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狗子”文字稿(拉康·黑格尔·马克思·齐泽克)
★
俄狄浦斯情结
拉康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成三个阶段。
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个阶段:
重点在于父亲还没有真正的出现,首先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个阶段的问题是孩子和母亲的镜像式关系。但这绝不仅仅只是两者关系。因为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中还有第三者,也就是母亲所欲望的对象——想象的菲勒斯存在。这个想象的菲勒斯是什么?其实就是父亲,但是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个阶段父亲严格来说还没有登场。大家先记住这个想象的菲勒斯等于父亲就行,潜在的父亲。第一个阶段母亲其实象征性的存在,母亲是孩子第一个大他者。但因为孩子随时需要母亲,而母亲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在孩子身边。所以在孩子看来,母亲重复着一种运动,什么运动,在 不在 不在 在 在 不在的不规则运动,这个运动自然有它的规律。比如说母亲这回不在是因为她要去工作,那会不在是因为她要干别的事情,但孩子显然没有办法理解,因此母亲是运动对他来说只是一种“随意的任性”。母亲这个大他者象征界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谜,有一部分的拉康派学者把象征却成为原-象征界还没有被完全象征化的象征界。面对母亲这个没有规律的消失,孩子就会想:
消失意味着什么?这个谜的谜底就是菲勒斯
。母亲消失是因为母亲想要菲勒斯,而孩子需要母亲,
所以孩子就想成为菲勒斯
。
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想要成为菲勒斯的孩子,发现自己最终成不了菲勒斯。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物理上的无力,更是因为菲勒斯的位置已经被别人占去。第二阶段重点就是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这一点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
想象性父亲
的登场。第二个阶段是重点,就是想象性父亲的登场。孩子本来以为母亲是最高的,是绝对大他者,现在发现还有统御母亲的父亲的存在,这个父亲破坏了母亲的完美,这个父亲就是潜伏在第一阶段的菲勒斯。这个父亲把母亲阉割了,孩子发现母亲有一种实在的匮乏。为什么这个父亲是想象性的父亲?
因为
想象性的关系
在拉康这有一种你死我活的二人决斗的意义在里面——
当然就是围绕着母亲的决斗了
。
俄狄浦斯尼第三个阶段:
在发现母亲其实是匮乏,而且父亲可以填补母亲的匮乏之后,孩子就认为父亲拥有菲勒斯。于是又开始认同父亲,接受所谓的象征性阉割,象征性阉割就是把之前自己想要成为的想象的菲勒斯割掉,这样子自己就可以拥有象征性的菲勒斯,于是,孩子开始认同父亲。
俄狄浦斯情结在拉康这里反而是一种正常化,认同父亲的过程。
在这三个阶段,按照顺序来说,我们面对的是 “象征性的母亲-想象性的的父亲-实在的父亲”对应这三种体验——“想象性的沮丧-实在的剥削-象征性阉割”,刚才我们反复提到想象、象征这两个词,简单说一下他们的区别。
想象是两个人的关系,而象征则涉及第三者介入,一定要注意这个第三者,倒不如说是缓和了想象关系的紧张性。
在弗洛伊德那里父亲往往是更加暴力的形象,而且拉康那里事情反而是某种慈祥的这个东西,这跟弗洛伊德跟拉康的信仰是有关系的啊,弗洛伊德他信仰的是犹太教,而拉康信仰的是天主教,在天主教那里,父亲就是更加慈祥的形象。
评论
: 孩子将母亲(大他者)的缺席归因于父亲(菲勒斯),因此孩子想要成为父亲,但成为父亲是想象界的愿望,主体会发觉自己不愿(或不能)成为自己的父亲,不过只要使用父亲的“名义”,就可以在象征阶段中被界定和标明一个特定的功能(也就是父性)。 拉康的母亲父亲是位置,母亲也可以占据父亲的位置
想象和实在的区别在于什么?
实在是游离在象征之外的那部分东西,而想象能够通过对实在进行表征切割后把握实在,而代价就是通过表征实在,传递实在而失去了实在本身,这种传递的方式就叫做象征 象征就是物的“死亡”换来的。实在就是抵制象征抵制符号化的,所谓的象征的父亲,只是孩子自己幻想出来的。
要记住,在俄狄浦斯情节这里面全是孩子的想象
,没有人真的阉割他没有人真的抛弃他,父亲就是象征无法表现实在的托辞与借口,
他要想象出这样一个父亲形象来为他不能感受到完满实在的自我找理由
.
