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东大学】《左传》导读 晁岳佩(全163讲)

2023-04-23 11:50 作者:天淸日晏  | 我要投稿

概说 (1—3讲)

有关《左传》的最重要的版本

1.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

通常来说集解是集众家所长作的新注。

而《春秋经传集解》为集经(《春秋》)、传(《左传》)统一作注。

成书以后,汉代其它注本均散佚。

在清代,杜注遭遇批评:

  • 公羊学者(皮锡瑞等)批评其歪曲圣人本意,曲解春秋大义,导致春秋学走入歧途。
  • 批评其大量引用汉代成果未说明(剽窃?),且有很多错误。(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章太炎《左传读》,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时代特色(文革期间所作)、有少许错误、稍显繁琐


导读

一、历史解读:以了解史事为主

1.王室衰落:

春秋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基本特点)就是东迁后王室衰微,但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受到各国霸主的承认。

2.戎狄势力消长:

春秋中前期,戎狄实力强大。齐桓称霸后,戎狄势力逐渐衰弱。

3.齐桓公称霸:

组织中原诸侯抗击戎狄(尊王攘夷)

4.晋楚百年争霸:

受害最严重的是宋、郑,两国为南北两大势力的中间地带。争霸双方以争郑为目标。

5.弭兵之会:

晋楚以牺牲中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换来和平

6.各国内部斗争后纷纷进入末世(季世),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制开始解体,由客卿主持国家外交政务军事的战国时代即将开启。(蔡公孙归生论楚才晋用)

二、经学解读

唐代《五经正义》颁布后,以《左传》为解说《春秋》的嫡传,标志着《左传》正式成为经学,一直延续到清代。

(一)解经语。对《春秋》经文的直接解说,包括书、不书等七类。

(二)五十凡。《左传》中以凡开头的五十节文字(“凡例”),杜预认为是孔子从周公继承来的典章制度,由左丘明写进《左传》,属春秋大义最重要的内容。

(三)君子曰。《左传》中八十四条“君子曰、君子谓、君子以为”,表达的是君子对《左传》记载人和事的评说,也被后世《左传》学者认为是春秋大义。

《左传》与《春秋》相比:

一是无经之传。《左传》中与《春秋》不符的记载;

二是无传之经。《春秋》有记载,《左传》无解说。


三、传统文化解读

文化是可以改变人们行为的文字。(老师理解的关于文化的中文本意)。

文以载道

由古人提出,至今仍产生影响的文字就是传统文化。《左传》中包含大量内容。


四、与《左传》有关的文献

  • 与《公羊传》《谷梁传》的比较。
  • 与《国语》的关系——东汉后,《左传》被称为《春秋内传》,《国语》被称为《春秋外传》。上世纪40年代发生一场大争论。
  • 引用《诗经》的解读——《左传》中引用大量《诗经》内容,个别不见于今本《诗经》。《左传》引诗特点就是断章取义。
  • 关于《周易》的解读——《左传》中有用《周易》算命的例子(初读《左传》的最大难点之一)


五、专题

(一)称谓:谥号、排行、字、子、名。

如:赵孟,晋国四代执政者,从赵盾后都称赵孟,持续百年。

(二)官制:官制最多是宋、晋

宋以宗亲为主体,晋以功臣为主。

(三)盟誓:开会结盟是春秋的典型形式,通常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共同发誓遵守某些约定章程;二是赌咒。

(四)外交辞令:争论激烈而用词委婉含蓄。《左传》中最为精彩的内容,基本特点是强调谦虚尊重,不失礼数。

(五)文学解读:《左传》是最重要的古典文学名著。

本课相对短板:地理涉及较少。(可参照B站史图馆的视频)。

建议:读《左传》无需太细,可以关注其中某一个问题,并深入分类研究。


第一讲 《春秋》与三《传》(4至12讲)


一、关于《春秋》

16520字,记载着鲁国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242年历史,1800余条经文(有多条1字的经文),平均每年7,80字,包括年时(季节)月日。

孔子作春秋,目前无定论。

特征:

第一,周历编写的编年史(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以鲁国历代君主为序,”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

