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宫遗址:寻访《道德经》幢和《丘长春内传》碑
在宝鸡市陈仓区东南,有一条磻溪河,自南向北,汇入渭河。在两河交汇处,有一座磻溪镇,这里曾经矗立着磻溪宫,全称为“磻溪长春成道宫”。宋末元初,被奉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隐居磻溪宫,潜修近七年。后来,磻溪宫成为“西秦第一道场”——
磻溪宫遗址位于磻溪镇杨家店村废弃的小学院内,只剩下一块《丘长春内传碑》和《道德经》幢。1992年4月20日,这两件碑刻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16日,路过磻溪镇之际,我来到杨家店村,寻找磻溪宫遗址。沿着道路,进入村子,在一个拐弯的路口,竖立着一块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旁边的大树下,还有一块小碑,竖立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表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
顺着道路向南,有一座小广场,这里便是杨家店村小学的大门。学校早已废弃,院内杂草丛生,大门紧闭,无法入内。此时,村民告诉我,侧门没有锁,轻轻推开后,便可以进入院内。
小心翼翼,走进院子,地面上满是杂草和落叶,东西对称的两排砖瓦房是曾经的教室。中间道路两侧的树上,火红的柿子,长满了枝头,竟无人摘取。想必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造访了!
小学大门
院落内部
此院坐南朝北,刚刚走进院落,向左看了一眼,屋檐下的松树之间便是《道德经》幢。地基下沉约30厘米,四周有铁栏杆环绕,旁边还竖立着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碑。
这件经幢刻于元大德三年(1299),为石灰岩精磨而成,八棱柱形,上窄下宽,高约2.8米。幢身分八面,阴刻老子《道德经》全文,与通行的王弼注《道德经》多有不同。
经幢是指刻有宗教经文的石柱子,当地人称为“八棱碑”。它的外观像佛塔,也被称为“石塔”,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一般放置在大道、寺院和陵墓前。这件经幢上方有宝珠状的塔刹、道教人物形象和八边形的建筑屋檐,保存完好,高大挺拔。
《道德经》幢
幢顶
幢身
沿着中间的道路,继续向深处走去,在左侧废弃的房屋之间,可以看到《丘长春内传》碑。石碑面朝西侧,有铁栏杆环绕,旁边也竖立着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碑。
丘处机的道号为“长春子”,所以他也被称为“邱长春”。这块石碑竖立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为白石灰岩,高约2.5米,宽约1.2米,厚0.3米。碑座埋入地下,碑首浮雕螭龙,碑文由李道谦用楷书撰写,并用篆书题额“全真第五代宗师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内容记载了丘处机的生平事迹和修道传教的经历。
《丘长春内传》碑
碑首
碑文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登州栖霞人,道教全真道掌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被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敬重。
他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后来,为了表彰其德,成吉思汗颁诏改观为宫,元代官吏杨文葆大兴土木,修建凤女楼、凤凰台、二郎庙、玉皇庙、三清观等大小庙宇百余间。
金大定十四年(1174),丘处机开始在磻溪修行。七年之中,胁不沾席,一蓑一笠,日乞一食,寒暑不变,人呼为“蓑衣先生”。据说,这里还有一株银杏树,乃丘处机亲手种植,至今已有八百余年,见证了他在磻溪的苦行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