用拉康的话说 我总觉得这个宇宙是次一级的虚假的 这个伴随人一生的根本的异化拉康认为来自更早的6-18个月的镜像阶段 镜像阶段是他1936发表的论文 只要记住 孩子认为自己无法走出象征通达实在(这不是能力问题,这是我刚刚说的伴随人一生的异化 他总是不满自己的存在)
他就需要找一个罪魁祸首——
这就是父亲,父亲这里也变成了一个象征。
★
镜像阶段
6~8个月婴儿对镜子里的自我形象感兴趣。而动物要么是很快不感兴趣要么是当成敌人。因为这个形象让婴儿把自己的自我给统一起来了。(刚出生的两个小孩打架,一个小孩疼,另一个小孩也疼,各个器官是零散的,没有统一性) 1.婴儿没有统一自我,为了统一自我,把这个”自我“给对象化。通过镜像这个契机。 2.这个自我统一是很不稳定的。镜子里的形象肯定不是真实的形象,镜子里的形象严格来说是个他者——小他者。关键是:这个自我是由他者形成的,通过把他者误认为是你自己而形成的。——一般人是认为是先有一个我,然后发现他者。而拉康说,没有他者,自我是不成立的。因为婴儿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和自己非常像的他者,因此对镜像有复杂感情,又爱又恨、时爱时恨。拉康用duel,你死我活、打来打去、相爱相杀的决斗来形容婴儿和镜像的二元关系。
镜像阶段
属于拉康定义的
想象界
。在镜像阶段,想象界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关系,通过镜像进行想象的斗争,定义自己的身份。因为镜像是虚拟的,这个麻烦的关系不会自我终结,那么怎么走出这个相爱相杀的阶段?通过想象界到象征界的移动,就能超越想象界的关系,通过
语言
而不是仅仅
形象
来定义的
自我
。 3.象征界就是一个
大他者
,这个
大他者
通过让你进入
语言
这个次元,来调节你和镜像的关系,如果说想象界是两个人——我和他者的关系,那么象征界就有了
第三方
——
大他者
,也就是
语言
的存在,第三方是
调节者
、
仲裁者
,调节之后你就不需要纠结你和镜像的关系了,因为你还有别的关系要纠结。镜像的关系只是你脑内的关系的话,那么你现在要纠结的关系是社会关系。镜像不只是光学映像,只要是给予你"自我的形象"的他者,都可以算镜像,比如明星。
不是先有一个想象界,再有一个象征界
。象征界一直都在,只是母亲对婴儿说话婴儿一开始肯定不能理解。象征界永远都是一种背景,能不能理解是一码事,它永远都客观在那儿。那
实在界
呢?早期拉康只用了
物理世界
。 ★
拉康三界
象征界
:某种意义上想象界和实在界都是在
围绕着象征界转动
的。象征界是
最根本
的东西。一套人造的规则得以运行的场所,任何一套规则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正当性,但无法在应该元层面去解释建立规则的合理性。为什么是这套规则而不是那套规则,因为那样它就会触及一个自己无法象征化的外部。如果想找规则的规则,必然会无限倒退。
拉康:“如果象征界是完满的,我们不会增加任何东西”。社会的每一次变化、每一次改进都会说明之前的漏洞。BUG很多
想象界
:必须通过想象界来缝合象征界的前后不一致性。给象征界打补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不停地更新。
实在界
: 以下两个都无法被表象,但理由相反
☞原质
太大了,大到无法想象。未受到阉割的自然,这个世界完满到连完美这个概念都没有,原始的真实啥都不缺,这个世界超出符号的范围,符号在这个世界面前是无力的。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克苏鲁式不可名状的自然我们的语言面对这样没有匮乏的自然,只会陷入无穷的混乱,这样的实在界和象征界是完全两个世界,可以说是最大差异。
拉康:原始的真实啥都不缺。
☞对象a
太小了,小到无法看到的水平。属于最小差异的范畴,
一个东西和它本身的差异
, 就是对象a,每一个象征化都必然会失败,每一个命名都会产生
剩余
。本雅明:“人的语言相当于神的语言来说总是一种过剩,人的命名
压抑自然
的声音,因为自然是无声的,自然悲痛不已。”名字与事物本身无关,但却确保了万物同一性,我们身上有无数的特质,但终极的确保同一性之物确是经不起考察的名字,名字就是象征化,或者符号化的零度。我们的名字既是保证我们同一性的究极凭证又是和我们毫无关系的外来之物,这种张力形成的最小差异,或者作为对象a的实在界就是这种落差,
是我们自身中的他者
,而象征界自身的运作确保了
每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这样的他者
。维特根斯坦和费曼在思考象征界的荒谬后陷入实在界的沉默。 ★ 拉康派语言学基础
即使是研究了很久都极易出错的拉康派语言学基础——能指、所指、记号、语言的结构、能指人。 语言是象征界,象征界是语言的领域,确切地说,象征界应该是语言结构的领域。 拉康是把语言作为结构去理解的。 •
语言的结构:能指 【一个词的声音和形象,比如“狗”这个字怎么写怎么读】 所指【一个词的意义,比如狗是指一种动物,特点是…】
能指和所指没有必然的联系。 拉康的语言学理论从索绪尔那儿借过来的,索绪尔认为一个词的
意义
是由这个词所属的语言体系里和其它词的差异所产生的,意义与其说来自于客体,倒不如说来自语言体系,不同语言体系的人看到的客体根本就是不同的【比如法国人眼中蝴蝶和蛾子就没有中国人眼中的区别那么大】。语言不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不同。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是等价的,拉康则强调能指的优先地位。
能指的连锁产生剩余,促进新的所指。
