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症患者的实战体验:富士超级堆料定焦 80mm F2.8 微距镜头实战分享

之前吐槽了80微的诸多缺点,总结为“三惊”,链接如下
分裂症患者:富士超级堆料定焦 80mm F2.8 微距镜头使用体验分享
这次看看有没有翻盘的机会,看好你呦~!

这张图是不是让你觉得80微好大好粗?恩,就是这么大这么粗。
废话少说,我们直接开搞!
机身:XT20、镜头:XF 80mm F2.8macro
镜头设置:F2.8全开、对焦限制器设定在“0.5m-无穷远”档、OIS打开
机身设置:AF-C对焦模式、人脸识别关闭、区域对焦(中央、面积大)、CH档连拍、机械快门、快门速度高于1/500s
拍摄方式:双手手持,半按快门,绿框出现,被摄物被机身识别后(1s左右),全按下快门行程开始连拍,直到机身卡壳缓顿。

和之前一样,横向追踪的把戏就不要再玩了,Z轴对向追踪走起。
每一张都是F2.8、1/750s的快门速度。




这种较慢速度的对向移动,负荷不是很大,但是每张的对焦精度也只能算介于清晰与模糊之间的轻微模糊,堪堪够用,没有太清晰的也没有虚到不能用的。
总的来说,表现并非亮眼,这就让我对更严苛的测试有担忧了......




emmmmm~~~这就有点迷了,对于对向速度远大于自行车的助动车来说,XT20配合80微的表现既没有变得更好,却也没有变得更差,是新镜头与老机身固件适应匹配的关系么?
话说回来,80微是富士的第一支消费级前后双镜组对焦模块镜头,会不会目前还没有匹配完美,这个就要留待更新的镜头、机身固件发布来揭晓了...(本文写作时,XT20新固件未发布)
总的来说,我个人觉得这个结果不算亮眼(相比官网对于对焦系统的着力描写),但也完全可以接受。
指望80微能拥有1655红标、50-140红标镜头追焦性能的同学,可以死心了。

常规光照情况下使用微距镜头,一般我都是用中/小面积的点对焦方式,依照需求的不同来安排焦点位置,很多时候相机在周边位置的对焦精度与镜头在周边区域的解析度会很重要。










通过这组照片,相信大家能够了解到一些基本信息:
1. XT-20配合80微时,周边对焦点的精度可用
2. 80微在全开光圈下,周边区域的解析度完全可用
3. 80微的光学防抖可以保证近摄工况下在1/60s快门速度下静物出片
但有一些感受是照片无法传达的,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1. 在室内光线较差的环境下,XT20因为传感器敏感度较弱,会有较为频繁的迷焦现象,需要将对焦区域调大来改善,如果需要精确对焦,某些情况就只有AF对焦后再微调对焦环来执行。
2. 环境施展不开无法架设脚架只能手持近摄时,光学防抖异常有用,80微的近摄门槛在我的实战经验累积下,得出1/8s为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速度,出片率会直线下降,因此我将安全快门设置为1/60s保证一定的凝固力与出片率。
3. 在我的实战经验下,觉得对焦距离限制器对于近摄没有太大的帮助,“Full”档与“0.5m-无限”远档并没有可察觉的速度差距。
4. 由于近摄景深浅,加上之前在第一篇中说过80微有“赖床2秒”的习惯,所以连拍一组之后再检视清晰度是较为高效的方法。
5. 80微是一枚高解析的镜头,尤其是中心30%区域,由于传感器的上限无法喂饱,因此如果不是为了景深,完全可以放心全开光圈拍摄,和收一档相比只有轻微的反差区别。

更多的近、中距离表现会在下面多多放送以便参考,请大家接好,图有些多。
















还是那句话,只要机身伺候好了80微,没有什么偏差,那么中、近景的表现,除了犀利就是犀利,唯一的天花板就是传感器了。

关于80微最后的章节就是对于这枚镜头自己想说的一些看法:
贵么? 真的贵。
买么? 除了买,还能怎样?!
作为手持近摄爱好者,我还有别的选么?
按照官方的宣传攻势,我以为是一个对焦犀利,防抖靠谱,画质细腻的全方位无死角镜头。
然后,然后就挨锤了呀,先是重量、体积、然后是售价,再然后是遮光罩以及赖床习性,最后一击是焦外表现。
这镜头黑点多么?真不少。
可能这就是富士的任性吧,对于这种任性,能撒钱的我,也是一种任性(脑残)......



对了差点忘了说,还有一个不舍得80微的原因,就是它能给小崽子们拍肖像照。
全暗环境下左手拿灯,右手拍摄,也就它了(哦哦哦,手好酸)


好了,关于80微的体验分享二部曲就到这里全部结束了。
咱们下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