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击战的雏形:1917年9月,德军依靠全新的渗透战术夺取了里加城
“里加陷落后,俄罗斯失去了留在战争中的任何理由”。

在战略层面上,1917年9月1日至5日在拉脱维亚发生的里加战役有效地将沙皇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淘汰出,使得德国得以将大量东线兵力解放到战事不妙的西线战场。然而,在战术层面上,里加战役甚至更重要。它标志着战争史上的转折点之一。德国人在这场战斗中测试的创新堑壕进攻战术被证明是打破堑壕战长期僵局的高效手段。在里加战役之后,如果没有这些战术的改变,德军很可能不会再次进行任何攻击,或者至少没有成功的攻击。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对峙的背景来看,里加战役无疑是一场闪电般的攻势。1917年9月1日,由德国步兵上将奥斯卡·冯·胡蒂尔指挥的德国第八集团军在该市以东约15英里处穿越了德瓦纳河(今道加瓦)。由德米特里·帕尔斯基将军指挥的俄罗斯第十二集团军在短时间内就被击溃。9月3日,德国军队进军该市,到9月5日,胡蒂尔上将的军队已经直逼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东北方向300英里。
自从俄罗斯在1904-05年日俄战争中惨败以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帝国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17年3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由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于7月继任)终于取代了37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政权,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上台后不顾人民的反对,继续让士兵们充当炮灰前去参战,使得俄国上下怨声载道,随时有陷入内乱的危险。东线的德国军事指挥部Ober Ost也认识到一举将俄国逐出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Ober Ost当时由巴伐利亚的利奥波德王子名义指挥;但真正的指挥权由他的参谋长,才华横溢的少将行使。这位少将就是马克斯·霍夫曼,东线战区总参谋长,他是1914年德国在塔嫩贝格获胜的关键人物。霍夫曼少将决心通过袭击波罗的海海湾上的旧汉萨同盟港口【里加】来加速俄国的崩溃。这套计划于1916年12月就被提出,其目的在于消灭俄国第12集团军并占领里加城,然后对彼得格勒构成直接威胁,逼迫俄国做出退让,同时拉直战线,以节省出一些步兵师将他们派往急需人手的法国战区 。

霍夫曼少将行使计划的第一步是命令他的常驻炮兵专家格奥尔格.布吕赫穆勒上校(Georg Bruchmüller)对里加的地势进行初步侦察,并开始策划针对德军强渡德瓦纳河(Dvina)的火炮支援。在霍夫曼的回忆录中,他称赞布吕赫穆勒是“炮兵天才”。这并非是所言夸大,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100多年的现代,这位上校开发的各种炮兵战术被证明是今天仍在实践的几乎所有火炮支援战术概念发展的核心。