【鹤、立、鸡群三个能指加在一起形成一个隐喻,也就是剩余,形容人的仪表才华出众。单个能指都没有这个意思,但形成连锁就可以。】
拉康还做了一个重要的区分,符号(sign)和能指。
符号总是指向固定对象(稳定的一对一),而能指的意义则永远是流动的(能指所指示的对象在不同语境下会有截然相反的意义)。
讨论完能指、所指、符号的区别后,现在讨论更重要的维度——语言秩序。 在第九期研讨班 拉康: “
符号
是为
某人
表象
某物
,
能指
是为一个
能指人
表象
主体
的东西。”
能指人:能指信息的接受者。
拉康第十一期研讨班 拉康:假如你在沙漠看到一个写着象形文字的石头,你当然知道这个文字的背后有个写它的主体,但是如果你认为这石头上的能指是为了向你传递信息,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证据就是你什么都看不懂,但是之所以你能认为那些象形文字是能指只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有联系,只是你完全不知道这个联系是怎样的而已。为了要成为这个象形文字的信息接受者,你就必须先进入这个象形文字的能指体系里去。 我们平时传递信息,与其说是传给了语言体系的一个位置,而另一个接受信息的人必须先进入语言体系中才能接受这个信息。所以他是能指人。 拉康:“无意识有着语言一样的结构。”精神分析就是要深深钻研能指的一项工作。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 大他者
根据拉康俄狄浦斯情节区分两种大他者结构。小他者是镜像。 1.母性大他者 2.父性大他者 大他者最基本、最原始的形象是母亲;拉康玩梗:母亲mother里就有一个Other。 母亲和婴儿的关系是绝对不对等的,这是大他者和我们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大他者对我们来说是有一种绝对距离感。
母亲把婴儿带入语言秩序,母亲把婴儿实在界缺乏意义的哭声当成分析成意义,婴儿逐渐理解到自己的哭声可以带有意义,因此会慢慢参与这个语言秩序中,比如用哭声表达饿。
拉康理论中:语言是个很创伤的东西,进入语言秩序是充满痛苦的。母语motherlanguage就是otherlanguage,语言就是大他者。婴儿对母亲这个大他者的态度是崇拜和讨好,认为占有母亲就会获得圆满。然而,神一样的母亲大他者背后居然还有父性大他者,阻扰了母子关系,父亲比母亲还厉害,婴儿转而认同父亲(不是占有父亲,而是认同父亲,认同“父之名name of father”)
一定要记住,大他者不可以被还原为个人,如果一个人处于大他者的位置上,说明他多了一个本来不属于他的多,多了一个潜在的维度,这种潜在的维度永远不会被穷尽
齐泽克《视差之见》一个真正的父性大他者不会频繁使用暴力,而是让暴力处在潜在维度,让你永远处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揍的忧虑之中。
同时我们要记住大他者不存在的事实,因为大他者本身是被我们的信仰所塑造出来的,某种程度上说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东西。
大他者必然有个漏洞,这个漏洞暗示了大他者的前后不一致。如果您发现父亲在外面被狠狠地揍了一顿,那父亲大他者的颜面也无法保存了。比如道德律法就是虚构出来的,大他者就是国王的新衣——但虚构绝对不是没有价值。 齐泽克
《享受你的症状》
区分出两种类型的大他者:
深层的大他者
:阴谋论中控制一切的幕后黑手,可以是具体的形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反犹宣传中的犹太人、商品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历史客观规律),对于这种大他者我们有类似偏执狂的恐惧,是
理应知道的主体
,他知道着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妙就妙在他知不知道无关紧要,重点是有人认为他知道。
表面的大他者
:是纯粹表面的,和深层大他者相反,是
理应不知道的主体
,而其他人会尽一切努力保证这位大他者什么都不知道。(辛普森一家俩个不好好拍照的搞怪孩子,一听到妈妈说下一张是拍给奶奶看的,就表现得正常。奶奶就是理应不知道的大他者。) 深层的是父亲,表层的是母亲,
共同点是凝视
,在大他者面前我们永远是被看的状态。 在
深层的大他者
面前,我们暴露得一清二楚,而对方却藏在绝对看不到的地方。 在
表面的大他者
那里,我们更是要把自己作为一种欲望的客体呈现给大他者,这也是拉康所说的人的欲望是被大他者所欲望的 ★ 对象a
恐惧有一个明确的对象,焦虑的对象是模糊的。 拉康对于焦虑的理解是基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说焦虑没有对象,或者说它的对象是无。拉康:焦虑并非没有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对象a。 对象a,是焦虑的对象,为什么对象a会使人焦虑呢?因为对象a是实在界的碎片,我们通过语言从实在界进入象征界。
但实在界不可能完全被象征化,象征化必然有剩余——对象a。
这个剩余标记了一处点位,在这个位置语言陷入了故障之中,语言暴露了自己的不一致性。
本质上每个象征化的运作都会有个麦格芬的剩余,麦格芬不能靠自身存在,只能存在于象征化的一个效果之中,就像作为对象a必须在象征化之后才能存在。把不可名状给名状化必然有漏洞。
象征界,也就是语言貌似把实在界给象征化消除了,语言中必然有无意义的点位,必然有麦格芬(齐泽克笑话),
把意义推到极限必然会发现无意义
