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代魏立晋 第十三节 弑君
本期作者:锦帆游侠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看着寿春城的战略态势,魏吴双方的总大将司马昭和孙綝都陷入了沉思。
围城的王基和石苞请求立即攻打寿春,但司马昭有着不同的考虑:寿春城本来就坚固,诸葛诞的十余万大军加上新入城的文钦率领的吴军,这样一股强大的兵力,不是一口能啃下来的。何况魏国的部分将领对这一场仗并没有绝对的信心——不久之前,司马昭就不得不狠下手斩杀了当了逃兵的两位将领。一旦吴国进一步增援,和寿春城内的大军遥相呼应,淮南的局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所以,必须切断寿春城和吴军的联系,将重点打击对象放在吴国的援军上。也就是俗称的“围点打援”,只要消灭掉了吴国的援军,才是将寿春城内的三个魏国的叛将——诸葛诞、文钦、唐咨一网打尽的好机会。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部署,司马昭将二十六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王基,让魏国重臣陈矫的儿子陈骞作为他的助手,在寿春城外修建沟堑、营垒,使寿春彻底成为了一座死城。同时派遣石苞率领兖州刺史州泰和徐州刺史胡质的军队担任机动分队,对吴军的援军展开打击。
这边孙綝则一直在挠头:派文钦去救援寿春,原本是想让文钦在寿春城外呼应诸葛诞,夹击围城的魏军。没想到文钦直接带着这三万人进了寿春。原本寿春城就有十余万人被困,现在又增加了三万张嘴巴,这不是把寿春城往死里逼么?没奈何,孙綝再次派出了朱异率领的三万援军准备呼应寿春,然而被早有准备的州泰分队在寿春附近的安丰击败。孙綝继续加大投入,这次朱异再次带着丁奉等人率领的五万军队增援寿春。结果又被石苞和州泰的机动部队击溃,连辎重都被魏国的泰山太守胡烈烧掉了。顺带一提,这位胡烈,就是征东将军胡遵的儿子。朱异的残兵饿到只能吃葛叶,被迫再次撤退。
文钦其实也很无奈:两年前的教训还历历在目,他作为毌丘俭的机动分队,脏活累活全包揽了,还差点把命搭进去。这样的经历,文钦不想再来第二次。更何况,寿春城非常坚固,只要配合诸葛诞守住寿春城,也算完成了交待的任务。
大家怀着不同的心思进行着不同的战略部署。而看起来最淡定的,是被包围的诸葛诞。他的自信来源于寿春的气候和地形:雨季来临的时候,寿春城外经常被淹没。在诸葛诞看来,一旦雨季来临,城外的魏军就全成了鱼鳖,还需要花力气解决吗?
但人算不如天算,诸葛诞没想到,明明是往常淮南大雨的时节,可在这一年这个时节一场雨都没有下,竟然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旱灾。
这就很难办了,有时候天意就是天意,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孙綝更加无奈,他显然是不想放弃寿春的,但派出的援军接二连三都被击败,他在朝堂的声望也与日剧下。他必须为此给出一个交代。而且面对还在寿春坚守的诸葛诞,孙綝必须坚定他死守的信心,不能断绝他对援军的期待,只要有诸葛诞在寿春死死拖着魏军,还可以等待新的机遇。
为此,必须找人来背这口锅。显然孙綝并没有主动背锅的觉悟,他把锅甩给了朱异。
处死朱异后,孙綝带着大军撤回了吴国。寿春这个无底洞,他实在是没力气继续往里填了。

