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Renewal-Zone:不拘于定义,Kokaistudios的共性与个性(上篇)︱专访李伟

2023-08-15 11:06 作者:REARD锐地星设计  | 我要投稿

微访谈

Kokaistudios对中国城市的发展进程有着深入的理解,以研究性的创新解决方案全情参与,并努力实践于商业和城市更新等多个领域。他们深入了解城市设计规律和商业逻辑,以打造一件新的艺术品的态度创作每一个作品。Kokaistudios对城市的公共性的执着诠释,则让设计展现出个性化的魅力和变革力,更成就了众多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


通过详实的创作理念解析和方案思路分享,Kokaistudios的合伙人、建筑设计总监李伟先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Kokaistudios的实践全景,以连载形式呈现,两篇文章分别侧重于: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公共空间和商业活力的创设,以期为读者带来更真实更具创意的启发分享。


李伟先生是Kokaistudios建筑部门的重要领导以及中国核心城市多个高端项目的团队负责人,他在概念设计、深化设计、项目管理和施工总控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李伟先生秉承了Kokaistudios遗产保护与商业创新、城市公共空间兼容的理念,他的设计和管理能力受到业界广泛认可,获得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奖、世界建筑节·中国年度优秀作品、Pro+地产奖铂金奖、ICSC 中国购物中心改造与扩建类金奖、德国ICONIC公共建筑类“Best of the Best”奖等多个奖项认可,多次受邀担任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设计的荣誉评委,2019年起受聘为上海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R  Kokaistudios完成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商业空间和历史保护更新项目,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出发点和思路吗?


L  Kokaistudios是一家非常全面的公司,不囿于某一设计范畴或功能类型,不仅强调环境设计与商业化打造的平衡,同时也关注遗产文脉的保护和公共建筑设计。在商业城市中,不仅有繁华的公共空间,也有历史遗产的存在。两者虽有不同,都值得给予足够的关注。我们努力实践于商业和城市更新这两个领域,执笔商业建筑设计,我们的触角必须延伸到商业的末端,了解真正的使用者和未来客户的需求。


源自欧洲的事务所背景和文化基因,让我们擅长城市更新文化项目、商业类整体设计以及空间品牌的打造。我们的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别墅遗产以及工业遗产等方面,非常注重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外滩18号、淮海路的796等作品均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奖。


上海淮海路796
上海淮海路796


L  在我们看来,对于历史保护而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不够贴切,更重要的是适应当代功能的转换,并为其植入艺术感和创新的设计。通过引入新的设计元素,赋予建筑以张力和创造力,我们通过空间品牌化的方式,在北京的中粮广场、中信泰富广场、世茂广场、瑞安新天地太平桥等众多项目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北京中粮广场改造
中信泰富广场
上海瑞安太平桥


L  无论单体社区还是大尺度的商业类型,我们都秉持着不断创新的精神,通过改造新与旧的维度打造项目。像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从一座消极的下沉院子,演变成为突破人们对商业的传统认知的城市场所;也是首个以颠覆性思想,在历史遗产中创造商业环境的空间再利用的范例。我们将品牌提供的概念具象成为建筑设计故事,并融入对商业逻辑的诸多考量,以非典型性的解决方案来实现。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


 在该领域,新泰仓库也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实例。我们尊重历史遗产的真实性,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元素,让建筑回归本来面貌。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之余,对于一些细节和尺度,我们没有因循守旧,而是注入一些开创性思维,以简洁朴素的形式去契合当代的功能和需求,藉由新旧结合的创新态度确保整体的协调性。


新泰仓库
新泰仓库


L  在公共建筑领域,我们参与了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建筑实践。以交通大学法学院为例,我们需要在历史气息浓厚的校园中设计新建一座现代化的楼房,这样的尝试很具挑战性,既要让建筑与历史环境产生共鸣,又要在材料上加入红砖等历史元素,并通过创新的工业化语言,使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之间和谐平衡。对场地的设计不但需要体现对历史环境的尊重,还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让空间效能得到最大发挥。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R  您怎样看待近年来商业空间趋向于通透开放、高复合型体验空间的转变?