,这个时候内在于系统中的无意义就作为实在界、作为被压抑之物而回归了。 实在界A,语言的出现将实在界A一切象征化,但是象征化必然有无法象征化的地方,必然有象征化失败的地方,意义之中必有无意义,这个时候小写的实在界对象a就出现了,如果大写的实在界A是彼岸,那么小写的实在界对象a是连接彼岸和此岸的桥梁,是连接实在界和象征界的通道。 实在界
A
是什么?如果有一种字可以概况大写的实在界,那就是
死
。 实在界
a
是什么?活着的时候体验到的
小死
。——比如抽烟、喝碳酸饮料,明明知道有害健康但还是忍不住,因为有
快感
。
快感
用拉康的话来说就是
原乐
,原乐有
苦中之乐
(对象a是焦虑的客体也是欲望的客体)
的意思,我们抽烟喝可乐体验到的就是小原乐,虽然不致死,但确实不理性,而且虽然不理性,但也没那么不理性。
它让我们站在此岸就能体验到彼岸,但又不至于直接去彼岸,
也就是我们在象征界体验到的实在界的感觉,但体验到的不是完整的实在界,是作为碎片的实在界。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对象a作为焦虑的客体的另一个侧面——也作为欲望的对象。
对象a让我们体验到小原乐(苦中之乐-苦在焦虑-乐在欲望)
对象a是和原乐联系在一起的,原乐是前语言的,来自那个不可言说、不可名状的实在界的享乐,是在我们进入象征界之后必然失去的享乐。
我们所有的欲望都是为了获得原乐
,但原乐的失去,是一种决定性的不可逆的事件,所以我们只能获得
小原乐——对象a
,去部分弥补这种匮乏,所以在拉康的幻象公式:
我们通过对象a组织自己的幻象,也就是欲望的形式,我们和对象a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如何去欲望
对象a的三个面向: 作为大写实在界的碎片的对象a——实在界 作为实在界和象征界桥梁的对象a——象征界 作为幻象框架的对象a——想象界 拉康著名的波多米结中,对象a是三界正中间,它的核心地位不言自明。
石祖就是菲勒斯 对象a是焦虑的对象是因为获得对象a是受到压抑的。同时对象a又是欲望的对象,是因为这种压抑可以在短暂获得对象a而得到缓解,即对原乐缺失的匮乏得到了部分弥补。因压抑而焦虑,同时欲望着不(完全)压抑,焦虑对应苦,不(完全)压抑对应乐。小原乐中的乐只有在受压抑的活动中才能体验到,只有它作为被压抑之物并且回归了才能有爽的感受,不可能在一种不受压抑的活动中体验享乐。 ★ 最后阶段:穿越幻象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拉康派精神分析的最后阶段--穿越幻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幻象是什么意思:
幻象是欲望的形式,而不是欲望的对象
。什么意思?非常简单,比如说你是一个把考试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人,你想在一场考试里取得好的成绩,这个好的成绩是欲望的对象,很好理解。那么幻象就是支撑你欲望对象的东西,是你的这个想法-考试重于一切,这个想法促使你想取得好的成绩。 简单的说,幻象决定了你有怎样的欲望、去欲望怎样的东西,它是欲望的坐标。
$<>a
幻象的公式如上,左边是主体,右边是对象a,也就是欲望的对象。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把幻象视为一种自然的东西,而忘了它只是自己欲望的一种建构。
比如说,总有人觉得,难道人生的价值由成绩的好坏来决定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吗?难道人生的价值由钱来决定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当然你这种
天经地义
啊,只是你无意识的一种建构而已。精神分析就是通过发掘你的无意识,暴露这种看起来
自然
的事情其实一点也不
自然
。
精神分析会让你面对自己平时隐藏的幻象,把幻象公式右边那个对象a抽出来,让你直面它,去重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让你如此痴迷的价值。
但一定一定要注意,穿越幻象不是说摆脱幻象,在幻象之后并没有一个不变的真实的现实,而只有其他的幻象。 精神分析能做的就是让受一个幻象折磨的你,选择一个不那么折磨你的幻象。 比如说经常有考试失败,然后获得创伤的神经症症状的这种例子。这个时候被分析者的幻象往往是我考试失败了,现在完全没有价值了。精神分析能做的就是让你换一种相对化、没那么非黑即白的幻象,让你的幻象变成--人生的价值并非完全由考试决定。我也可以锻炼身体,早睡早起,培养培养别的兴趣。 还有,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幻象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复数的。
我们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幻象。
这也很好理解,比如说,你在学校的幻象是考试决定人生的价值。在家里的幻象是父母无条件帮助我天经地义。在餐厅里的幻象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健康,我必须得喝热水,不喝冷水。
幻象的种类不同,重要性也不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我说的都是欲望的形式。
我们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欲望的对象,我们欲望的形式自然也是不同的,复数的。 但是,在这些复数的幻象里,有一个绝对性的幻象--拉康把其称为
根源性幻象fundamental fantasy.