司马昭敏锐察觉到了这个变化:朱异没能到寿春,显然不是他的责任,孙綝处死朱异,无非是想坚定诸葛诞的决心,让他认为吴国还会派出援军。正好,我方也需要坚定诸葛诞坚守的信心,要是他决心突围或者节约粮食坚守,反而更不好办。想到这里,司马昭吩咐了下去:“让间谍散播吴国援军将至的消息。等等,再加一条,就说我军缺粮,将老弱病残散布在淮北筹集粮食,看样子坚持不了很久了。”
得知消息的诸葛诞非常振奋:“传令下去,让将士们每天吃饱,粮食要多少有多少,我们胜利的曙光将要来临了!”寿春城的存粮日渐减少。
好在还是有明白人,比如诸葛诞的两个部将蒋班和焦彝。他们向诸葛诞进言:“吴军接二连三派出援军都被击败,现在孙綝已经带着大军返回了吴国。表面上宣扬着还会继续发兵,其实是想坐看我军和魏军互相死斗收渔人之利。不如现在趁着士兵们士气尚在,决死一战,盯着一个方向猛攻猛打,虽然不一定能打胜仗,但起码有保全的希望。”
但文钦不同意:一旦丢了寿春,作为魏国降将的他们在吴国毫无立锥之地。而只要寿春在手里,毫无疑问他们就是吴国在寿春的封疆大吏。
“现在您以十余万大军归降吴国,我和全端等人都陪同您处在死地坚守,而我们的亲戚都在江东。就算孙綝不发援军,主上和我们的亲戚难道会坐视不理吗?而且中原每年都有战事,只要我们能坚守一年,等魏国一起内乱,就会迎来转机,为什么要抱着侥幸的心态突围呢?”文钦的态度很坚决,这让诸葛诞坚定了死守的决心。
蒋班和焦彝还想继续劝谏,文钦的手已经按在了剑上。
“退下!不要动摇我军军心!”诸葛诞将蒋班和焦彝呵斥了下去。
战事当然还是有的,姜维闻听诸葛诞起兵,打算趁虚出骆谷袭扰秦川,被新任的雍凉都督司马望和邓艾堵了回去。
终归无济于事,不久后,绝望的蒋班和焦彝出城投降。
当然,还是迎来了变故,只是变故没有出现在魏国,而是出现在了吴国:全琮的孙子全辉和全仪由于吴国宫斗的余波,出奔了魏国,连带牵连到了寿春城内的全氏子弟全怿和全端等人。书法家钟会仿照全辉和全仪的笔迹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吴国即将处死全部的全氏子弟,让全辉和全仪的亲信带着信投寄给了寿春城内。没多久,全怿和全端带着数千吴军开门投降。幸亏诸葛诞反应快,及时堵住了缺口,才没酿成更大的恶果。
转眼迎来了第二年的正月,现在连最坚定的文钦也感觉坚守不住了:蒋班、焦彝、全怿、全端全都投降了,再不突围,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
诸葛诞、文钦、唐咨从南门展开了突围,而城外的王基等待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在城外高处早已准备好的发石车和火箭发挥了用处,生生将突围部队连续五六天的冲锋压了回去。
寿春城死伤甚众,又因为缺粮,城内的数万部队趁着突围逃出城外投降了魏军。眼看粮食越吃越少,诸葛诞和文钦越来越绝望。
“不如将城内的北军全部遣散节约粮食,留下吴军坚守。”文钦提出了方案。很简单,只有吴军还在,吴国才有救援寿春的意愿。
诸葛诞愤怒了。
一直以来,诸葛诞的目标是做一方听调不听宣的诸侯,能依靠的就是掌控在手里的军队。现在一旦遣散属于他的军队,他就什么都不是。
原本诸葛诞之前就和文钦不和,文钦的这个建议无异于将矛盾激化,诸葛诞杀掉了文钦。
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和文虎得知父亲被诸葛诞杀死的消息,想回军报杀父之仇,没能成功,转身投降了司马昭。
想起兄长那个咬碎被子的夜晚,司马昭就想杀掉文鸯和文虎,然而理智告诉他不可以:杀掉他们,等于坚固寿春城内守军死守的决心。不如赦免了他们并且封官,将他们作为投降者待遇上的最好典范。
“文钦的儿子都没有被杀,何况是你们呢!”喊话的文鸯成为了最好的榜样。
看着城墙上的弓手只是握着武器并没有放箭,司马昭明白:他们的士气已经崩溃了。
“是时候攻城了。传令下去,四面攻打,务必攻下寿春!”