L  上海世茂广场是一个建筑通透问题的典型代表,这里是南京东路到人民广场间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性场所,过去以传统的百货公司形式将中庭置于内部,覆满广告牌的建筑和商铺背向城市。我们使用了剧院的设计概念将其塑造为公共广场,通过飞天梯重新串联路径,让街道顺畅地通向建筑内部。对于体量的连接部分,我们以人的活动来塑造,重新设计后的主入口和内部空间非常通透,彻底改变了建筑与人民广场及南京路区域之间的关系,也让这个空间真正释放出效能和潜力,成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文化景观,回归到城市之中。


上海世茂广场
上海世茂广场


L  以南京路为例,目前仍有许多百货商场仿若封闭式的哨兵,缺乏与街道的开放连接。优美的历史遗产建筑却以广告牌的背面示人,窗户皆不可开放,这种不合理的形式对城市而言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也无法为人们提供体验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我们对世茂广场的最大初衷就是通过这样一座都市剧场,将活力、个性和特质展示出来,同时彰显我们致力让所在区域空间唤醒的态度。


上海世茂广场
上海世茂广场


L  南京西路的中信泰富广场是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改造前,这是一座带有90年代商业特征的建筑。我们通过设计介入,“透明化”外立面的广告牌,让城市的魅力得以展示。我们以“像素城市”的态度打开建筑,以颗粒化的方式满足底层旗舰店品牌的需求,并在上方封闭的颗粒之间留出空隙,将内部的公共空间带到建筑的外部,有机地构建出一种新的组织方式。这种通透带来了城市的活力和潜力的释放,也调和了传统城市和当代城市在尺度上的矛盾。


中信泰富广场
中信泰富广场


L  封闭式商业空间的时代已经过去,盒子式的巨型空间不再利于商业运营,由于体量的巨大,也摧毁了原本城市的小尺度环境,无法在细节和步行化方面达到历史城市的程度。我们非常注重尺度和感官的体验,重新开放后中信泰富广场重回小尺度,与对面的历史街区也更加吻合和接近。


中信泰富广场
中信泰富广场


L  苏河湾万象天地收获了很高的大众喜爱度,就像历史城市一样开放和连通,人们可以随时走向苏州河,甚至天后宫和天潼路,仿佛散步在老城之中。Kokaistudios来自欧洲,正是这种城市性的基因带来了对待历史城市和公共空间的态度,让我们能够对城市的公共性进行很好的诠释。



R  您怎样看待城市更新类的项目在提升空间体验,激发区域活力方面的作用?


L  每个时代的城市发展都体现出特有的形态。过去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历史城市的形态问题可以得到缓和及化解,快速发展的城市则需要积极的设计能量来改变不和谐的因素。


进入存量时代,我们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精细化的设计。我们在设计中,既要探索未来也要研究历史,探究出合适的尺度和好的城市形态。对于城市更新类项目,提升空间环境的体验,激发区域的活力非常重要,设计者需要非常全面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以及创新创造力的支持,以良好的态度对待历史遗产、公共空间和商业诉求。


上海世茂广场
上海世茂广场


L  仅凭设计师的个人努力,无法实现优质的城市空间,需要与开发商和大众通力合作,避免个人主义的倾向;更需要建筑师在了解各方的视角和需求的基础上,以非常全面的投入来塑造优质的空间体验,从而激发区域的活力。


苏河湾万象天地


L  在苏河湾万象天地项目中,商业需要有良好的回馈来支撑项目的发展,政府需要打造一块绿地空间。我们代表了大众的诉求,以开放的公园式商业与优美的苏州河滨水岸线和上海市的公共政策相融合。即便涉及历史遗产,有一些我们不能完全左右的部分,但我们在深化实施的过程中仍尽力考虑和满足大众的期待和诉求。项目在开放之后收获了非常高的人气,也证明了大众对苏河湾特别是其作为公共空间的作用的认可。


苏河湾万象天地
苏河湾万象天地


L  Kokaistudios所做的大部分项目都获得了大众的青睐。我们也将不断努力以城市更新的态度介入设计实践,通过打造公众认可的优质城市环境,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活力的激发。



R  在过往的项目创作中,您遇到过哪些难忘的挑战?