根源性幻象是什么?是你穿越了无数幻象之后得到的东西,是你这个人独一无二的
特异性
。 找到根源性的幻象,精神分析就会结束。 因为这个幻象对你来说已经是无法穿越了,它就是你的存在本身。 这个幻象具体来说是什么感觉呢?就比如是我就是喜欢喝热水,就算天翻地覆,这一点也是变不了。 到了这一步,分析就结束了。 精神分析会帮你穿越很多幻象,但穿越到了不能穿越的幻象,分析就会结束。 总结一下,符号总是指向固定的对象,而能指的意义则永远是流动的。根源性幻象,那里对应着主体也就是被分析者的无法还原的特异性,拉康把这种特异性称为绝对差异。 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找到这个根源性的幻想。 ★
齐泽克的本体论
主体
和
自我
严格区分开 自我是历史性的建构,是肯定性的;主体是非历史的,是否定性的。 自我要说的是我是什么东西;主体相反,会说我不是什么东西。 任何自我的建构都包含一个否定的内核,任何肯定性的内部都与一个否定性,我们在时间中存在,意味着我们任何稳定的身份都会随着时间瓦解、随着死亡而瓦解。让自我身份瓦解的这个否定性就是主体。 自我是在作为历史的象征界背景下,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制造的一种虚构是一种fliction,而主体是实在界的,它是虚构破碎的地方,是虚构无法维持下去的地方。
主体是怎么出现的?——人和自然的关系
主体是无家的
。不管在自然中还是在文化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主体不可能沉浸在自然里,因为主体不是动物,而恰恰相反,主体通过一系列实践反过来改造自然本身;主体也不可能沉浸在文化里,因为文化是历史性建构,文化随着时间不停地改变,一种文化提供的自我总会被另一种文化所否定掉。 主体不能沉浸在自然和文化里,对于自然和文化中本身一个外部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本质的问题,
这说明自然和文化都是拉康说的
并非全部
,自然无法覆盖一切,文化也无法覆盖一切,这俩者中都有一种
过剩
和
不足
,因为不足所以产生了过剩,因为过剩所以是不足的。
我们完全可以将文化理解为是自然的不足所产生的一种过剩,因为我们无法产生沉浸在自然里,因为自然的失败,我们发明了文化,同样的文化也不完美,所以又让人产生回归自然的冲动,自然和文化都有内在的无法被弥合的否定性
——齐泽克引用"
实体即主体
",在这里将实体理解为自然,不能把从根本上改造自然的主体看作是外在于自然的,要理解为自然本身蕴含着否定自身的契机,主体只是把自然的潜在否定性变成实际的否定性而已,一方面主体是从自然,也就是实体中诞生出来的,另一方面,主体一旦诞生又有能力回溯性地改变整个主体的根基。文化一方面试图治愈自然的疯狂,从自然的疯狂中保护我们,但另一方面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过剩,在对自然的压抑中,文化产生了自己的问题和疯狂,而且往往比自然的问题更加严重。主体就在这俩种过剩之间,主体的自由必须意味着大写的自然和文化都必须划上斜杠被否定。
唯物主义
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终极问题,不是关于物质的存在问题,而是关于非物质的存在问题;不是关于something 的问题,而是关于nothing的问题;因为nothing蕴含在所有something的核心之中,自然和文化的核心都是否定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物质会从有变到无,也有很多物质会从无变到有,这种变化就是否定性。 不存在一个真空的否定性,比如说,一个否定性否定了你的所有身份,你很快又会重新找到另一种身份,
没有任何人可以停留在否定性那里
,除非你是精神病,这也是为什么拉康说,主体总是在一瞬间出现,一瞬间消失,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主体,在精神分析中,这种主体在说错话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虽然从宏观的大视角来看,人类历史中的自我总是随着文化不停地改变,而主体则是非历史的稳定之物。但日常生活中,自我比主体稳定得多也持久得多。
少于无
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外国哲学,都有"无中生有"的说法;同时黑格尔在《逻辑学》的开篇就是从有到无,他说纯有,也就是没有任何规定的有,直接就是无,被威廉詹姆斯成为最暗黑的莱布尼茨的经典问题,为什么这个世界有东西存在而不是空无一物,再次引用维特根斯坦:“世界是怎样的并不神秘,世界存在着这一点是神秘的” 齐泽克一直在纠结开端的问题,齐泽克对谢林研究就是因为谢林是一个始终在开端问题挣扎的哲学家 在《齐泽克的本体论》齐泽克总结了自己的本体论问题,在2013出版《少于无》,说明开端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少于无”的这种奇怪状态。
齐泽克将对象a定义为这样一种客体,被铭刻了主体性的一种客体,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喜欢某个东西,就会给这个东西铭刻一个x,这个x不属于这个东西本身,而是我的欲望,我的主动性。
无能生有的话,无与它自身不重合。对象a是通过否定的否定出现的:
第一个否定是否定某物与它自身重合;
第二是将这个不重合的否定点位实体化,变成对象a这样一个悖论性的对象客体。
用齐泽克的老师阿兰米勒的话来说:
对象a是通过失去才得到的一种悖论性客体
(我不喜欢一本书,有一天丢了它我又感觉它有吸引力,让它充满吸引力的客体就是对象a,我虽然丢了这本书,但这本书同时也获得了对象a)。 齐泽克的少于无,就是把拉康的对象a逻辑本体论化。
少于无这种状态,首先是回溯性得到的
,只有在
有
的情况下才能看到
少于无
,少于无是少于nothing但大于nothing,第一个否定否定了无本身,第二个否定是将这种否定性肯定化。对象a没有任何实体的属性,而是将匮乏本身的实体化;对象a在实体和非实体之间,而少于无则在有和无之间,这种
起源
都是事后才被设定出来的,这种
事后性
,说明齐泽克坚持了黑格尔的
“密涅瓦的猫头鹰只能在黄昏起飞”
的历史主义立场。
什么是起源
起源是和对象a一样,只有失去了才能得到的东西
齐泽克经常引用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这段话,
起源是丢到身后才开始沉淀的一种东西,它永远不可能直接呈现,起源意味着有后续,而从后续的角度看起源,就已经不是原来的起源了
,我们要从黑格尔的绝对反射去理解这个起源,绝对反射和绝对反思意味着
我们对一个东西的看法会影响到这个东西本身,这就是我们应该看待起源的角度,
如果我们认为起源是独立于我们的客观之物的话,就还陷在外在反思的泥沼之中
。齐泽克经常强调的一点是,
结果会超过原因
,至少总有超出原因的可能性,也正因为如此,
结果会回溯性地创造自己的原因
。 齐泽克的理论总体上来说是非常简单的,考虑到时代背景,他处在一个黑话盛行的法国哲学时代,这导致了他的思想中也有一些神秘化,明明可以解释清楚但没好好解释的部分,很多人吸收的是齐泽克这部分最无聊的部分,但是哲学应该跟清晰有关,而不是黑话的无意义排列。 评论:实体既主体,主体不是实体,实体既主体的运动,主体通过回溯性的运动历史性的认识到实体。所以实体既主体的运动,实体是这种运动过程本身,主体不是实体,这种运动过程本身只要想要成为实体,就存在一种分裂,必定会有剩余的出现。实体通过主体自我认识,而又因为成为实体而导致分裂,剩余这里的主体是一种运动本身,不是固体,是液体的流动,气体的交换,动词。剩余一般在主体和实体的关系上面,比如主体,无论是理性还是文字,想要和实体,这个世界的整全,获得同一性,必定有剩余,因为主体是少的,实体是多的,少的去撞多的,就一定会有一个剩下的部分,一般这个剩下的部分就是指,理性与文字达不到的消化不了的,就是混沌含糊不清,不可言说的“感觉”直觉等,其实很简单,剩余的概念,这个情境里面就是,理性,文字,这样的主体消化实体,理性文字理解世界必定会有无法理解消化的,那就是“感觉”,感觉的感觉是无法抵达的就剩余下来了。是不是就是主体无法或还未符号化的那部分表象?不是,因为未符号化是没有理性和文字这种概念,未符号化就是还没有建立秩序的时候,未符号化下正在符合化的状态下,主体和实体是物我不分的混沌状态,如果是原初状态下,就是前符号下连主体这个概念都没有。可以这样不恰当但很明晰的说,剩余是理性或是文字,秩序建构好后所对立起来的,因为在理性和文字诞生之前,剩余不是剩余,而是代表更广泛的某种秩序。理性文字则是秩序的秩序。硬要说的话剩余这个概念就是不一致性的结果,或不一致性本身,因为主体实体的关系只是剩余这个概念的其中之一,所以剩余这个空可以填“感觉”也可以填其他的事物。实体是不是指一切存在,剩余就是实体进入主体理性后剩下的部分?如果这个实体是指万物整体,可以这样理解,但是方向不同意味也不同了,如果实体进入主体产生剩余,那就是实体的自我矛盾,如果主体进入实体产生剩余,那就是主体与实体的不一致性产生剩余,每个哲学家的主体实体都是不同的事物,包括主体化,实体化的方式。对于辩证法来说,谢林费希特,胡塞尔,阿尔都塞,等等观念论运动里多多少少都沾点,只是主体化,本体论化的方式不同,后现代就是齐泽克,未明子的德里达那期也算。 ★
黑格尔辩证法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结构 是意识本身的抽象运动。 感性确定性-知觉-力-超感性世界-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不停的从一个东西过渡到另一个东西,每一次过渡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失去某些东西来获得某些东西……..
