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前线观察 | “阳性”“阴性”今昔谈

2022-11-04 17:00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高丕永

现代汉语的“阳性”“阴性”,只是医学术语,前者指经检测体内有某种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存在,或对某种药物有过敏反应,后者的意思则反之。新冠疫情期间,我们经常做核酸检测,“阳性”特指感染了新冠病毒,“阴性”特指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从词的结构来看,“阳性”“阴性”似乎是汉语用语素“阳”“阴”加语素“性”直接构成的,实际上不是。

现代汉语的“阳性”“阴性”借自日语,原词是日本用汉字书写的“陽性”“陰性”。唐宋时,日语从汉语借去了“陽”“陰”,后来造出了互为反义的“陽性”“陰性”,前者指“积极、能动、活泼的特性或性能”,后者指“消极、受动、沉闷的特性或性能”。日语“陽性”“陰性”的意思分别与英语的“positive”“negative”相似。所以,日本从西方引入医学检测技术时,把“positive reaction”意译为“陽性反応”,把“negative reaction”意译为“陰性反応”。后来,日语的“陽性反応”“陰性反応”缩略为“陽性”“陰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称“陽性反応”“陰性反応”和简称“陽性”“陰性”已经全部借入汉语。如今,全称“阳性反应”“阴性反应”在医学书籍、报刊里用得比较多,简称“阳性”“阴性”在普通书报刊里用得多一点。不过,《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简称。

如今,汉语的“阳性”“阴性”有了进一步的缩略,主要表现在缩略为“阳”“阴”后,与别的词语一起构成简明的表达。像“阳转阴”“转阴”“复阳”“全阴”等,新冠疫情之前已有使用,新冠疫情暴发后使用更多了。

“阳转阴”“转阴”都指阳性转为阴性。如:“妻子的生日是4月12日,她说能看到我‘阳转阴’就是最好的礼物。”(《解放日报》2022年4月6日)又如:“‘德尔塔’毒株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转阴时间长”(小标题,《光明日报》2021年6月27日)。“复阳”指阳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如:“上海1.1万余位感染者出院,会复阳再度感染吗?”(标题,《新闻晨报》2022年4月11日)“全阴”指核酸筛查全部为阴性。如:“‘全阴’工地是怎么做到的?”(标题,《新民晚报》2022年4月25日)

新冠疫情之后出现的还有“涉阳(与阳性有关联的)”,当下常见的短语是“涉阳楼栋”。比如:“全面彻底做好清洁消杀,对涉阳楼栋等场所、快递物品等物资、楼梯扶手等部位的消杀要应消尽消、不留死角。”(《解放日报》2022年4月24日)比“涉阳楼栋”更简练的是“阳楼”。比如:“陈智敏下意识地犹豫了一下,因为他需要跟着队伍进入阳楼才能拍摄,但他认为,整个消杀的过程都是普通市民无法看到的,他觉得有必要用镜头记录下来,也要让大家看到为抗疫同样付出努力的救援队志愿者的身影。”(《新民晚报》2022年4月27日)

新冠疫情暴发后出现的快捷表达有“出阳(核酸筛查中出现阳性)”“追阳(尽快筛查出阳性)”等。如:“有的小区已经超过14天没有‘出阳’了,为何仍未调整管控措施?”(《解放日报》2022年4月22日)又如:“清晨5点40分,接居委电话,辖内开展追阳复测需尽快支援。”(《解放日报》2022年4月20日)

更快捷的表达是单独使用的“阳”“阴”。比如:“我大概率是阳了,有点遗憾”(标题,《新民晚报》2022年4月9日)。又如:“下午5点多,核酸采样。等到19日凌晨,结果出来了:一家三口齐刷刷地‘阴’了!”(《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11期《前线观察》栏目。)


前线观察 | “阳性”“阴性”今昔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