那么到底有什么延伸任务?这里不妨猜测一下,权当娱乐。说的对说的不对都不必太在乎。第一个猜测,就是上升器虽然最终又落回了月球,但是却完全没有“坠落”或者“坠毁”等字样。看样子上升器仍然有不少的燃料,剩余燃料多的根本原因,自然是轨道和控制精准。只用少量燃料就可以准确的完成上升、对接以及交接样本的任务。


如果能再次以软着陆的姿态落到一个新的预定点,这就太牛了。如果真有这类延伸任务,自然需要返回器作为主体,继续在环月轨道上进行较长时间的“指挥”和信号中继。虽然这种可能性的概率不大,但是却不能完全排除。第二项任务,则更现实一些。这就是目前需要一套全新的、包括全部月面的高分辨率全息普查图像。毕竟从过去的嫦娥2号对月球的最近一次全球图像普查到现在,已经过去十来年了。而十来年的时间,月球上虽然变化不大,但肯定也是有变化的。比如月球背面可能有地球上看不到的较大的新陨星的坠落。而且这些年也有其他国家的探测器以不同的姿态落在月球上,这都是月面变化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对当今的全月面进行一次高分辨率的照相普查。这需要随着月球的自转进行超过20天的环绕和摄像。因此需要停留较长的时间,这个可能性是最大的。


第三,其实仔细算算,几次嫦娥任务,留在月球表面的“点”已经不少了。还包括背面的鹊桥卫星。这其中有多个落月器还都在正常工作。因此需要5号去进行一次全月的“联动演习”也说不定。最后还可能有一项实验。也就是返回器在月面上空,多停留一周,模拟未来万一出现的月夜下起飞对接的情况,这也难得的测试机会。总之一次实验,就把能想到的情况都一项不落全部试全!


为何还要在月球上空多转悠1周的时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