如果只能从这个角度来解释黑格尔,那就别学了,因为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有学的必要吗
…… 《精神现象学》真正重要的是这种
交换结构的例外之处
,齐泽克称为“
非平等交换
”,
辩证法的结构所破裂之处
,
它不是辩证的进步而恰恰是反面——在否定之处滞留
。 《延迟的否定》通过整个教化的辩证法,主体与实体之间等价交换的表象被保留了下来,不断地异化,牺牲了自己实体化的部分,主体获得了尊严、财富、精神的语言以及洞察力,信仰的天国和启蒙,然后,当我们达到这一
辩证法的极限——绝对的自由,主体付出了一切却一无所获。
黑格尔评价法国大革命:"它是绝对的否定,因此也就是纯粹的肯定"无意义的死,巨大的否定性转化为了绝对的肯定性,黑格尔的辩证法精髓不是否定一部分、保留一部分继续发展,而是把否定性本身推到极限,这样就能得到"纯粹的绝对的肯定性",辩证法的精髓不是否定一部分保留一部分,而是把否定性本身推到了极限,这样就能得到了"纯粹的绝对的肯定性" “主体付出了一切,却一无所获。” 《少于无》当主体什么都没得到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主体得到的是“无”本身,主体明白了自己的核心本身任何实体性的东西,而是单纯的否定性 一般认为A+B=C,C包含了A和B,是A和B的辩证统一。 但齐泽克说的辩证分裂,把否定性推到极限的C既不是A也不是B,而是完全的第三领域,不是负负得正,而是加倍的负。举例:A是生,B是死,B否定了A,但C就是说你虽然死了但依然活着大家的心中、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所以你虽然死了但也是活着的,所以C即包含了A又包含了B,是两者的辩证统一。但辩证分裂的场合就是,你既没有完全死去,也没有真正的活着,既不是A也不是B,你是一个活死人。这就是齐泽克说的否定的否定,第一个否定只是B否定了A而第二个否定C则是否定了整个A和B共享的领域,,从中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出来。 齐泽克: 把“辩证统一”称为向上综合 把“辩证否定”称为向下综合 黑格尔的
无限判断
:两个极端不相称的东西并列到一起,比如精神就是骨头,无限的否定性就是纯然的肯定性。 ★
黑格尔:精神即骨头,实体即主体
黑格尔辩证法和拉康能指逻辑 齐泽克是从
语言的结构
理解
辩证法
,尤其是“精神就是骨头”。拉康语言学逻辑,把
骨头
理解为
对象a
,是
实体的剩余——
拉康将“能指的匮乏”本身化为“匮乏的能指”:
能指系统本身不完善,但有一个能指能把这种不完善给表达出来
;而黑格尔将“主体的缺失”理解为“缺失的主体”,
主体本身不能被实体呈现,但有一个实体可以表现这种不可呈现性
。 回到“精神就是骨头”上来,精神这个主语,试图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谓语,精神会找任何东西=词语,abcd,找来找去精神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真正地表达自己,没有任何谓语可以和他画上等号,而骨头作为一种惰性,作为精神的极端对立面,因为它和精神离得最远,才可以表达出自己的不可表述性。
延迟的否定28页:在此我们获得了关于对象a的一个可能性的定义,实体的剩余,那块头盖骨,它拒绝主体化,对象在与主体绝对不相容当中与主体相关联。
“精神就是骨头”与“实体即主体”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另外的,我们脑内的精神如此丰富,但一旦表达出来就成了僵硬的语言,语言或能指就是这块骨头,为了传递我们的精神,我们必须进入先进入一套语言的体系中去,这套语言会僵化我们的精神,但离开这套体系的话精神根本就无从表达,根本就不存在了。 1.
推动黑格尔辩证法的原动力
在于
我想说的话
和
我实际说的话
的
差异
,真理在于这两者必然的
裂缝
中,之后整个精神现象学的结构基本上都是对于这套结构的不断重复。 2.用大白话来说,精神现象学说的就是:
你虽然想做的一件事,想让一件事情这样发展,但是事情可能会完全向着反方向发展,乃至彻底变成另一件事情
。 3.从语言的结构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一种
“元语言不可能”
的立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则是,
“大他者不存在的这个立场”
。——基于这两种立场之上,齐泽克对黑格尔
“理性的诡计”
的重新阐释——
理性的诡计不是背后有什么深层的操纵者,而是占据这个深层操纵者的位置本身的不可能,才导致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诞生。
齐泽克往往复读一些他从黑格尔那里引用来的断章 齐泽克对黑格尔的看法: 实体即主体,精神即骨头,知性是最伟大的力量。 关于知性,常见的看法是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是一种需要超越的状态,认为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和知性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而齐泽克引用《精神现象学》:“
分解活动就是知性的力量和工作,知性是一切力量中最惊人和最伟大的,或者可以说是绝对的力量
” 齐泽克经常引用这个出自《耶拿讲稿》的这个世界之夜,那个以
"人类就是黑夜,就是空无"
为开头的那个段落,其实无非就是上述《精神现象学》的一段关于知性描述的文学版本。 理性和知性相比,没添加任何新的东西,只是一个视角的转换。
因为知性是一种抽象分解的能力,但知性下手的时候犹犹豫豫对自己的力量还不自信,认为现实还有什么坚硬的内核,逃离了自己的捕捉
——
也就是说,知性,是否定分解的活动,但是知性对自己这个活动的看法也是否定的
。
而理性,首先不预设现实有一个自己无法捕捉的自在的坚硬的内核,另一方面它也能看见否定本身所含有的积极。
齐泽克说:
事实上,理性相当于知性,不仅没有添加任何新的东西,还做了一个减法——减去了知性的构成性幻象,预设一个外在的自己无法触及的自在之物的幻象。
理解这个做减法,是理解齐泽克整个哲学的关键。 齐泽克说:可以将知性的分解活动理解为一种自己强加给自己的盲目(引用自保罗德曼对于德里达的解读——德里达对于卢梭的那些最有价值的阅读,那些充满智慧的明见,恰恰得建立于一种部分的盲目之上。如果不忽视部分细节,不把一些内容悬置起来,我们永远都处在一种强迫症的洁癖恐惧状态中,我是不是还遗漏掉了哪部分?我是不是做得还不够好,这种怀疑成了一种决断上的阻碍),因此齐泽克说:
在分解抽象的时候,自己强加给自己的盲目是一种结构上的必然性。
我们不是看见得不够多,而不是看到的太多;
为了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必须有一个抽象分解的姿态,也就是做减法。
★
齐泽克、巴迪欧论“爱”