毫无悬念的碾压。除开诸葛诞原本的淮南军,仅存的吴军在将领于诠的带领下也大部分死节。诸葛诞甚至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带着几百死士准备突围,被胡遵的另一个儿子胡奋率军围住斩杀。

诸葛诞照例被夷三族,只有他嫁给了司马懿的三儿子司马伷的女儿和早已去了吴国的小儿子诸葛靓免于一死。他们还将在后面上演更多的故事。
唐咨也投降了,他很快被赦免,即将在他熟悉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接下来就是处置诸葛诞尚存的死士了,他们一个个被拉到刑场,等待自己最后的命运。
“投降就可以免死。”
“为诸葛公死,不恨!”手起刀落。
下一个。
“投降就可以免死。”
“为诸葛公死,不恨!”手起刀落。
如是的剧情反复进行,一直到所有死士全被处死,没有一个人投降。
在诸葛家族三国中最为亮眼的三个人之中,诸葛亮和诸葛瑾都尤为亮眼,反而诸葛诞没有立下特别耀眼的功勋。但他手下的死士,为诸葛诞赢取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战后,功劳最大的王基被封为征东将军、扬州都督,并封侯,他的副手陈骞被封为豫州都督、安东将军。王基坚决将自己的功劳分给下属,让司马昭尤为欣赏。
不久之后,原荆州都督王昶被封为司空,荆州都督的职位交给了王基和州泰,扬州都督的职位交给了石苞。历经三代人后,最终在司马昭手里,司马家把扬州都督的职位换成了真正的自己人。
淮南的问题解决了,然而曹髦并不高兴。
早在甘露元年(256年)的六月,朝臣们就奏请受封位高权重的司马昭在大都督的职位外加上奏事不名、剑履上殿以及九锡的荣耀,司马昭考虑到自身威望不足以加上如此沉重的名位,坚决推辞掉了。然而对曹髦来说,这已经是一个足够危险的信号。借着辩论少康和汉高祖的优劣,曹髦定论中兴的少康强于开国的刘邦,将这股思潮打压了下去。与此同时,他还拉拢司马望、王沈、裴秀、钟会等人,希望他们能为己所用。
而随着司马昭解决诸葛诞,声望更加如日中天,群臣们继续奏请封司马昭为相国,加上晋公和九锡的头衔——一旦走到这一步,就标志着禅代的既成事实已被承认。当初曹操取代汉室,就是这么玩的。如今熟悉的剧情再次上演。
司马昭坚决推辞,推辞了无数次。
他不是不想要,相反,他很想要,但他明白,杀死诸葛诞固然是一场功绩,但同时作为琅琊士人的代表,诸葛诞的被杀势必会影响一些士族对司马家的看法,司马昭必须作出一个姿态,不将诛杀诸葛诞作为功劳,挽救一下失去的舆论,对士族作出示好。
明确目标的人,每一步都会走的谨慎而坚决。不光司马昭是,曹髦也是。
甘露四年(公元259年)的正月,群臣上奏:有个地方的井里出现了两条龙,是吉兆啊!
吉兆?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心里想的什么!
“龙是天子的象征,现在上不腾飞于天,下不盘踞在田,是什么吉兆?”
一首《潜龙诗》随即吟咏而出。朕绝不束手当一个傀儡,绝不!
看来,你不愿意做一个听话的人啊。司马昭明白,两个人的矛盾已经公开,随时可能爆炸。必须做点什么警告一下这个年轻人。而受封为扬州都督的石苞在入朝述职之后对司马昭的一句话,更加坚定了司马昭的决心。
“非凡主也!”