事实上,早在1916年,布吕赫穆勒就已经是东线德军心目中的炮神。这位炮兵专家不断研究如何能最有效率地破坏敌人的要塞,不断地学习终端弹道特性,让他能够清楚地知道某种目标在某种作战需求下需要哪一种弹药,多少数量来对付特殊的目标,布吕赫穆勒清楚地知道各型榴弹炮的弹道特性,他发现此时德军装备的Morser.16型21厘米重型榴弹炮虽然威力凶猛,但其炮弹碎片常常会向后飞,因此他绝对不会拿来射击任何靠近己方步兵的目标。此外,布吕赫穆勒上校发现速射的7.7厘米野战炮要准确地击中敌人炮兵阵地很困难,但其15发/分的高射速最适合用来发射大量的毒气弹成为最有效的反炮兵武器。当时英法陆军一般都用轻型速射火炮(主要是野战炮)来对付步兵目标,而把重型火炮(主要是榴弹炮)拿来执行反炮兵战斗,而布吕赫穆勒的做法正好相反,他把原本步兵师中的速射炮全部集中起来,放在步兵军管制下执行反炮兵任务,而把所有大口径榴弹炮通通迭到步兵师手中,来执行火力支援(1917年春季德军步兵师进行了一次改革,其直属炮兵团的7.7厘米野战炮被下发到步兵团或分给军属炮兵,但新增了两门21厘米重型榴弹炮)。布吕赫穆勒上校的这套改革在即将发动的里加攻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布鲁赫穆勒上校另一大创新是从炮兵摧毁火力转向中和火力。他在对西线堑壕战炮击的研究中发现,此前动辄数天甚至数星期的大规模炮击根本对进攻产生不了什么好影响,相反这种炮击对很多交通要道造成了过大破坏,导致接下来的攻势进展缓慢,而且这种机械式炮击还很容易暴露己方作战意图,使得敌人有足够预警时间提前撤离阵地,让大部分炮弹都浪费在无人的坑道里面,白白增加后勤部门的工作压力。
而1916年6月俄军发动的布鲁西洛夫攻势无疑是布吕赫穆勒上校的“好老师”。布鲁西洛夫将军在这场攻势中放弃了此前的机械式大规模炮击,转而先派侦察机对奥匈军队防线的重要目标进行拍摄,然后将大量重型火炮集中起来并培训炮手在短时间内向预设目标进行高速射击,力主在达成突然性的同时尽可能的瘫痪敌人的指挥系统和重火力武器。布吕赫穆勒上校据此提出炮击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突然性的短促轰炸,针对敌人的指挥所和通讯站,第二阶段全力轰炸敌人炮兵阵地,第三阶段瞄准敌人预备队营地,第四阶段会将所有火炮集中起来全力殴打敌人前沿阵地,为己方步兵的攻势破开一个口子。布吕赫穆勒上校的这套炮击战术不再试图破坏前行道路上的一切,而是最大化的导致敌人的指挥系统和炮兵系统失去功能,然后让压倒性的步兵攻势打垮他们。
与此同时,奥斯卡.冯.胡蒂尔上将指挥的第8集团军的步兵接受了德国人将于1918年1月正式采用的实验性攻击理论的训练,该理论本身就是自1915年底以来一直在开发的小型部队突击战术的大规模应用,而德军也根据从布鲁西洛夫攻势学到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它。德国第一支突击部队的指挥官威利.罗尔少校(Willy Rohr)是其支持者和先驱之一。德军步兵不再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特有的刚性线性攻击编队前进,而是被训练使用流体渗透战术前进。德军会从前线步兵师和步兵军中严格挑选年龄不超过25岁、体格强壮、作战手段具备“侵略性”且心理素质过硬的轻装步兵和工兵,他们被组织成训练有素的突击连和突击营,同时其火力被大幅度强化,配备了大量1917型木柄手榴弹、Wex M.1917火焰喷射器、MG-08/15轻机枪和7.58厘米轻型堑壕迫击炮。小型突击队会借助无人区弹坑快速跃进并剪开敌人的铁丝网,渗透进敌人堑壕后会使用枪械和手榴弹集火攻击敌人的指挥所,同时绕过敌人的顽固据点,把它们交给后续的重装突击队员和步兵。在成功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后,突击队员们会深入防守者的阵地,威胁他们的炮兵阵地,并大肆破坏他们的指挥中枢和通讯设备,使得敌人的防线成为各自孤立、沟通不能的靶子。步兵突击战术另一大变革是突击部队的行动不再受到前线最高指挥部的约束,指挥权被下放到战斗中的营甚至连,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



步兵突击渗透战术除了和布吕赫穆勒上校的炮兵战术紧密搭档外,还和当时新兴的空中近距离对地支援战术有高度配合。1916年11月,德军就开始追求能够在50米超低空使用机枪和炸弹掩护步兵进攻的装甲飞机,这种被称作“J型飞机”的装备在1917年5月开始装备到前线的飞行中队执行侦察和对地支援任务,而它们也证明自己在这方面颇有价值。德军在1917年8月也完善了近距离对地支援战术。攻击机会以4-6机编队(有时候是3架)集中在一个易于集火的小区域,使用炸弹和机枪扫射敌人的战壕、机枪据点和试图抵抗的小群步兵,同时依靠地面部队铺设的信号灯和彩条与他们沟通配合。收拾完敌人火力点后,攻击机会再次扫射试图反冲锋的敌人步兵,尽最大可能扰乱他们的抵抗。

