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带满月宝宝回娘家,父亲让她把孩子放在路边,原因让人感动!网友:原来我是捡来的
你小时候是不是经常听老人们说自己是捡回来的,这有可能是真的。在陕西,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就是婴儿满月的时候,要把孩子放在牛槽里,然后让外公或外婆去“捡”回来。这样做是为了祝愿孩子命硬、好养活、长大有出息。但是现在牛槽已经很少见了,那么这种习俗还能继续吗?
最近,就有一位女子带着刚满月的宝宝第一次回娘家,父亲却要求她把孩子扔在外面的路上?女子愣住不解,询问父亲什么意思?是不喜欢孩子吗?可父亲却摇摇头说:“这是为了孩子好!以前都得放在牛槽里!”网友:这是什么操作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深意吧!
一、满月礼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
满月礼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有些地方称“弥月礼”。我国自唐代以后民间便有给新生儿做满月的习俗。满月礼均隆重浩大,亲朋四方云集往贺,主家大摆筵席待客,谓“弥月之喜”,但其具体礼俗各地不尽相同。
满月礼的主要内容包括:
满月酒:喝满月酒是民间普遍流行的满月礼风俗。这一天,亲朋好友带礼物来道贺,主人设丰盛宴席款待,称为满月酒,庆祝“家有后人”、“添丁之喜”、“足月之喜”。
剃胎发:满月时,为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称为剃胎发。一般是请理发匠上门,理完后给赏钱。小孩则穿着新衣。一些地区剃头时额顶要留“聪明发”,脑后要蓄“撑根发”。剃下来的头发需谨慎收藏,有的地区是将胎发用红布包好,缝在小孩枕头上,有的则是搓成圆团,用彩线缠好,挂在床上辟邪。
移案:在民间又叫移巢、满月游走等。民间风俗,婴儿初生是不能随便走动的,到了满月时就可以了。此时,母亲抱着婴儿到别人房间中去,四处游走,便是移窠。目的是让婴儿象征性地见见面,将来有出息、能干。
二、陕西有一种特殊的满月礼俗,就是把孩子放在牛槽里
在陕西,有一种特殊的满月礼俗,就是把孩子放在牛槽里,然后让外公或外婆去“捡”回来。这样做是为了祝愿孩子命硬、好养活、长大有出息。
这种习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这是为了避免脏东西。古代人认为,婴儿刚出生,身体虚弱,容易招惹阿飘。为了保住孩子的性命,就要把孩子放在牛槽里,让牛的气息驱赶阿飘。然后再由外公或外婆去“捡”回来,表示孩子是被捡来的,不是自己的亲生,从而骗过脏东西。
另一种说法是,这是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古代人认为,牛是一种忠诚、勤劳、耐力的动物,把孩子放在牛槽里,就是希望孩子能够继承牛的优良品质。然后再由外公或外婆去“捡”回来,表示孩子是被捡来的,不是自己的亲生,从而避免对孩子过分溺爱。
三、现在牛槽已经很少见了,那么这种习俗还能继续吗?
现在牛槽已经很少见了,那么这种习俗还能继续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把孩子放在牛槽里的方式变成了把孩子放在路边或其他地方。
最近,就有一位女子带着刚满月的宝宝第一次回娘家,父亲却要求她把孩子扔在外面的路上?女子愣住不解,询问父亲什么意思?是不喜欢孩子吗?可父亲却摇摇头说:“这是为了孩子好!以前都得放在牛槽里!”
女子听后这才知道父亲是为孩子好!于是听父亲的话,把孩子放在了路边。然后,女子的父亲过去把孩子抱起来,然后小心翼翼,一脸欢喜地把孩子抱回了家!而女子记录这一刻,发到了网上,结果引发了热议!
四、网友们对这种习俗有什么看法呢?
网友们对这种习俗有什么看法呢?有三种不同的声音:
有网友说,父母真心大?地上湿气重,也不怕伤到宝宝?这种迷信习俗怎么还能信呢?有什么科学依据?
也有网友说,杠精多,这只是一种习俗,无伤大雅,这样意味着孩子好带,以后去外公外婆家也乖,不会哭闹!我们重庆以前也这样,是放在农村厨房的灶门前的柴火堆边上,然后让外公或者外婆去抱起来。
还有网友说,人家又不是一直放着!只是大人在身边,女儿把外孙放在地上,然后外公就过来抱起来!而且重要的时刻怎么不要记录一下嘛!以前很多人都叫铁蛋狗蛋,钢蛋,这要放牛槽,很容易理解,好养活无病无灾!
五、这种习俗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这种习俗到底有没有意义呢?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习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对老祖宗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的祝福。它反映了古代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它也是一种仪式感的营造,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了欢乐和温馨。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这种习俗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是对孩子的期许和寄托。它可以增强孩子和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可以给孩子灌输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和品质。它也可以缓解孩子和家庭的压力和焦虑,增加信心和幸福感。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习俗是一种迷信的表现,是对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的缺乏。它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和危害,比如感染细菌、受到伤害、影响发育等。它也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盲从而不求甚解。

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习俗呢?
我认为,我们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盲从。
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力。
我们还应该保持一种创新和进步的态度,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适当地改进或放弃一些过时或有害的习俗,创造出更符合现代生活和人类福祉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