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尔法狗”到“阿尔法狗斗”:军事人工智能的发展

美国时间8月18日,由美国国防部预先研究项目局举办的,AlphaDogfight(阿尔法狗斗,"狗斗"是英语“近距格斗”的直译)最终轮开赛。8月20日下午,人工智能与人类飞行员驾驶F-16模拟机进行对抗并获得了5:0的全胜。而现在各国也都准备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新一代战机当中去,那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飞行员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

首先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反应能力,再优秀的人类驾驶员从发现敌人到采取相应的措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至少0.1秒),而人工智能显然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然后是学习能力,人类飞行员引以为豪的“经验”来自于训练与战斗任务,但人工智能却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积累数倍于人类的经验。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驾驶的飞行器可以做出许多人类飞行员无法承受的大过载机动(这次对抗都是使用现役F-16战机,所以这个优势没有体现出来)。而随着现代飞行器的航时越来越长(许多长航时无人机可超过10小时),人类飞行员必将越来越疲劳而产生错误,人工智能则可以一直保持着它的精准性。

国产影片《流浪地球》中的人工智能“MOSS”是一种典型的“强人工智能”,在影片中体现出的“自辩能力”——通过展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授权证明他所作决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但这也体现出人工智能的固有缺陷:实际情况是瞬息万变的,仅凭有限的程序根本无法涵盖所有的可能性。而实际决定并不只依靠既有的条例,而是需要决定人的或理性或感性的思考。
1983年,里根总统刚刚宣布“星球大战”计划,意在通过建设全球反导系统构成反导威慑,从而打破美苏间的战略平衡,9月2日,苏联击落了一架首尔飞往汉城的航班,包括一名国会议员在内的乘客全部遇难。为此,苏联专门使用了先进的“眼睛”预警系统来防止美对苏的核打击。“眼睛”系统是依靠卫星来探测洲际导弹发射时产生的尾焰而做出预警的,一天夜里,这个系统发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警告:美国刚刚向苏联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很快,系统显示有5枚洲际导弹发射升空,而且核打击的可能性已经到了不容置疑的地步。
根据预案,值班员应该立即向上级报告,再由上级做出核反击的决定。但当时的值班员彼得洛夫却有些疑惑:如果美国要对苏联发动核打击,就应该是铺天盖地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摧毁苏联的工业城市与弹道导弹发射架。彼得洛夫又向陆军雷达部队询问,如果却有导弹,雷达部队应该有所发现,但雷达部队告诉他:毫无发现。
现在摆在彼得洛夫面前的问题很是棘手:如果不报告而美国确实发射了洲际导弹,那么苏联将承受巨大的损失,而他自己也会成为国家的罪人;如果报告而美国没有这么做,那么美苏都将遭受原本不会有的灾难。彼得洛夫最终顶住了压力,他向上级报告说警报是系统误判导致的,而非真正的核导弹。他是对的,云层的反光导致卫星产生了误判,而人类也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如果是人工智能而不是人类做决定,结果会是怎样呢?答案很明确:人工智能会按照命令行动,而不考虑后果有多严重。
人工智能也许会使战争更加“文明”,但也可能会使战争更加野蛮与不可控。在巨大压力下,人们可能会做出不情愿的,甚至是残酷的决定,但我们心中至少还有道德上的准则与良知,使我们做出违规但无比正确的决定。人工智能会不会有这种能力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