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准,这些都是激进的进攻战术创新。在里加,德国军队将对这套由步兵、炮兵、航空兵三维一体的“渗透战术”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测试,由于该战术由胡蒂尔将军指挥的第8集团军首次尝试,所以它也被称作“胡蒂尔战术”。里加也是第一次将新的步兵突击战术和布吕赫穆勒的炮兵战术合并的尝试。
保卫里加地区的是俄罗斯第12集团军,共有1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这支部队约有192000人。俄军在德瓦纳河以北的防御工事组织在两个平行位置。第一个位置包括三条堑壕,在某些地方包括四条堑壕,连续的壕沟线沿着河流挖入沙丘。第二个位置包括两组战壕线,布置在德瓦纳河东北几英里处的一条较小的河流旁,德国人称之为Kleine Jägel(现在的Maza Jugla)。而这场为期五天的冲突也因此获得了另一个名字:朱格拉战役。
胡蒂尔上将面对沿河南岸部署的俄军,最初在80英里的战线上部署了7个德国师,从海岸向东南延伸到Jakobstadt(札柯布斯塔德,现在的Jekabpils,是拉脱维亚东部的一座城市,位于德瓦纳河之上)。东线最高指挥部很快加强了第8集团军,为其增加了8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这给了胡蒂尔足够的力量来做出主要努力:对里加城前线进行持续攻击,并保护德军沿着德瓦纳河的其余战线。胡蒂尔计划主要努力在距离城市下游约15英里的Üxküll(今Ikskile)附近穿越德瓦纳河。他派出了10个师,大约6万名士兵到过境点。一旦穿过,德国人就可以快速到城市的后方,并切断俄国驻军。
胡蒂尔在前线后约80英里处组建了他的攻击师,为进攻做好了准备,他们在那里训练和排练了10天,其内容正是突击战术。进攻师直到进攻前一天晚上才进入他们的预备阵地。9月1日9时10分,胡蒂尔上将麾下的三个师带头攻击了10000码的前线。右边的第19预备役师和左边的第2禁卫师用突击船和浮桥强行穿越德瓦纳河。中部的巴伐利亚第14师不得不将防御严密的博尔库姆岛作为中间目标。过河后,三个师迅速占领了俄军的第一个防御阵地,并向第二个师前进。当德国领头部队在第二位置前进时,工兵们开始在三个师级攻击区的每个区建造过河用的固定桥梁。一旦桥梁架起,第二师就穿过第一梯队师的后面,并准备利用俄军第二防守阵地的缺口突破。

除了额外的步兵师外,东线最高指挥部还为第9集团军提供了大规模的火炮增援。为了让胡蒂尔放手去干,最高指挥部让东线其他区域的部队只保留最低限度的火炮,其余的全部调给第8集团军,另外一些大炮甚至是特意从西线转移过来的。在艰苦的保密下,第8集团军得以集结了至少2000门大炮,而布吕赫穆勒上校也因此能够在袭击发动前亲自监督615门大炮(包括251门大口径重炮)和544门堑壕迫击炮进入5英里宽的渗透区,达到每千码68门大炮和60门堑壕迫击炮的密度。得益于德军完善的铁路运输,布吕赫穆勒上校为这些“死神”储备了65万枚炮弹。

当各支进攻部队抵达预定位置后,火炮群就会在进攻开始前保持安静,避免任何异响破坏袭击的突然性。在预备炮火发动的前两个小时内,德军炮兵们会根据侦察机的刺探在地图上预先对需要轰炸的目标点进行简短的标注,以便迅速将炮弹砸在预定的目标身上。虽然不是最准确的射击方法,但它奏效了。德军火炮轰炸的突然性让俄国人大吃一惊。震惊的西线协约国军队后来分析了这场战斗,结果得出了一条结论,即德国人完善了一种准确的技术,无需事先标记即可把未经观察的火力打向目标。(布吕赫穆勒在1918年3月做到了这一点)
德军炮兵不太要求准确度的一个原因是发射的毒气炮弹数量空前高。德国人没有试图用毒气覆盖俄军的防线,而是向选定的目标发射特定类型的毒气弹,以达到瘫痪其功能的目的。在整个射击过程中,德国大炮和堑壕迫击炮平均每分钟向渗透区的关键目标发射500发毒气弹。这种毒气炮击战术同样由布吕赫穆勒上校开发,德军称之为“ 彩色炮弹射击”。


布吕赫穆勒的预备炮击持续了5小时10分钟。虽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准来看很短,但它非常暴力。1917年9月1日凌晨4:40,所有615门德国大炮全力向俄军炮兵阵地开火,发射了75%的毒气炮弹和25%的高爆炮弹。在这次反炮兵射击持续了两个小时后,那些执行特定反炮兵任务的德军火炮继续打击俄军炮兵,而其余的德国火炮则把火力转移到俄军步兵工事,并开始发射20%的毒气炮弹和80%的高爆炮弹。这时,堑壕迫击炮也加入进来,将火力集中在俄军前沿阵地。

