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字幕 芯片制造科学纪录片《半人马座的崛起 rise of the cent

首先半人马centaur教会了VIA S3原大陆集显芯片组团队今兆芯团队CPU设计这点是没问题的,也是兆芯早期CPU芯片的设计者
不过Centaur成立之后并没有做MIPS,而是直接和X86对接:
Glenn Henry本人后来兴趣转向于「将RISC 的精神,引入高度普及的x86 指令集相容处理器」,而IBM 高层对此并不感兴趣,所以他在1988 年离开了任职21 年的IBM,转战Dell ,成为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研发部门副总裁,并在1993 年升任管理产品线的资深副总裁。
那时Glenn Henry 注意到一个问题:他无法在市面上买到售价低于160 美元的个人电脑处理器,这也变成降低个人电脑零售价格的最大障碍。如果没经历过1990年代初期,各位可能很难想像那时的x86 处理器有多昂贵:在1994年第一季,连486DX2 66MHz 都要440 美元,更不用讲793 美元的Pentium 60MHz 了。
有鉴于此,Glenn Henry 在1994 年离开Dell,重操旧业,投入于x86 指令集相容处理器的研究。有趣的是,当时在MIPS 工作的某位「前IBM 人」Tom Whiteside,希望Glenn Henry 可打造出同时兼容于MIPS 与x86 指令集的处理器,将MIPS 推入个人电脑市场,这也是Centaur 此名的由来:半人半马。
令人难以置信的超低研发费用与超短开发时程
不过他们拿着这个混合式处理器架构的提案,绕了众多研发MIPS指令集兼容处理器的厂商们(那时很多人做MIPS)一大圈后,最后只剩下一间公司愿意买单:IDT,然后Centaur 就在1995年成立了。
但Glenn Henry 和他的老板IDT CEO Len Perham,很快的承认残酷的现实:MIPS 没有机会进入个人电脑市场,专注于x86 会更有价值,Centaur 就开始以极度拮据的预算,在x86 处理器踏出了第一步,因为以MIPS 兼容处理器和SRAM 做为主要业务的IDT,并不是什么有钱的大公司,支付不起像Intel 和AMD 那样巨大的研发团队。
Glenn 只能采取精兵政策,从摆明放弃研制x86 处理器的IBM 和TI,挖来对x86 有经验的工程师,在德州奥斯丁的Somerset PowerPC 研发中心弄来PowerPC 工程师,并从前东家Dell 找来个人电脑专家,组成了大约40 人的研发团队。
接着奇迹就降临了:Centaur 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Tape Out初代的C6 处理器(第一代WinChip)设计,并在1996 年7月,首次Windows 操作系统开机成功。更骇人听闻的是,研发经费仅1,000 万到1,500 万美元,很可能连Intel P6(Pentium Pro)的十分之一都没有。
开发成本缩减至此,就算Centaur 只吃下1% 的x86 处理器市场占有率,都足以养肥自己了。况且这笔钱还有一半是由日本的MIPS 处理器厂商NKK 所分担的,他们在当时被当作IDT 部分产品的替代来源。
Centaur 如何打造如此夸张的世界奇观?在AMD 的K5 创造者Mike Johnson 口中「毫无道理可循」的x86 指令集不是出了名的难搞吗?这就跟他们坚守的三原则:简单(Simple)、迅速(Fast)、便宜(Cheap)密不可分了。
信奉精简教条的Glenn Henry 却不吃这套,吃了砰陀铁了心,要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做出最便宜的产品,所有的晶体管预算都要砸在刀口上,不允许任何一丝一毫的赘肉。
就这点来看,Centaur 的理念,和同时期的Rise 与同年成立的Transmeta,完全如出一辙,并不打算跟Intel 硬拼,而是希望在低价电脑和笔电市场开拓一片全新的蓝海。唯一的差别只有Rise认清时势急流勇退,Transmeta 如同蜡炬般的烧尽资金,资源消耗最少的Centaur 却依旧幸存至今。
Centaur 扬弃超标量流水线的主因很简单:有效率的超标量流水线,须搭配大量的配套措施(像可让指令解码器同时撷取两个指令的双通道指令Cache),太过复杂,迟至2000年揭露的C5X,才算迈进超标量流水线的世界,只是C5X 也因成本因素,默默的不见,直到2008 年的Nano(CN)才重现曙光。
如今Centaur已经卖给了英特尔,兆芯也依然保留了CPU设计的能力,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