第二,处处体现鲁史特征。

  1. 记鲁事凡称“我”。
  2. 外曰“来”,内曰“如”。凡周王室或其他诸侯国到鲁国都用“来”,鲁国君臣出国则用“如”。
  3. 鲁君书“薨”称“公”。记其他诸侯国君主去世书作“卒”,鲁君及夫人去世书作“薨”;记其他诸侯国君主用爵称(公侯伯子男),称鲁国君主一律书作“公”,体现出明显的内外有别。
  4. 凡鲁国人参加的会盟征伐,一律书作“鲁某人会”。

第三,记载鲁事有避讳。

  1. 避国耻(鲁人辱之,故不书,讳之也)
  2. 讳君主非正常死亡,鲁国君主被杀者一律书作“公薨”,与记载正常死亡同辞。外诸侯国君主被杀一律书作“弑”。
  3. 讳“奔”曰“孙(逊)”
  4. 讳“朝”曰“如”,各诸侯国君主主动往见他国君主称“朝”,大夫往见其他国君称“聘”。凡其他国君来鲁国一律书作“朝”,鲁国国君到其他国家去朝见一律书作“如”,与记载正常交往同辞。

第四,详内略外。

1800余条经文,记载鲁事或与鲁事相关者1100余条,近三分之二。

  • 不记外诸侯国即位及其他在国内的活动;
  • 不记外诸侯国夫人之事;
  • 不记外诸侯国大夫之卒;
  • 不记其他诸侯国之间的交往;
  • 不记外诸侯国的灾异。

参考《<春秋>说例》

综上,《春秋》是鲁国史书,是鲁国历代史官记录下来的档案汇编。

所谓孔子作《春秋》,应指孔子第一次从鲁国太史抄出了鲁史《春秋》作为私学教材,并作了历史和文字内涵等方面的解读。

《春秋》属于当代人记当代事,看不出明显改作和重修的痕迹。《公羊》《谷梁》所载经文止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这应是孔子抄出《春秋》的时间。《左传》所载经文至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多出的两年多经文应是左传作者从鲁国太史处补抄录并加入。

关于孔子作春秋的问题1.孔子抄录《春秋》16000字是否为有选择性的抄录,标准是什么;2.孔子抄录《春秋》改动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改动;3.孔子将《春秋》作为教材,做过哪些方面的解读。


二、《左传》

《左传》本名为《左氏春秋》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

1.作者:

左丘明作《左传》最早的历史记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杜预认为左丘明是孔子的弟子。

唐代赵匡根据《论语》中有关左丘明的记载,第一次提出《左传》非左丘明所作。

康有为认为《左传》是一部伪书,系西汉刘歆割裂《国语》而成,此说亦被否认。

2.根据《左传》中的预言判断成书年代:

  • 已经验证的预言应是作者看到的结局,由此判定《左传》成书时间的上限;
  • 没有实现的预言是作者没有看到的结局,由此判定《左传》成书时间的下限。

目前大致认同《左传》成书于战国中前期。

(二)传授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谊传至其孙嘉,嘉传赵人贯公,贯公传其少子长卿,长卿传京兆尹张敞及侍御史张禹。禹数为御史大夫萧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荐禹,征待诏。未及问,会病死。禹传尹更始,更始传其子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护授苍梧陈钦“

《汉书·儒林传》: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授清河张禹长子。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征禹待诏,未及问,会疾死。授尹更始,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季君,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将军。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否定该传授谱系,认为是伪史。但《左传》在西汉有传授是无可非议的。

《左传》在西汉时代传授是以史书形式,并不是经传(当时《公羊传》《谷梁传》才是解《春秋》的传),未立于学官(立于学官的三层含义:在太学设立这门课程并用作教材,设专门的博士官讲授,学成者以此做官)

《史记》叙述春秋史多用《左传》,而论及《春秋》之义则皆为《公羊传》。在司马迁心目中,《公羊传》是解经之作,《左氏春秋》则仅是史书。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整理中秘书。刘歆认为《左氏》传春秋优于《公》《谷》,建议朝廷将《左氏春秋》立于学官,此时才将《左氏春秋》改名为《春秋左氏传》。

(三)不被立于学官的原因

1.《左传》对《春秋》的重要性。《左传》作者非常熟悉春秋史事,对历史进程有非常准确的宏观把握,并且极具行文叙事才华,通过收集大量史料,对春秋时事作了有选择的或详或略的解说,并补充了大量《春秋》未载的人和事,对鲁史《春秋》进行了详细解读,使《春秋》成为大致可以看懂的史书。