对俄军步兵目标的射击持续了3小时10分钟,分为四个阶段。在最后一阶段第30分钟,也就是早晨8:50,德军反炮兵火力也转移到了俄军步兵阵地,每个炮位只留下一门炮以维持笼罩着俄军火炮阵地的毒气云。炮火准备的最后20分钟是当天针对俄军阵地的最饱和射击,所有大炮和堑壕迫击炮都以最大射速轰炸目标。尽管早在1915年1月,德军就已经在东线战场上发射过毒气炮弹,但它还从未以如此精准和残暴的效果被使用过。英国战略家、陆军少将J.F.C.Fuller后来在1961年所著的《战争行为》中写道:“第一次熟练使用毒气进行渗透是在冯.胡蒂尔将军对里加前线的攻击。”


早上9:10,德国步兵开始乘坐突击船强渡德瓦纳河。伴随攻击部队的前线观察员在将电话线绑在渡轮点的预置桩上后就会与第一波突击队员越过河流。一旦他们穿过,德军炮兵就会在攻击北岸的步兵之前生成一个精心策划的爬行弹幕。除了每个炮台仍有一门炮仍在对俄军炮台射击外,在爬行弹幕的头两个阶段,其余德军火炮会继续向纵深的俄军步兵目标开火。而德军攻击机也没闲着,它们在30-50米超低空紧紧跟随着地面步兵集群,不断使用机枪炸弹殴打俄军的步兵和火力点,以及他们的后勤人员。一名俄国第12集团军的旅长后来回忆称德军飞机的低空攻击极其可怕,它们投掷的炸弹不仅把己方的守军炸的哭爹喊娘,还摧毁了不少重要的车辆和军马。



一旦第一波德国步兵在北岸牢固确立了自己的阵地,德军火炮就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俄军炮兵。大约在那个时候,德国人用木筏在河对岸放置了一些克虏伯FK.16型7.7厘米野战炮。在袭击前几天,德国炮手们在第8集团军后方的湖泊上排练了这种技术。与此同时,来自重炮部队的经过专门训练的炮兵分遣队越过河流,在前方阵地接管所有被遗弃的俄军火炮,用它们攻击它们曾经的主人。大部分较重的德国火炮在第一天一直留在河的南岸,一方面是它们不好机动,另一方面是它们有足够的射程来攻击俄军的第二阵地。


一旦俄军的第二个防御阵地被攻占,德军就会连续执行了三次计划中的防御性火力计划。第一个计划提供了掩护,从俄军的第二防御阵地连接到德维纳河上的固定桥梁被工兵搭好,一旦这些桥梁建成,德军就可以向攻击区域移动更多的大炮。第二个防御性火力计划从桥梁完工一直持续到过桥的炮兵到位并部署完毕。一旦完成,这些炮兵就接管了第三组防御性火力,直到一切准备就绪,从俄罗斯的第二个防御区开始继续进攻。
德国火炮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仅在略多于五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中,德国炮手就打出了超过56万枚炮弹击中了第12集团军,平均每门火炮480发。任何曾经动手处理过弹药的炮兵人员都会证明这种持续射速是多么的可怖和累人。发射的炮弹中约有27%是毒气弹,这是当时任何战役中发射的此类型炮弹的最高比例。发射的高爆弹总重量约为10500吨,相当于300架现代波音B-52H同温层堡垒轰炸机的武器有效载荷。
第一次攻击部队越过河流三小时后,俄军开始反抗。当天下午晚些时候,第12集团军指挥官帕尔斯基将军命令他的第四十三军与四个师和拉脱维亚第2步枪旅进行反击。然而,到了黄昏时分,德国人横跨德瓦纳河的部队有六个师,他们已经占据了一个8英里宽的桥头堡。9月2日清晨,俄军反击部队占领了小耶格尔号沿线的阵地,而德军以猛烈的炮击作为回应,随后暴风突击队员在火焰喷射器和地面攻击机的支持下发动了攻击。俄罗斯人和拉脱维亚人设法坚持了大约24小时,而第12集团军的其余部分开始撤离里加。



在德国人穿过小耶格尔后,攻击部队的一部分向西分道,向里加城推进。9月3日下午,他们在相对很少的反击下进入该市。与此同时,一支德国海军舰队突破了德瓦纳河口的俄罗斯水雷区,并从河边接近了这座城市。胡蒂尔上将的其余部队继续向东北方向推进,在一天结束时到达了Grosse Jägel(现在的Liela Jugla)。然而,德国推进的两个前锋军团都未能阻止第12集团军的大部分人逃跑。