不久后,侍奉曹髦读书的郑小同——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孙子,被司马昭毒死。
甘露五年的四月,矛盾正式爆发:群臣继续上奏请求封司马昭为相国、晋公、加九锡。
再不做出作为,一旦加晋公成为定局,就只能坐看这朝廷姓司马了。曹髦决定干一票大的,逼着朝廷的士族作出选择:跟曹还是跟司马?
这一天夜晚,曹髦叫来了冗从仆射李昭,率领甲兵在凌云台候命,此时凌云台只有几百老弱残兵。同时曹髦召来了三个人,分别是:王昶的侄子侍中王沈、之前在狄道被姜维打的大败的尚书王经、以及散骑常侍王业。他们经常给曹髦上课,在曹髦心里,他们是值得信任的人。
曹髦掏出事先写好的诏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朕不能坐着等着禅位的羞辱!今天朕将和你们去讨伐司马昭!”王沈和王业没有说话,王经劝曹髦隐忍:“当初鲁昭公没有忍受季氏的欺凌,失去了社稷,至今沦为笑柄。现在权势在司马家手中,朝廷和地方都替司马家效力,这种君臣不分的情况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现在手里的这些兵还不够塞牙缝,一旦干出了这样的事,犹如恶病恶治,最终是无药可救,还希望陛下考虑清楚啊!”
“朕已经下定决心了,就是死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何况朕是天子,还不一定会死呢!讨伐逆臣,正在今日!”曹髦体内流淌的魏武之血让这个年轻人沸腾了。
局势已经失控了,王沈、王业和王经默默退了出去。

“还等什么,赶紧去报告大将军啊!”王沈和王业没有丝毫犹豫。毕竟没有司马家,就没有太原王氏的荣耀,该站在哪边,王沈心里很清楚。
“虽然陛下这事儿干的不对,但我也不能出卖陛下啊!”王经没有跟随王沈和王业,在尚书台等待着最后的命运。
曹髦带着亲兵直奔郭太后的永宁宫,希望得到郭太后的支持。自然郭太后不会支持曹髦的行动。曹髦没有丝毫犹豫,随即率兵直奔云龙门。
此时得到消息的司马昭的弟弟司马干直奔阊阖门,不料被守门的满长武拦住了。
“没有陛下的诏令,任何人不得通过这道门。这是在下的职责所在,还请姑父见谅。不过,姑父可以从东掖门进宫。”满长武正是魏国功勋满宠的孙子,他的姑妈嫁给了司马干。司马昭安排满长武守阊阖门,也有让他监视曹髦的意味在里面。但在这关键时刻,满长武虽然不支持曹髦的热血行动,但也不愿做司马家的帮手。保持中立,恪尽职守,就是他所能做的最多的了。
但满长武的公事公办,等于坏了司马昭的事,司马干没能通过阊阖门,就没能赶上拦住曹髦。此时曹髦已经直奔止车门,在那个当初他即位经过的地方,碰上了司马伷。
“拦住陛下!拦住陛下!”司马伷大声呼喊着。
“朕是天子,谁敢?胆敢拦驾,杀无赦!”曹髦的气势吓退了司马伷的亲兵,直奔云龙门而去。

此时司马昭也从王沈和王业的口中得知了曹髦的动向,大惊失色下,他召来了担任中护军的亲信贾充:“无论如何一定要拦住陛下!”
“无论如何吗?”贾充问。
“无论如何。一旦让陛下出了宫,事态就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了。”
贾充明白了,带着数千禁军直奔皇宫。
在南门,贾充的军队和曹髦遇上了。看着登车挥剑的曹髦,禁军们没有一个敢上的,曹髦的龙袍成为了最牢固的盔甲。
看着渐渐后退的禁军,太子舍人成济上前问贾充:“情况麻烦了,现在怎么办?”
贾充面无表情:“司马公平时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现在怎么办还要问我吗?”
正愁没人背锅,这个傻子问的还真是时候。
成济明白了,挥舞着长矛直奔曹髦面前,一把就将曹髦刺死。
司马昭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来临了。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
2.《晋书》,(唐)房玄龄等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