对于拉康派精神分析来说,爱是一个可疑的概念,但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巴迪欧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爱就像一道永恒的火。这感动到了他的好友齐泽克。在齐泽克看来,爱的力量是不可计量的,爱是唯一可以超过暴力的东西。让我们到齐泽克的不同著作中看看他对于爱的理解吧。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爱是两个匮乏的重叠,我把自己作为客体交给了我爱的对象,奇迹发生了,我的匮乏消失了,我爱的对象的匮乏也不见了,这样的交换当然具有欺骗性,日本拉康派精神分析斋藤环评价这样的爱:“爱是幻觉的交换” 《暴力》暴力的爱。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处于被爱着的位置时,他会感觉如此的暴力甚至创伤。”拉康:"爱就是把你没有的东西、给不想要的人,爱具有这样一种力量,强行撕裂被爱者的身体,创造出一个ta本来没有的属性。拉康把这种属性叫做对象a" 《视差之见》我爱你不是因为你身上的属性值得我爱,相反,正是因为我爱你,你身上的属性在我看来才是可爱的。这种剩余的、多余的属性正是拉康所说的对象a,也是爱的述性力量创造出来的东西。 《如何阅读拉康》为什么两个人恋爱总是有第三者在场。农民与女明星的故事,这种总是作为见证人而在场的第三者,证明了一种完全清白的私人享乐的不可能性。性总是最小程度上的暴露癖,它依赖于他人的凝视。 《少于无》本真之爱。当我和另一个人恋爱时我的爱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三个人,也就是说,我既不会陷入自恋也不会在乎他者凝视。没有人能保证我们的爱,我们两个人只能小心翼翼的共同努力。巴迪欧说的爱是奇迹与真理。 ★
死亡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死亡对灵魂是好事,摆脱沉重的肉体。平静勇敢点吧 被马克思盛赞的伊比鸠鲁则强调,无视死亡。我们永远不会与死亡同时在场,没有害怕的理由。因为害怕一个永远也遇不见的东西是不理智的。 黑格尔:死亡很可怕,但只有不怕死才有精神 海德格尔: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点,将自身揭示为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此在总是不间断地面对死亡,只要还没达到死亡就总是如此。死亡一直与我们同在,我们必须知道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成为自己。大部分人面对死亡不够本真 齐泽克:人是有不死的维度的,我们的悲剧不是成为不了神,我们并不离神远。恰恰相反,我们身上仅存的神性让我们不可能完全的成为人。这个神性就是死亡驱力。朝闻道。 死是元初的形而上学事件 ★
意识形态运作模式
意识形态是前后不一致的自相矛盾的看法,多用于政治宣传。传统马克思认为人们相信意识形态是因为他们被意识形态骗了,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恰恰在我们不信的时候起作用。 意识形态需要人们不相信它,而不是相信它,相信人多了反而是有危险的。意识形态需要保持人们和它距离而不是真正的相信它来运作。 1意识形态本身并不一致 2因为意识形态并不一致,所以意识形态希望你能离它远一点,不要相信它 3如果真相信意识形态并没有维持和意识形态的任何距离的话,早晚会发现意识形态的不一致性而导致崩溃或狂怒。这是意识形态不乐意看到的 4意识形态往往会通过一些模棱两可的修辞来保持和它运作的对象之距离感。 ★
马克思、阿尔都塞、齐泽克:意识形态
马克思
: 1意识形态是关于意识(观点)的 2这些意识是原因,而不是结果,先于行为,行为只是结果。 3这些意识充满了错误和欺骗,是统治阶级发明出来的。 4.意识形态也是因此被描述为空虚的,它只是一个梦,缺乏自己的历史。
阿尔都塞
: 马克思的描述不利于分析意识形态而且本身只是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性或者物质性,意识形态完全可以与意识无关,而且意识形态不是原因是结果,是行为的结果。意识形态并不空虚,是实践建立起来的,所以意识形态有严格的历史。拒绝这样的观点——"意识形态可以被克服",《保卫马克思》所有意识都是意识形态的。参考了拉康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政治与非政治的区别被无效化了,那么在阿尔都塞那里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别被无效化了。意识形态是:对我们世界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我们可以给实际的问题提供想象性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真正地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观——客观 意识——行为
齐泽克
:假定相信的他者。我们都不相信,但我们都相信会有别人相信的某个东西。绕了一圈,我们通过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他者来相信,幻想得到了客观的存在,尽管客观上没有人拥有这种幻想。意识形态质询:你成了某个教的信仰者,认同某种身份,就是意识形态质询。对阿尔都塞的理性的质询的反对,因为意识形态质询总会产生一种非如同空间。把自己置于例外的空间反而会加强上述的认同。所以齐泽克反对反讽主义,与反讽对象产生合谋。 ★
齐泽克VS海德格尔
拉康和齐泽克都是先学习后反对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反对把语言当工具,使用语言,因为我们栖居于语言中。我们要聆听语言的教诲。当然海比把语言当工具的二元论者高一层。 齐泽克认为海德格尔的错误在于假设了我们与语言有一种和谐的关系,拉康认为我们为了学会语言必然会失去某种东西——原乐,这种幻想本身是由语言的阉割带来的,康德说先验幻象是永远不能消除的幻象。语言不是家而是拷问室。 齐泽克批评海德格尔的放下的概念。海德格尔对意志的概念导致了纳粹政治错误。放下对抗意志。放下是为了从支配中解放出来,支配只会导向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面对自然不应该支配,而应该放下,让自己敞开,让自然到我们这边来。齐泽克批评预设了和谐的自然和愚蠢的人类扰乱自然,齐泽克认为这是一种宗教说教故事的世俗版本。 齐泽克正面评价:海德格尔把超越和形而上学推到了极限。 ★
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
一种超越理论的思维模式?思维的加倍与辩证思维 1.
环境
(物质基础) 强调环境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强调个体意识的逻辑或诸如社会这样异化了的实体的逻辑,强调环境变化的首要性以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我想这种思维会走向辩证思想。 2.
历史(
意识形态) 就哲学或历史辦证法而言,辦证法思维寻求不断地颠覆形形色色的现有的历史叙事,不断将它们去神秘化,辦证思维总是瓦解已为人接受的叙述形式和历史因果律。读一读马克思的《雾月十八日》,你就会发现你看到的并不是简单的综合,而是形形色色的新事物和社会历史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 3.