L  作为Kokaistudios近期备受瞩目的一项作品,苏河湾融合了公园与商业,将新建建筑与历史遗产建筑的复建和谐调和。我们为其打造了整体的场地规划、商业及东北角小楼的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商业的部分被创意地置于地下,与地上的公园部分构成了独特的三元场所,在我们的心血与智慧投入下得以创新呈现。整个设计历时6年打磨,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公共遗产、历史遗产的复建,更要令其有机地融入整体环境,最终公园与商业友好渗透,呈现出我们所提倡的完全开放的街区商业效果。


苏河湾万象天地


L  整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困难重重的挑战。开放商业的概念在前期已初步确立。政府的园林部门希望尽可能地压缩洞口的数量和尺度,与消防方面的诉求存在差异。如果将项目打造为封闭的购物商场,机电设备将涌至地面,对公园造成极大的破坏。我们作为设计方,需要去平衡各方的利益与诉求,并联合消防、绿化、规划、机电等各部门及专业团队共同努力,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找到最好的平衡点予以解决。


苏河湾万象天地
苏河湾万象天地


L  与政府方面协调交流的过程,花费了蛮久的时间,最终实现了目前开放的洞口效果。从商业上来说,这种连续的开口唤醒了公众对公园的记忆,公园与商业通过这种不断的唤醒得以真正地融合。我们并非用商业去侵占公园的用地,而是将商业空间贡献给公园,幸运的是,最终这样的反向态度也得到了政府的接受与认可。我女儿在七岁时,曾以她的视角在漫画中描绘了我在苏河湾项目中,政府节节后退、而我节节胜利的有趣场景,实际则恰恰相反。这并非一种对立和博弈,而是相互协调寻求最平衡的解决方案的必经阶段。


手绘漫画图



R  可否结合具体作品为我们分享一下,在设计中如何尊重与回应在地文化?


L  在地性贯穿在Kokaistudios的每一个作品中。谈及在地性,我们必须了解在地的特点以及相关文化。淮海路796号项目位于一个高密度的历史风貌区之中,前侧拥有一座小的保护建筑,后方是一座烂尾楼。在最初的设计过程中,政府要求将历史符号安置在后面的烂尾楼上。我们坚持改变这种方式,因为在地性是通过提取和诠释既有特征来实现的,而非复制和叠加。我们保留了混凝土的开放式结构,以创新性的方式·将其改造成为一个完全通透的结构,从中可以看到历史花园和外部的建筑遗产。这种对比和联动让这座建筑成为了一个更具真实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上海淮海路796
上海淮海路796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项目原本是一个炼钢高炉的转运架。我们将新的建筑嵌入巨大的钢构架打造出全新的作品。在设计原则上,我们强调可再生和预制化,以减少对环境的干扰。由于周围将要建造垃圾焚烧厂,项目必须成为传达清洁能源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建筑作品。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L  新的建筑和炼钢构架成为了新旧碰撞下的冰与火。轻质构造的地面、墙面和吊顶,避免了实地的作业。建筑的钢构中,很多的线程隐蔽其中。从入口到候场的活动方向,每一处区域都有机地组织在了一起。杂乱的遗产和荒废的植被经过细心打理,塑造出全新的领域感受。在建筑内部,钢构穿插在建筑表皮并落于新的地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的空间态度,通过清晰的对比和烘托关系,体现出极具个性化的在地性。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L  北京中粮广场改造也涉及到对遗产本身的理解定位。或许对一个建筑师而言,这座建筑并无特别的价值,但中粮非常重视其遗产属性。因此,我们在寻找概念时,尽力去理解这座老楼当时的规制,对现状的45度轴线和孤立的三座建筑进行重新构思,梳理出新的结构和语言。所有这些细节构造都与老楼产生联系。我们希望唤起人们对老楼的记忆,同时让空间更新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中庭的部分非常温馨,与商业和办公环境形成了对比。我们重新设计天窗时,也回应了中粮对这座楼的历史记忆和企业文化的传承。


北京中粮广场改造
北京中粮广场改造



创新无界,专访下篇:公共空间和商业活力的创设

将接续放送,敬请期待


·  END  ·

Renewal-Zone:不拘于定义,Kokaistudios的共性与个性(上篇)︱专访李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