德军的进攻于1917年9月5日宣告结束。这次行动使德国人伤亡4200人,而俄罗斯的伤亡人数为25000人,德军对俄军的交换比达到了惊人的1:5,这在防守方往往占据大优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很惊人的。俄军还损失了大约180门炮和200挺机枪。里加陷落后,俄罗斯也失去了留在战争中的任何机会。布尔什维克革命于11月7日(俄罗斯传统历法为10月25日)推翻了俄罗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四天前,莱昂·托洛茨基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所有战线立即停战”。


随着托洛茨基和弗拉基米尔·列宁在彼得格勒,局势非常不稳定,德军没有真正的动力继续对俄军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他们有更大的鱼要炸。因此,东线的大部分有效战斗部队都被转移到西线,埃里希.鲁登道夫上将(Erich Ludendorff)正在那里计划他1918年的大规模春季攻势,他确信这仍然可以为德国赢得战争。
转移到西线的人员包括胡蒂尔上将和布吕赫穆勒上校及他们的部下。胡蒂尔接管了新成立的第18集团军的指挥权,这是1918年3月21日发起大规模米歇尔行动的三支集团军之一。在那次行动中,所有德国军队都采用了在里加战役中实验的成功战术,布吕赫穆勒计划并监督了战争史上最伟大的炮击。胡蒂尔因占领里加而被授予了功勋勋章(Pour le Mérite,也称蓝色马克斯勋章),而布吕赫穆勒上校早已因为东线的战功获得了这枚勋章。两人都将因在米歇尔行动中的出色表现而获得更高级别的橡叶功勋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橡树功勋勋章只被授予122次)。在这场行动中,胡蒂尔上将指挥的第18集团军仅用7天就推进了60公里,而布吕赫穆勒上校在行动第一天指挥德军10820门大炮在短短五个小时就打出了超过350万枚炮弹。

与里加战役一样,米歇尔行动是一场压倒性的战术成功,但与里加战役不同,米歇尔行动是一场战略上的失败。德国人所能聚集的所有战场精湛技艺都不足以克服协约国的决定性战略优势。德国人已经没有人力,而美国人才刚刚参战,到1918年3月,他们每月能向欧洲派遣超过10万名士兵。然而,法国和英国在1918年3月确实受到了极为残酷的重创,因为德国人在比之前几乎所有西线战役的总和更短的时间内占领了更多的阵地。德国人随后在4月、5月和7月发动了类似的大规模攻势。但是,尽管他们不断扎根并造成英法军队的大量伤亡,但这不足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僵局中打破平衡。
与此同时,协约国军队很快就吸取了教训。到1918年7月,他们也在使用德国人在里加开创的那种灵活的联合战术。堑壕战的僵局终于被打破了。俄军也吸取了里加的教训,但为时已晚,无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他们做出良性改变。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军事理论家仔细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军事行动,并根据相同的基本原则开发了自己的战术技术。他们特别关注布吕赫穆勒,他在20世纪20年代写了两本关于他经历的书,其中包括关于里加战役中炮火规划的详细信息。1921年至1937年红军炮兵长Yuri Sheydeman中将亲自把布吕赫穆勒的著作从德语翻译成俄语。布吕赫穆勒的大部分炮兵支援原则和战术都与1937年版《红军炮兵训练条例》相呼应,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炮兵理论的基本手册。
1917年9月的里加战役无疑是德军的辉煌胜利。在这场进攻战中,德军充分发挥“渗透战术”的优势,仅仅用时三天就毒打了俄国第12集团军并在里加市中心大开香槟,最终导致俄国因十月革命退出战争并在后来与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趁机把大量兵力调往西线并劫掠了大批物质,可以说是大赢特赢。而在本次战役中,德国第8集团军以短促高强度火力突袭敌军指挥通信枢纽为开场,利用精锐突击部队配合炮兵弹幕渗透敌军薄弱点破开缺口,最后对地攻击机掩护步兵集群实施压倒性攻击的战术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打破僵局的有力手段,并被当时的各个军事强国争相学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威名远扬的“闪击战”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一战德国渗透战术的影响,所以很多军史研究者认为,渗透战术就是闪击战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