现实
(个人和现实,辩证思维看自己) 是对矛盾的强调,只要你坚持以矛盾的方法看问题,你的思想就总会是辩证的。我们总乐于把自己设想为统一完整的主体,但要是我们每次把自己表现为整体时我们都能打碎这一幻觉,正视矛盾和特殊经验的多重性,我们就是以辦证的方式在思考问题。 把自己作为观察者的立场纳入正在进行的批判思维,主体在进行历史思考的同时自身也是历史的产物。要回过来思考自己,观察自己的思维过程 认识思考者在社会和历史本身的地位,认识由他的阶级地位所加于这种认识的限制。 任何解释都应该首先解释自己的合理性,而不是一上来就对自己的客体进行解释 让外部去冲击自己的反思,把原来的问题置于一个更大的语境中。看到问题背后的矛盾,而不仅仅是问题本身
三大要素
1.环境本身的的逻辑,考虑普遍性、环境的作用和可能性。强调物质的首要性。
2.历史唯物主义,去神秘化并不断颠覆历史叙事。瓦解线性逻辑,支持多重决定论。
3.强调矛盾,打破看任何事物为完整统一的事物的想法,包括国家、人和自我。
震惊:对固有概念的不断颠覆并自我颠覆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补充:物质基础;主体思考历史同时认识历史对自我的塑造,认识阶级、社会和历史对自我的限制,对思维的思维。反思主体思维先于反思客体,这种反思是通过外部来冲击,将问题的语境扩大达到问题背后的矛盾,例如马克思转战政治经济学来对辩证法神秘化。
【所以有很多东西暴露了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的本质,同时带来的是历史局限性这一概念的认知,这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极其重要的】
构筑体系是,一劳永逸地去神秘化是不可能的,意识形态会不断重建,辩证法也需要不断重构自己以防止被意识形态俘获。必须要把辩证法看作待完成但不会完成的东西。
【其实就是对前文的呼应:辩证法不是一个构建好了的体系,而只是一个思维方式,不断地重构着自我】
评论: 首先强调一点,辩证法不是认识的知性形式,如果把辩证法当成认识形式就无法解释这种认识形式的合理性,这是马克思黑格尔都强调的。那么辩证法的合理性在于哪里?辩证法的合理性在于辩证法是寓于主体之中的,换言之,主体正是由于辩证法才能发展,交往,对象化。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就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就是辩证法(意思就是辩证法是寓于绝对精神中的,没有辩证法的绝对精神就是没有灵魂的肉体;绝对精神就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运动(辩证运动),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本体论)是一个东西),这样,认识到辩证法就认识到绝对精神,认识到绝对精神就认识到真理。这样就保证了辩证法的合理性。 那么马克思哪里辩证法是什么呢?有学者(吴晓明《论马克思辩证法的实在主体》)指出马克思辩证法的主体就是现实社会,这样就取缔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认识到历史的现实社会,就认识到辩证法,而我们自己的自我意识,认识合理性在于我们出于历史之中,处于现实社会中。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没有主体,彻底把历史看作“无主体的过程”,从“全部的现实条件”去考察历史发展(参考1948年法文版第一卷148页脚注)是马克思相对于黑格尔的独创。辩证法的合理性寓于【主体】中的情况是黑格尔以目的论维度构筑辩证法的必然结果,但目的论正是青年马克思-费尔巴哈-马克思要对黑加以批判的根本原因(虽然费的批判是失败的)。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没有主体的,甚至黑格尔会跟你说辩证法就是历史,这两者是同一回事。 ★
异化
马克思
: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者投入了本质进行劳动,商品作为劳动结果却不属于劳动者。此时商品对于劳动者而言就是异化物,生产商品的过程就是异化过程。对劳动者的异化不仅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本身变成了客体一个外在的存在,而且这个独立于他的外在的存在还开始有了独立的意识,并对他的创造者抱有敌意。
卢卡奇
:在异化的基础上强调了物化,物化是指劳动者被物(劳动创造物)所支配。异化是可以通过认识到异化状况并进行主观上的努力就可以克服的。
布莱希特
:传统戏剧是小布尔乔亚的,观众被动的条件反射一般对演员移情。(向演员投射爱欲,对戏剧本身不加反思,整个过程观众不能掌控自己的能动性。此时观众对戏剧本身被动的思考和接受就是异化之物,观看戏剧是异化的过程)。而布莱希特的戏剧充满间断和不连续性,这意味着演员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保持了距离,并让观众认识到演员只是在演而已。(观众意识到戏剧本身也是异化之物,是有间隙的,因而可以摆脱被动移情的状态并调动能动性对戏剧本身加以反思。受异化的观众意识到自己移情的对象也是异化之物,便可以从被动的听从完满他者的异化状态的抽离出来)
拉康
:人一进入语言就被异化,是人就会被语言异化。当你意识到异化了你的这个语言本身也被异化的(完满的语言不存在,语言充满了裂缝,裂缝指向语言本身的无意义),你也就可以从语言的缝隙中反观语言本身,跟大他者拉开距离,也就脱离了异化。
小结
: 受异化的某人投入某物,某物成了独立于某人的外在的存在并有了独立意识,某物造成结果不属于某人并对其创造者抱有敌意。(这里某人不能掌控某物并丧失了某物造成的结果,这种被迫缺失就是异化,缺失的东西独立并反对它的主人)受异化的某人认识到某物造成的结果对其自身而言是异化之物,受异化的某人便有可能脱离这种异化之物的控制。 异化了你的东西必然导致它本身被异化,毋须服从它,不必畏惧它。
因此异化论的错误则就是,它隐含地假设了前异化的完整原初状态,假设表象之下存在着某种坚固的“本质”内容,并由之产生了强烈的怀乡冲动,而没有意识到被假设为前异化状态的“美好旧时光”其实是依附于异化状态的而回溯性构建出来的,实际上异化才是原初的,是异化反过来通过“预先假定的设置”产生了前异化的回归状态。
虽然资本论中论拜物教的章节也暗示了去除拜物教神秘实现理性规划社会劳动的乌托邦期待,但这种期待中的世界就不能再被视为是对某种“原始共产主义”的回归,而是必须在商品的神秘化表象所创造的全部条件之上通过进一步扬弃而诞生的全新事物。因为虽然表面上“原始共产主义”中的劳动直接地就是集体的劳动,“原始共产主义”内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却不可能支撑一个“社会”的有效连接,劳动的集体性极大受制于血缘和部落社区。而只有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中,世界市场才首次真正地将全球的人类卷入了彼此的社会关联性之中,基于这种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判断,异化论所预设的那种前异化阶段前提就只能是毫无意义的浪漫幻想。而对这种浪漫幻想的抛弃,则决定了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批判绝不同于1844手稿中的异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