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之于我
我们出生到现在一直在进行选择,无论是你的生活、喜恶,对待世界的方式都是在选择,但我希望你在选择之前,能够更多的去了解这个世界,而非直接选择。此话适用于今天我们所讲的鲁迅。
谈到近代文学史,绕不开的就是鲁迅先生,狂人日记距离今天已经一百余年了,他的文章依旧活跃在各个年龄层段的课本中。我在初读鲁迅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茴字的四种写法,以及长衣主顾、短衣主顾这寥寥几字就把样子勾勒的鲜明。亦或是“园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枣树。”这些句子至今广为流传。觉得这句子简单无比,这不就是有手便可写的出的吗?可是,你没写出来。
少年时我曾经想读懂鲁迅,我去问我的语文老师,我说“鲁迅有些地方不好懂,究竟该如何研究透彻?”“随着你年岁的增长,无需深究便可明了。”这是我当时得到的答案,现在看来,大抵先生所讲的都是世态炎凉与人世悲苦吧!
我今天想说说,我对鲁迅这个人的理解。
他是个天秤座,大抵是你们大部分人没想到的吧。《伤逝》一文写道:“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即是鲁迅先生的爱情观,这语言放到今天仍颇有建树。“人类从历史当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有任何教训!”想来细细品味确实如此。鲁迅的笔,冷峻,凄清。他对世界的理解更多的是以感性出发,包容世间万物,最后落脚到外物上,一个客观的结构里,再透过这个结构去看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与之相对的是亦可以做到绝对的真实。
先生爱收藏版画,这是我未曾想过的他所具有的独特爱好。其实有的人看着古板,内心却温热活泼,这是先生的可爱之处。陈丹青先生在《笑谈大先生》一书中收入了几幅鲁迅的木版画。现收录如下:



从中不难看出18、19世纪欧洲现代艺术的影子。第三幅画,各位可能在美术课上见过,这是中国著名的木版画作者李桦所做。终其一生,直到鲁迅死前都在资助他们进行绘画。鲁迅并非大家想的这么严肃。而据其一生来看,只是活的稍有品格而已,不低头,不罢休,不谄媚,不严苛罢了!
鲁迅临死前遗书中有一句话:“叫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而具有同样精神斗争的正宗欧洲人蒙田死前说了这样的话:“我的脑袋不肯屈服,可是我的膝盖不听话啊!”两人之品格高下立判。
我不敢说我的价值观多么的正,或者说多么值得学习,但我始终觉得“当你要对一个人做出评价的时候,你要尽可能的了解才能做出一个不失偏颇的评价。不然,你就是非议他人!”
很多人会在想,鲁迅已经过去。他于今日的人们而言有何意义呢?似乎这些年来我们都在想着去摆脱鲁迅,摆脱他的影响。这种反应我个人觉得有些过激了。举个例子来说,在一百多年前的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人们的思想曾经对东西方的文化存在全肯或全否的态度。然此对于文化而言是不够合理不够公正的,对于一个文化或者一种精神力量的存在,如果不加之以辩证的态度来看,那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会做出偏颇的评价。借以丹青先生的话:“我谨发愿:将死亡还给死亡,将鲁迅还给鲁迅。”
今天我们绝不对鲁迅抱有任何的争议,我不希望你们戾气太重,就如我所说,平心静气全面的了解一个人之后做出一个你自己的评价。这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
鲁迅先生在民国与诸多人士都有过“骂战”,这词用上便给先生的人格增添了几分的刻薄。但私下里,鲁迅先生依旧和那些人关系很好。颇有管鲍之交的意思,无论态度和观点多不相融合,但我们还是朋友。这便是先生的可敬之处。对于事务和感情,分的清清楚楚。
说个颇为有趣的事,鲁迅先生晚年的时候收藏了《世界裸体美术全集》。这都是很正常,先生并非游离于人性之外。
他说过,未来是坟,坟的未来,无非是被踏平。有很多的东西对于昨日而言是渴望,对于明日而言是期待。我们只有一位鲁迅。很多人说,千百年来出了一个鲁迅,后世也不会再有了,鲁迅只有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