桓谭《新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2.《春秋》对《左传》的重要性。离开《春秋》原经文,《左传》部分传文则无的放矢,所以《经》《传》必须合起来读。

3.从解说历史的角度,《左传》对《春秋》的解读则丰富其内容,但在两汉独尊儒术、阐述《春秋》大义的大背景下,《左传》的经学理论价值不如《公》《谷》,这也是其不被立于学官的根本原因。

(四)内容

可分为三部分:史料、史评,解经语

  • 史料:作者用丰富资料说明或补充《春秋》所载的人和事,这是《左传》的主体部分,纪事可信,文字简洁优美,可读性极强。

《左传》与《春秋》在记史方面明显不同:《春秋》是当代人记当代事,根据历史发展使用其当时的称谓,如齐桓公在不同历史进程中的身份称谓也不同(公子小白,齐侯,齐侯小白,齐桓公);《左传》从一开始就用齐桓公,这是典型的历史追溯者所用称谓。

  • 史评:一是“礼也”“非礼也”。这是《左传》作者用他所认为的春秋时代的礼制,对其记载的人和事的直接评判。二是“君子曰”,以君子之口对所载的人和事作评说。三是引用先贤圣哲之言,如“仲尼曰”“周内史曰”。这三类其实都是《左传》作者的认识,这是中国史书中最早的史评
  • 解经语:对《春秋》经文当中的书法问题进行解读,也就是杜预归纳的新例7种,包括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杜预认为这些都是圣人做的解释。《左传》则是从鲁国史官记史的角度来解说这些问题。


三、《公羊传》

(一)作者和成书年代: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现存最早的《公羊传注》)徐彦《疏》(十三经中的《公羊疏》),徐彦疏引戴宏说:孔子作《春秋》传子夏,子夏传齐人公羊高,五传至公羊寿,汉景帝年间,公羊寿与弟子齐人胡母子都“书于竹帛”,为《春秋公羊传》。

在公羊寿之前,《公羊传》口耳相传,汉景帝年间才成书。该说法一直存在争论(子夏与公羊寿相隔绝对远于五代),就《公羊传》整体而言反映的是汉代人的观念,实属汉代文献。

(二)在经学上的重要地位

董仲舒推崇《公羊传》,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经学。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认为:何以书,记异也。(公羊传的解经方式一律采用这种自问自答)。暗示的前提是,这种事《春秋》不应该记,圣人记载此事则说明圣人有其深意。公羊学概念中“异重于灾”,灾是上天对君主统治过程中所犯错误的惩罚,异是上天对君主犯太大错误的所做的警告。

  • 麒麟不是中原之兽,只有在圣明王者出现。麟出现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并被身份低微的砍柴者获得捕杀,是乱世征兆。
  • 孔子得知后非常伤感,认为麒麟的结局就是自己的结局,是孔子之“道”不能实施的征兆,是以感叹“吾道穷矣”。于是孔子作《春秋》以传道。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孔子生活的年代叫所见,孔子听其祖父经历后转述的叫所闻,其祖父听其祖先经历后转述再转述的叫所传闻。即《春秋》共有三个阶段,不同时期所用的辞不同。后发展为“三世说”。

  • 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拨乱世,反诸正。即《春秋》包含一整套完备的治理乱世的政治原则,等待后世有圣人发掘实施。

第一,《公羊传》明确认定《春秋》为孔子所作:因获麟感伤,经成至麟(表明《春秋》标志着王道体系的建立)。

第二,《春秋》蕴含拨乱反正的各种原则,是一套完备的政治理论体系。

第三,孔子作《春秋》是为了垂教后世。后世学者研究《春秋》,就是从中阐释圣人垂教之义,以供统治者遵循。

自此以后的《春秋》学研究(特别是作为经学)都是在这个框架下进行的。尽管后世学者对《春秋》的阐释歧说纷纭,对具体经文解说和《春秋》大义的认定千差万别,但框架均基于此。因此,《公羊传》是经学的创立者、经学框架的设立者、《春秋》大义的第一阐释者。






【山东大学】《左传》导读 晁岳佩(全163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