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1-2022河西区政治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范围 四岁

2022-01-07 00:02 作者:王四岁带你尝遍天下  | 我要投稿

2021-2022河西区政治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范围       四岁

期末题型及范围:

必修一   2

 必修二  2+1~~~13  

必修三  3+1~~~12  

必修四 3+2~~~20   

选修一  2    

选修二  1+1~~16   

选修三  2  

 开发题 0+1~~4

注意:表格时间轴 类似题

 

大题范围注意区分是揉一起或单独答一个点

必修三:1.人民

国体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广泛征求人民意见,能更好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保证人民参与民主决策),我国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 党  全面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作用,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2)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党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巩固党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

(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解....与...求...事实...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人民是国家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 审议提案表决 质询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有党。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以民主和团结为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爱国统一战线

(3)名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发展基层群众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进行民主选取、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 通用的知识点

(1)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2)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5. 全面依法治国P92:总目标法治体系 法治国家

原则:党的领导 人民主体地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

法治中国包括:国家政府社会

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必修四哲学部分

把握世界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实质核心

1. 矛盾是对立统一。要有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

2.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未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

3.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要有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4.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6.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7.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二、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实践活动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要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特征

(1)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相对特定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谬误。

3、(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要坚持历史唯心主义。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A.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时政热点

19届6中-----政治

双碳----绿色----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质量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经济/哲学(改革、社会意识、矛盾)

2022北京东奥----文化/哲学

必修四文化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内涵

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其根本主题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其前进方向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本质内容

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其奋斗目标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5决定因素,6---9意义)

1、这是由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3、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4、这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求决定的

5、这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6、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

8、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

9、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         看材料看倾向

1、加强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转化为措施)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文化强国的措施)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文化自信的措施)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民主政治,夯实文化自信和发展的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表现为: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5、(文化发展的路径)   必答题

坚定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6、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选修二:  

1、民法典地位: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2、民法典原则:

(1) 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2)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思想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 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 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5) 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法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6) 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必修二考点: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1、由价格供求和竞争决定

2、有局限性、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3、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准绳的信用制度---治本之策。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党、共同富裕、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宏观调控政府治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 )

有效市场                          有为政府

三.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意义:

有利于贯彻新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顺应经济全球化,增强国际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二)措施:

1、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正确履行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3、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为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

(3)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降低资源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开放:解决要求决内外联动。

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

7、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3与创新理念相关)

(4)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协调理念相关)

(5)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6)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奉行互利共赢,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5 6与开放理念相关)

 

通用:1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2 新发展理念、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5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6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21-2022河西区政治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范围 四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